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抛弃范增 范增鸿门宴三大错误
山南慕北 2016-06-22
陈胜大泽乡起义时,范增年届七十。不久,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
项羽为什么抛弃范增
汉三年12月,刘邦在荥阳和敖仓之间运粮食的甬道,经常被楚军侵夺,导致汉军得不到粮食补给,人心不稳。为了摆脱困局,刘邦问经常能出奇谋诡计的陈平是否什么好办法,让项羽消停消停。陈平说,项羽所以靠的人不过是项王骨鲠之臣范增、钟离昧、龙且和周殷等人。而项羽为人喜欢猜忌人,如果刘邦让他陈平使用反间计,就能很轻松地打败项羽。刘邦给陈平重金,让他拿去离间项羽和部署的关系,他首先把钟离昧和项羽的关系给离间了。按照史书的记载,项羽还真很上道儿,竟然开始不信任钟离昧了。
到了汉三年4月,项羽攻打刘邦所在的荥阳依然很凶猛,刘邦继续受不了,为此,不得不派人去请和,愿意以荥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但范增不同意,撺掇项羽继续攻打刘邦。刘邦在这时候就惦记上范增了。项羽的使者去刘邦大营时,陈平摆出高规格的接待,可发现来使是项羽派来的,就把高规格的礼遇给撤下了,还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你早说啊”。为此,马上让人降低了接待规格。项羽因此而怀疑范增这人不地道,有通敌嫌疑。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和群臣探讨为什么自己能取得天下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禽也”。这句话无形中抬高了范增的地位。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那种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关系。七十多岁的范增时刻维护项羽的利益,把项羽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和关心。他这把年纪还参加造反,史书有记载他“好奇计”,肯定是江湖经验、人情世故和奇谋韬略都很精通的人物。在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们习惯性地把他打扮成诸葛亮和张良这类仿佛神仙附体的大谋士,在《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中,他的沉稳、谋略和奇人气质明显压过张良一头。因此,年轻且出道不久的项羽自然也把他当成可以依赖的父亲。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项羽主持的戏水分封,范增是如何在旁边帮着谋划的,但在分封诸侯时,根据史书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这说明范增和项羽对分封这件事如何搞,私下里是商量过的。最起码,把刘邦贬封到巴蜀,肯定和范增有关。据此推断,项羽的很多决策应该和范增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很多决策和计谋就是范增出的。然而,陈平仅仅使用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就把范增给拉下水了。让人不禁怀疑,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像我们一贯理解的那样亲密无间呢?不过,根据现有史料,我们很难看清楚究竟在项羽和范增之间发生了什么,只能靠一些推测来和大家分享。我们推测,范增可能被项家家族的核心人物排斥了,以及他的所作所为也遭到了项羽的厌弃。
鸿门宴最能反映范增和项氏家族的微妙关系。尽管《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现在我们基本能确定,司马迁写鸿门宴时,参考了刘邦的近臣陆贾所写的《楚汉春秋》,而陆贾写《楚汉春秋》时,刘邦和当时参加鸿门宴的汉朝大臣,应该都看了这部书。陆贾在这部书里大概不会、也不敢“抑刘扬项”,看过《史记》对鸿门宴的记载人,都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项羽的脑子短路了,项家人之间玩窝里斗,刘邦则显得大智大勇,还长了一副好舌头,凭借机智和众人的舍命脱离了危险。而且很多细节都脱离了常人的理解,因此,其真实性受到了古今研究者的怀疑。
虽然我们看到的鸿门宴和真正的史实会有出入。但有一点还是比较能肯定的,范增主张杀刘邦,在项伯为首的项氏家族里,有很多人在鸿门宴前后是不主张杀刘邦的。之所以这么说,一是范增在多个场合都要求项羽痛打刘邦,使其永不得超生,二是汉朝建立后,刘邦赐项伯刘姓,原因就是因为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解了围。而《史记》中记载,范增让一个叫项庄的人,去刺杀刘邦,项庄同意了,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这也并不能说明,范增就和项氏家族就很好。项庄这个人从鸿门宴之后,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这个人应该不属于项氏家族中的核心人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范增和项氏家族中一些实力派人物的关系并不和谐,他所能依靠的就是项羽的信任。可我们知道,从之后的楚汉争霸看,项氏家族是项羽最依赖的军事政治集团,除了项伯以外,这个家族中有曝光率的还有项陀(一般认为他和项它、项他是一个人)、项悍、项冠、项声、项襄等人,都是项羽很依赖、很信任的将领或者文臣。一旦这些人不和他和睦,范增就显得很孤立。
既然得不到项氏家族的亲近,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外姓人都和项家人关系不好,项羽除了依赖项氏家族的势力外,其他和项家有渊源关系的外姓人,其实也得到了项羽的信任,比如龙且、周殷、郑昌、曹咎、季布,还有一些地方势力派,比如薛公、终公等。这些人比如龙且和项家人关系就不错,项声、项陀都和龙且曾一起并肩作战过。即使根据《史记》记载,尽管钟离昧受陈平使的离间计的影响,被项羽怀疑,但根据以后钟离昧的作战,其实,钟离昧并没有真的失去项羽信任。在以上这些人中,比如,郑昌、曹咎,在史书中则明确记载了,他们在项家还在秦朝做地下工作时,就已经有恩于项家或者和项家过从甚密。除了这两人外,虽然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其他人和项家在早期就有了很深的交往,但陈平等人说过,项羽就喜欢任用本族人和项家关系铁的人,因此,这些人得到项羽信任并被委以重任的人,也应该可以归入和项氏家族有渊源关系的人物之中,至少在早期就参加了项家军,比如,龙且、周殷、季布。
当然,范增的脾气很大,也可能是让项羽逐渐嫌弃他的一个原因。他可能仗着在杀宋义时以末将的身份力挺项羽,以及帮着项羽分封天下(大概为此项羽还封他为历阳候),从此,逐渐对项羽说话就不客气了,最直接的证据还不是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后,范增气急败坏骂项羽是“竖子”(我们说了鸿门宴可能被人编撰过)。而比较可靠的证据则是,范增被陈平离间后,项羽“稍夺其权”,他范增看出来项羽不信任他了,脾气大的范增大怒说一句,“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恳请骸(hái)骨”。这句话是很伤人的。
至于范增的能力问题,其实也不用太把高祖得天下后高抬他的话当回事儿。大家知道,范增应该是一个能人,这不会错,但他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就高到半仙的程度呢?根据能看的史书,我们知道,范增应该对项羽分封天下是立了大功了,但对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陈了。比如,刘邦东征彭城时,也没听说范增有什么让人佩服的谋略,都是项羽独撑危局,反败为胜。与张良相比,范增很少在关键时刻替项羽摆平难事。鉴于陈平使反间计,只有在范增身上灵验了,而在其他人身上则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高祖也只有拿范增说事,才显得有理有据,以此贬低项羽,也才能说得过去。说高祖故意这么说的,也是不为过的。
范增鸿门宴三大错误
言辞过于激愤,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自身谋臣的身份这是范增最大的失误。鸿门宴上,范增出召项庄时说了一席话。“君王为人不忍”,是当着项羽另一部下项庄的面说项羽的缺点。这句话虽然没有本质上的恶意,也不是有意说出,恐怕只是范增无意间的表白,但他涉及到是在背后评论人的是非,这种无意间的表白更严重,说明范增经常在别人面前评判某人。这种行为是很多人忌讳的。恐怕项羽也不例外。筵席上,项羽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就表明两人意见有分歧,这种分歧恰恰说明项羽对范增的言行有些不满。而范增浑然不觉,还说是“项王为人不忍”,岂不荒唐?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第二第三句是交付项庄的任务,并嘱咐他完成任务的方式,很好,明确而具体。第四句是从反面对项庄阐述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可以说,但最好不说,因为一说出来必然增加下属的心理负担,给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可范增的话给人一种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的感觉,听来很不舒服,像大人在训斥小孩一般。你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一个被动句式,强调“若属”即你们这些人,将自己排斥在外。要知道,范增为项羽的主要谋臣,是项羽军营中至关重要的一员,怎么能够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呢?真是一个糊涂的范增!在刘邦逃席过后,范增有更过激严重的言辞。刘邦都逃脱了,范增还拔剑打碎玉斗,并骂曰“竖子不足与谋!”这言行是范增愤怒心理的表现。
我们知道,鸿门宴上是项羽杀死刘邦的绝好时机,范增精心布置着每一个杀招,竟让刘邦逃了。他能不气愤吗?可稍微精明一点的人发怒也要看场合啊。你一个臣子,当着君王的面骂人砸东西,没大没小啊?况且还有外人张良在场,很不给项羽的面子。要是刘邦必定追究责任,项羽没有,可见项羽的大度。项羽没说什么并不代表他对范增没意见。范增的这一切言行都为他后来被刘邦运用离间计埋下了祸根。项羽没有杀他已经很不错了。范增这些过激言辞他未必不知道,只是他太没注意这些小细节罢了。这些不该有的细节也恰恰暴露了范增的缺点,摆老资格,在君王面前都是倚老卖老。当时范增七十多岁,项羽才二十五岁多一点,相对于项羽来说,它是有老资格的,可在领导面前哪能倚老卖老呢,不是有句俗话叫“伴君如伴虎”吗?越是有老资格老辈分,还是倚老卖点乖的好!
鸿门宴上找项庄舞剑又是范增的一大失误。项羽军营四十万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范增偏偏选中了项庄,可项庄是一个唯唯诺诺,缺少变通和机智的老实人,通过他的一曰一剑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此人办事遇到意外变故而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要是范增找到一个像樊哙这样机智又勇猛的将领,我相信击杀沛公于坐肯定没问题。可范增太草率,挑选了一个不能胜任此项重任的人。你说,这难道不是范增的错吗?
刘邦中途逃席,他也毫无知觉。鸿门宴,刘邦如坐针毡,哪有心思饮酒。范增作为宴席中一员,刘邦的一切言行均在他的观察之中。察言观色的能力,对于老谋深算的范增来说应当是具备的。可对于刘邦中途“起如厕”的幌子,他也竟然相信,没有采取应急措施,这岂不又是范增的一大失误。
如此看来,鸿门宴上项羽的无心责罚刘邦,范增的三大失误,造成刘邦能够化险为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