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为何三次出任总参谋长?两次被撤职的背后内幕
浅草 2016-08-12
在刘伯承的个人历史中有这么一段简历:
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期间,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
刘伯承三次出任总参谋长背后内幕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和专横作风而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任第5军团参谋长。
长征初期,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执行后卫任务,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底复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
1935年1月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部队跳出了敌军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并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渡过天险金沙江。
5月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同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在逆境中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被张国焘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两次被撤职,三次出任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帅长呢?
刘伯承早年名震四川,虽只是混了个小小的团长,但凭借军阀熊克武后期对他的器重与认知,比较好过的日子是无疑的,可他偏偏不是一个贪财谋权牟利的人,而是一个偏偏追求“仗剑拯民于水火”的人,国民党为了拉拢他给了他一个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可他嗤之以鼻铁了心跟随穷困潦倒的共产党干,从一个所谓的军阀分子重新开始,这种经历也算得上是一次落伍吧。
走上革命道路以后,立马得到共产党的高度信任。领导了泸顺起义,成为了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并在以后担任了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和周恩来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刘伯承是一个愈挫愈坚的人,是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华的人,是一个让领袖们值得信赖的人。他自称自己没有当好总参谋长,可领袖们却又偏偏让他当总参谋长。
撤职又复职,复职又被撤,来来往往,起起落落。解放后,当毛泽东再次让他出任总参谋长时他婉言谢绝了,去办他终身倡导和热爱的军校了。
研读刘伯承的一生,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平庸的人怎么会起起落落,一个不会打仗不善打仗的人怎么会受到领袖们的高度信任,说不通嘛!即使在他放弃军权创办军校之后,还依旧不能让人释怀,还要被人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由此可见,有人怕他怕到了何种程度,何种地步。
只要你做事一天,自己的某种地位、影响都可能受到威胁,只是置之死地而后快。呜呼,可悲的刘伯承,哀哉,可怕的刘伯承。
关键词: 刘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