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顺治皇帝为什么与母亲孝庄不和?顺治真的在五台山出家吗

顺治皇帝为什么与母亲孝庄不和?顺治真的在五台山出家吗

山南慕北 2016-09-20
\
  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玄烨即位,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然而不久,有关顺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颇多,给顺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为迄今仍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
  顺治皇帝为什么与母亲孝庄不和?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
  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明朝万历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万历皇帝10岁继位,上皇后尊号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号为“慈圣皇太后”。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宫女,在宫中没有地位,吃饭时仁圣太后和万历帝坐着,慈圣太后却站着。内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学士张居正,万历皇帝才10岁,她依靠什么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女人太有心计了!一天,她说,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于是,她捐资在北京阜成门外修建一座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寺中还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万寿塔”,又叫“慈寿寺塔”。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这位现世“九莲菩萨”。
  孝庄太后倒没有用诸如此类的策略。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可能有的冲突是:
  第一,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第二,顺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行。后来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在皇后问题上母子有矛盾。第三,顺治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太后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个,顺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宫做和尚,母后当然坚决反对。第五,母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让小皇帝心里不愉快。总之,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顺治真的在五台山出家吗?
  康熙皇帝在位时五次巡游五台山,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和遗迹。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十二日,康熙皇帝带皇太子允〖FJF〗秖〖FJJ〗首次巡幸五台山,经琉璃河、涞水河、易州丁哥庄、白涧村、满城县大册河、唐县、王快镇、真定府、龙泉关,于20日到达五台山,驻跸于台怀镇菩萨顶。他于21日登南台,22日涉东台、北台,23日临西台、中台,于24日回銮,路经长城岭西路旁时,一只为害多年屡次伤人的大老虎欲袭击銮驾,被康熙皇帝一箭射杀,由是此地改称射虎川,虎患为之绝灭。
  同年九月十一日,康熙皇帝再次巡幸五台山,于27日返回京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携长子允?、三子允祉第三次巡幸五台山,仍住菩萨顶行宫。四月十一日返回京城畅春园。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一日,康熙皇帝带皇太子允秖、四子胤?(即雍正皇帝)和第十三子胤祥从畅春园起程第四次巡幸五台山,于二月初八宿于射虎川台麓寺,九日移住菩萨顶,游览后返回京师。
  康熙四十九年(1710)二月初二日,康熙皇帝带领皇太子允秖、三子允祉、八子允祀、十子允礻我、十三子胤祥及十四子允礻题等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幸五台山,这次宿于罗目侯寺。康熙皇帝五次上五台山,赐梵文藏经2部,作诗15首,题匾55块,勒碑20余通,修葺寺庙20余座,赠送渗金菩萨像7尊,做各种法会8次,赐金银6000余两,其他赏赐不计其数。康熙皇帝五上五台山,留下墨宝诗文很多,其中《菩萨顶》诗最为脍炙人口: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
  雍正皇帝是在康熙皇帝第四次上五台山时以皇子贝勒的身份随驾的。他当皇帝后年号雍正,其府邸就是今天北京的雍和宫,是京城最大的喇嘛教庙宇,表明雍正皇帝对佛教有极深的修炼。当他随父过龙泉关时,写下一首《恭谒五台过龙泉关偶题》律诗,其下阙为:兵象销时崇佛像,烽烟靖始炉烟。 治平功效无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着他又写下了《将至五台山月下作》七言律诗一首,在里面表现出浓郁的禅味。之后,他写下《清凉纪游一十四首》,记述了他在五台山的行迹。其诗情景交融,琅琅上口,歌颂了佛教圣地五台山,反映了他对五台山佛教的护持、利用思想和对禅学研究的深厚功底。
  可惜,他当了13年皇帝,却再也无暇到五台山一游。到五台山次数最多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25岁即位,在位60年,自称不敢超过其祖康熙大帝,退位后做了四年太上皇,在88岁高寿时死去。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与其祖相仿佛,且其个人更聪明绝伦,有“十全老人”之称,历史上留传下他的故事最多也最精彩。他当皇帝不敢超过其祖,但上五台山次数却比其祖多一次,达六次之多,成为历史上到过五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
  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地上五台山,其原因在他的一首诗的自注中说的清清楚楚。这就是刻在菩萨顶一块汉白玉四棱碑上的那首《灵鹫峰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诗,作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下旬他第六次上五台山时。诗曰: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不期再至却常住,即日言归底幻来。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梵宗儒理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辩才。乾隆皇帝在第二句末自注说:“《汉书》云,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予凡六度来五台,其数适相符协云。”就是说,他六次上五台山,和其祖五次上五台山,都是符合史书所说的“天地之数”的。他在第三句下自注说:为了纪念自己80正寿,再来一次五台山,以后就不再来了。而且说明是在“归政前”,即表明他要退位当太上皇,不再当皇帝了。他在第六句自注说,文殊菩萨又称曼殊师利,曼殊与满州二字切音相近,所以他就是菩萨化身,这是为大清统一制造舆论。正由于此,他才六次上五台山,实际上不是单纯的游玩而寓涵有深厚的政治意味。该诗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雕镌于汉白玉四棱碑上,现存于五台山菩萨顶后院的碑厅内,弥足珍贵。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乾隆皇帝首次幸台,也像其祖一样到处观看,到处题诗写匾,留墨迹甚多。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乾隆皇帝五次选择二月巡幸五台山,总共六次幸台。
  嘉庆皇帝即位后,于嘉庆十六年(1811)春三月十八日恭谒西陵后,巡幸了五台山。嘉庆帝住在台怀镇菩萨顶行宫,用七天时间游览了五台山的主要景点,写下了《五台赞碑文》后回京。嘉庆皇帝受其先祖与乃父的影响,不仅视五台山为“神京之右臂”,更称其“诚中华卫藏”。所以,他对五台山佛教宠遇隆厚。
  由于清帝的大力扶持,使五台山佛教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而使五台山真正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成为满、汉、蒙、藏等各民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大大巩固了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
关键词: 顺治 孝庄 康熙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