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孙辈都有谁 毛泽东的孙辈今何在?
彼岸花开 2016-09-14
毛新宇
毛泽东的孙辈孔继宁
毛家的孙辈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外孙辈中唯一与外公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
孔继宁,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李敏与孔令华之子,1962年10月27日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妹妹孔东梅。
孔继宁出生那天,毛泽东闻讯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那年毛泽东正好虚岁70,升为祖父级。
毛家已有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对于毛家的这个长外孙,毛泽东极为喜欢,在李敏所著《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儿。”
北京-上海度童年
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晚年孤寂、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从此开始了他整个童年时期都不曾中断过的北京—上海之间的奔波。孔继宁给贺子珍带来最多的是笑容。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来,只要是和孔继宁一起合影,贺子珍脸上都洋溢着不可多见的慈祥笑容。贺子珍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与宁宁同月出生,她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过来:“和咱们宁宁一块儿称一称!”如果比人家轻半斤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宁宁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人家重才心满意足。
长大一些他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乖巧的宁宁对外婆很会察言观色,只要外婆不高兴了,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事实上,他一向都是外婆的开心宝贝。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贺子珍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工作人员就给他穿上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他像模像样地走到贺子珍面前,扮西哈努克亲王,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
对外公印象生疏
孔继宁长着一副极像其父的眉毛,剑拔弩张,神采飞扬。据说,孔继宁的名字是“继承列宁遗志”的意思。在毛泽东的孙辈中,年过不惑的孔继宁与毛泽东有过接触,但在孔继宁的记忆里,对外祖父毛泽东却非常生疏,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
他记得的是,在七八岁时,由于老不带他去见外公,就和父母打了个赌:如果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就一定带他去中南海,父母同意了。小学一年级,他如愿以偿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这一次,父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是,外公在开会,没有时间见他。为了安慰他,周总理请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
1976年,孔继宁已经上初中了,这年9月9日,外公去世,他第一次无故缺席,而且无故缺席长达半个月,他的这次缺课,其身世才由猜测转为证实:孔继宁是毛泽东的外孙。
走自己的路
除去毛家的身份,孔家本身也有着显赫的家世。孔继宁祖上江苏句容,属于孔子世家南宗派,是圣人后裔。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父母孔令华和李敏都是军人,外公外婆就更不用说了。出身军人世家,孔继宁自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枪炮声中,他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从事了8年外交工作。1997年,母亲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投身商海。
孔继宁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夹着尾巴做人。他从不说自己是谁的后代。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开始在媒体曝光,但频率并不高。采访过程中,孔继宁一直不停地抽烟。他抽的烟是中南海,焦油含量是8毫克,这种烟在北京市面售四元左右一盒,打火机是非常普通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个有着红墙内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从外貌上看不出那位伟人给他留下的痕迹。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1999年,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孔继宁终于撑过了艰难的日子,2001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孔继宁和母亲李敏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孔继宁现任中国青基会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达到传承、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目的。
至今,孔继宁已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图书。而毛泽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对孔继宁影响至深。孔继宁曾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毛泽东的孙辈毛新宇
毛新宇,毛岸青和邵华的独子,毛泽东的唯一嫡孙。
1970年1月17日出生于北京。毛泽东为其取名为“新宇”,字面意思是一片新天地。意指毛泽东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的理想实现后建立新的世界!
1988年,高中毕业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7月毕业于人民大学历史系,专注毛泽东思想和明史研究。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参军入伍,开始研究军事战略理论和毛泽东思想。2003年7月份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2008年7月,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走上高级干部领导岗位,为副军级。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7月20日,晋升少将军衔。
1990年起发表文章和作品,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他爷爷的。主要有《便是寻常百姓家》、《不学历史我们永远幼稚》、《我为爷爷唱新歌》、《沿着爷爷的足迹》、《会当击水三千里》、《我随妈妈拍长城》、《赴朝祭扫伯父墓》等文章,出版了《朱元璋研究》、《毛泽东严重的五大帝王》、《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年辑录》、《我的伯父毛岸英》等图书,主持过电视专题片《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江山如此多娇》;创作了12集电视文学剧本《一代贤后》。
毛新宇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毛新宇和郝明莉:1997年12月7日,毛新宇和郝明莉结婚。郝明莉婚前在泰安御座宾馆当服务员,婚后从山东矿院转学至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学习。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异。
第二次婚姻
毛新宇、刘滨:刘滨,1977年初出生镇江,属龙,身高1.70米,长得漂亮大方。1995年,镇江第八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97年考取北京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院实习,现在又回母校读研。2000年,经人“介绍”,毛新宇和镇江姑娘刘滨是相识,几次接触后,刘滨对毛新宇有了更深的了解,两人不久即坠入爱河。2002年,毛家为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因毛新宇于1970年初出生,属鸡,所以亲朋好友常戏称他和刘滨的婚姻是“龙凤配”。
2010年7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举行高级军官授衔仪式。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受中央军委委托,向毛新宇颁发少将军衔命令状。
2003年12月26日,毛新宇和刘滨的儿子毛东东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出世,取名毛东东。
2008年8月,毛新宇与刘滨这对独生儿女,生下第二胎,是个女儿,取名毛甜懿。
毛泽东的孙辈孔东梅
孔东梅,女,身材高挑清瘦,下巴有颗明显的毛泽东痣。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父亲是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孔继宁是孔东梅的哥哥。
1972年,上海徐汇区湖南路的一座公寓,正是贺子珍的居所,李敏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就是孔东梅。如果不是毛泽东的一句话,也许孔东梅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时,“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动荡,经济困难,怀孕的李敏向毛泽东征询意见,问要不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毛泽东说,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后来,外公看到孩子的照片,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又是他的平生最爱。遗憾的是,在女孩4岁的时候,外公就离开了世界,他也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照片上那个乖巧可人,和他一样下巴长了一颗痣的外孙女。
孔东梅和外婆贺子珍在上海生活了六年,才接回北京上小学。
女孩的外公叫毛泽东。写过他传记的RossTerrill赞叹毛泽东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把他概括: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
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孔东梅——他的外孙女,也是毛氏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女性,正忙碌地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签售自己的新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在广州签售的时候,书被抢购一空,有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提前4个小时等着孔东梅的出现。她穿着ARMANI套装,拎着GUCCI的包,黑色皮凉鞋和黑色脚指甲油透露出她对颜色的偏好。她的“时尚”偏离了人们对毛氏家族的想象,这让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2010年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做客《鲁豫有约》现场,揭秘毛泽东、贺子珍的感情往事。讲述妈妈李敏与毛泽东的父女情深。为何当年李敏断然拒绝了贺子珍希望再一次结婚的愿望?
各种各样的人会给孔东梅说,要时时刻刻注意,特别是父母经常说,不能随便提起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跟别人讲,不要主动去说。时时刻刻注意。但身边的人反而会更快地发现秘密。但母亲一直提醒孔东梅,“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1994年,孔东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不过她更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1997年,她去了美国,从找房子开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前半年一共搬了三次家。慢慢稳定下来,她过上了安静、自由的生活。就是因为太安静,她才想到一些以前不会想的事情,“在美国是这样,中产阶级的群体极为庞大,这些人每天所做的就是上班下班,车子、房子和票子,对我来讲,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2000年,孔东梅收到母亲李敏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书中提到家族的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激动的情绪难以平复。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为了真实还原过去的那些事,孔东梅寻访了很多人,很多地方。人们并没有觉得她陌生。情绪激动的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从上到下打量她,特别是她下巴上那一颗痣。那颗作为她外公毛泽东标志的痣,奇迹般地在她脸上几乎同样的部位出现。她知道很多人还在怀念他,这对我们家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她说她是幸运的一代,她会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继续讲述关于外公外婆的故事。
留美生活
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美国,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不再有毛家光环的笼罩,却享受到了自在的求学生活。两年的留学经历甘苦参半。特别是到美国的前半年时间,语言、文化的障碍,自己很有压力,加之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省钱住便宜的旅店,搬过不少次家,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飘泊感。于是,打电话给妈妈成了那段岁月最开心的事情。那时的美国打国际长途很贵,不像现在很便宜了,所以也不能每天打,每周打一次就不错了。电话里,孔东梅总会把美国的一些见闻告诉妈妈,最重要的是要陪孤独的老人说话,她从不会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而妈妈那边,最担心的还是女儿的身体,她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母女俩从那时就深深地体会到相依为命这四个字了。
孔东梅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1999年,虽然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学位,但这一年也是她一家人的多事之秋。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去世,妈妈大病不起,哥哥孔继宁远赴海外工作。孔东梅一夜之间从过去不问家中大事的小女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她抱着一种“豁出去”的想法,给中央写信,最终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妈妈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孔东梅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告别妈妈到美国读书,她感觉自己经历了这些大事情,成熟了长大了。作为伟人的后代,孔东梅自小就知道有一个伟大的外公,也知道外婆贺子珍和妈妈李敏是有着丰厚底蕴的知识女性。但在后来看了她妈妈写的书之后,她才豁然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特别了解妈妈及外公外婆。2000年,孔东梅的妈妈在友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远在异国的孔东梅夜以继日读完母亲的书,几个晚上无法入眠。“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外婆和母亲在苏联的艰苦经历,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我的脑海。”孔东梅决定要重新了解外公和外婆。
母女情怀
这些年,孔东梅的妈妈一直在支持着女儿走这条红色的文化之路,尽管这个职业并不能很快让孔东梅赚很多钱,但她说自己能从事喜欢的事业就很开心。她说:“前人也做过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复前人的意义不大。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途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至今,生活在一起的孔东梅母女是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
孔东梅说,她妈妈现在过着深居简出、平和安详的晚年。她妈妈在家里什么都干,基本上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孔东梅每天忙完了回到家里已很晚,母女两人仍然要说一会。妈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比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从不早退和迟到。因为妈妈总像个孩子,现在的孔东梅自然就挑起了母女俩的生活重担。但也因为妈妈的简单,孔东梅这些年做文化产业,从不急功近利,她遗传了她妈妈平和的心态和性格。
当然,孔东梅母女两人也有很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来自于不同年代的成长环境。妈妈李敏至今的着装还像30年以前那样传统朴素,但她会很开心见到女儿打扮得时髦漂亮。孔东梅对时尚有自己的观点,她特别不认可有人给红色第三代下的定义就是着装、言行也还是那么老旧。无论在任何场合,孔东梅的着装都是时尚、大方的。就如在台湾访问时,她的着装就赢得了台湾媒体的好评。“中国人现在多么个性,多么讲究时尚,多么自我!”孔东梅感慨说,所以她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很考究,她会选一些简洁的大牌,或者某些设计师品牌。她对时尚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做一些艺术展,也在赞助设计师。作为一代伟人的外孙女,靠自己的奋斗,如今有多家自己的公司,关于外公的书写了一本又一本。她传承了伟人“不服输”的性格。
孔东梅,从容淡定、眉清目秀,下颌那颗美人痣竟与毛泽东有几分相似。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说她长得像她外公,特别是嘴角下面的那颗痣。对于被人称为“名门之后”,孔东梅说自己是不太容易找到这方面感觉的人。她说,对我而言,它已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不会特别在意,甚至可以说感觉不到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我先做我自己。她的这个说法,她妈妈也非常赞同。
2002年,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目的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致力于传播“红色经典”。
孔东梅著《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以毛泽东后代和现代女性的双重身份对外公、外婆的一生进行追忆。她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用家庭记忆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百年毛家史。书中提到了几位毛家至关重要的女性,如毛泽东的母亲毛文氏,妻子罗氏、杨开慧、贺子珍、江青以及女儿李敏、李讷等人,记录了毛泽东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还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既有平民色彩,又具有伟人风范的毛泽东。
孔东梅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攻读传媒博士学位,她擅长英语、日语,爱好电影、文学、旅游。她著有《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等著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孔东梅一直与妈妈李敏住在一起,还没成家,她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的人知道我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就敬而远之了。”她说:“我想可能我的缘分还没到。”
毛泽东的孙辈王效芝
在刘源(中)的引荐下,陕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左)在酒店宴会大厅与王效芝(右)祝酒,亲切握手交谈,并合影留念。
王效芝,李讷和第一任丈夫的孩子,也是李讷的独生子,原名徐小宁,李讷与第二任丈夫王景清结婚后,改名王效芝,据说是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王效芝是毛氏第3代中最为低调的一个,继承了毛家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
王效芝没有上过大学,北京市旅游外事服务职业中专毕业,在北京饭店担任过礼宾部服务员。王效芝的婚姻,还是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欣然担任男女方媒妁促成。
汶川大地震后,他曾与毛新宇夫妇以及表姐孔东梅一同到中华慈善总会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10万元。
相比于祖辈的万众瞩目、父辈的跌宕沉浮,他们这一辈正“找回普通人的日子”,步步靠近自己的幸福。而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这些后人都要聚在一起,纪念他们共同的长辈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