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熙陵幸小周后图 赵光义强幸小周后如何收场?

熙陵幸小周后图 赵光义强幸小周后如何收场?

山南慕北 2016-09-20
\

小周后
  有野史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小周后回去后大骂李煜,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北宋王铚在《默记》中最早提及此事,是真是假自行判断。
  熙陵幸小周后图
  《熙陵幸小周后图》,著名春宫图,无名氏所画。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去世,其同母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时又改名炅,他在位22年,庙号太宗。赵光义就没那么讲仁义了,他继位后,小周后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觊觎小周后的美色已久的赵光义,借命妇要不定期入宫朝觐的机会,强留小周后。这段历史,宋王銍《默记》卷下最早记载在案:“龙兖《江南录》有一本删润稍有伦贯者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又韩玉汝家有李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六《尤悔》亦有相同记载。
  据说赵光义还把宫廷画师召来,将“行幸”小周后的场面进行“写生”绘画,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图》。因宋太宗赵光义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故云其“熙陵”。《默记》、《宋稗类钞》均未提是否真有此画?而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果报·胜国之女致祸》有明确记载:“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其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
  赵光义形象不怎么样,却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对于小周后的“行幸”,简直就是强奸。沈德符还云:“此图后题跋颇多,但记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云:‘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明姚士麟《见只编》亦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由此可见,赵光义“行幸”小周后十有八九是真有其事,而且此图也确实存在过。
  关于这幅画,后世的下落,一说已灭失;一说,留传至近代,1949年后被带到台湾,保存于台湾历史博物馆。
  赵光义强幸小周后如何收场?
  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不明不白地崩驾,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称帝,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当年十一月,他废除掉李煜的爵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表面上看,似乎意味着李煜身份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常常用言语侮辱李煜,使李煜感到十分难堪。尽管面对太宗的羞辱还要强颜欢笑,而内心却感到无限的伤痛。
  最让李煜痛心疾首的是,小周后跟他降宋后虽然被封为郑国夫人,但自己却无力保护。太平兴国三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循例应入宫恭贺。小周后也照例到宫内去庆贺。不料小周后自元宵入宫,过了数日,还不见回来,李煜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在家中恨声连天,却又无可奈何。一直至正月将尽,小周后才从宋宫中被放出来乘轿回归府邸。
  李煜连忙将小周后迎入房中,见她倒在床上,掩面痛哭,便料定必有事故,待到夜间行将就寝,李煜悄悄地向小周后细问情由。小周后终放声痛哭,大骂李煜之声远闻于墙外。无奈的李煜只有低头忍受,宛转避去,一言也不敢出口。原来赵光义表面上优待李煜,其实早看上了生得花容月貌的小周后。那日进宫,朝贺太宗及皇后,众命妇各散归。赵光义却假皇后口谕要小周后留下磋商女红,把她留在内宫。小周后信以为真,只满心欢喜在内宫候召。谁知当晚却等来急不可耐的赵光义,逼着她先是侍宴倒酒后又入帐侍寝。小周后哪敢违抗,无可奈何含泪顺从了这个荒淫无耻的小人。从元宵佳节进宫,至正月将尽,赵光义方才放她出宫。一连半个多月,赵光义一直缠着小周后,行则并肩,寝则叠股,常人不堪忍睹。
  这赵光义行为变态,常常当着众人凌辱小周后。不仅如此,赵光义还竟然厚颜无耻地还把宫廷画师召来,将“行幸”小周后的场面进行“写生”绘画,后来被题为《熙陵幸小周后图》。对于这幅画作,明代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果报·胜国之女致祸》一书中就曾描写道:“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其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明代另一文人姚士麟的《见只编》也说,这幅画上:“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由此看来,赵光义形象并不怎么样,却是一个十足的荒淫无耻之徒,与其说是对小周后的“行幸”,还不如说就是强暴。元代文人冯海粟看到这幅惨不忍睹的幅“写生”画后,愤然题诗曰:“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就是这样,小周后日夜受尽非人的折磨,而生性懦弱的李煜知道这一切后,不禁长叹一声,仰天流泪。无奈之下,只好一首又一首地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来表达自己丧国之痛又寄托爱妻受侮辱之恨的词曲。这些充满亡国之痛的词赋传遍了江南,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其中李煜的《乌夜啼》一词被传唱得最为广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此以后,赵光义常以要皇后与众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入宫“参拜皇后”的之后,赵光义都要将她多“挽留”在宫中好几天。为了李煜的安全,小周后只能满足赵光义的任何要求。李煜望着小周后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
  每次小周后应召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李煜是个性情中人,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任由它流露,他对故国的思念终于让太宗起了杀机,赵光义深知李煜才华实在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
  从金陵的安富尊荣的享乐生活,到开封的萧索凄凉,李煜和小周后满腔都是悲愤和怨恨。终于又迎来了一个七夕之夜,公元978年的乞巧节。这天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众人为李煜拜寿。酒过三巡,沦落在异乡受人凌辱到几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对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李煜回忆在以前的歌舞欢饮,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现在孤零零的夫妻二人,好生伤感,不由触动愁肠,胸中的悲愤,一起倾泻出来,那些痛苦的,快乐的记忆汇到一起,决定再填一阕感旧词,终于用这首词道出了自己无限的心酸和一生的愁绪,由此也诞生了中国诗词史上最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周后看了这首词不禁感慨万千,便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起来。李煜乘着酒兴亲自吹着玉笛相和。虽然一吹一唱,并无别的乐器,相和迭奏倒也宛转抑扬,音韵凄楚,动人心魄。哪知这笛韵歌声,早为赵光义派来暗地监视的人,听得明白,飞奔至宫中,报告于赵光义知道。
  李煜这边又是牢骚又是情绪激昂的填词,消息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这首词终于令赵光义勃然大怒,顿起杀机。立即命令秦王赵廷美借代表他前去祝寿之时,用一剂“牵机鸩”的药酒,毒杀李煜。李煜饮了这药酒后,忽然肢体抽搐,手脚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面色改变,身子头首相接好似牵机一般,不能停止。小周后吓得魂飞魄散,双手抱住了李煜,哭着问他何处难受。后主李煜口不能言,倒在床上,依小周后的怀里,已是气息全无痛苦而亡了。赵光义得知李煜已死,一边大张旗鼓地赐祭赐葬,一边荒淫无耻地宣诏小周后进宫。此时小周后悲愤难禁,拒绝入宫,不久便自杀身亡,追随李煜而撒手人寰。一代绝世美人就这样在赵光义邪恶地凌辱之下而香消玉殒。
  小周后虽然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但却成为了流传千古、人人怜爱的悲情红颜,而制造七夕以之夜色情惨案的以性暴力为荣的无耻之徒赵光义则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