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晁错是一个怎样的人 汉景帝为什么冤杀晁错?

晁错是一个怎样的人 汉景帝为什么冤杀晁错?

山南慕北 2016-06-16
\
  晁错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曾辅佐汉文帝、汉景帝,由于鉴定削藩引起不满而爆发七国之乱,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晁错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他曾经先后担任了诸多官职,诸如:太常掌故、博士等,后来景帝继位后,他又担任了内史,御史大夫等职位。在朝期间的他,发展了“重农抑商”的相关政策,他的这一措施强有力的振兴了经济,增加了农业生产。除了经济上面的措施之外,他在抵御外敌侵略的问题上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当时的他为了抵御外敌,向皇帝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并且还建议皇上以募民的方式来充实边塞,以便于积极备御匈奴攻掠。后来又因为在政治上,他所提出的削藩的建议,剥夺了诸侯王年的政治权利,直接的损害了诸侯利益,直接导致他最后腰斩于市。
  除了以上晁错在政治上的一些影响外,他的一些著作不论是对当时还是对于现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像其中的一本《论贵粟疏》,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并且还揭示了广大农民所遭受压迫的悲惨情景。后来书中的政策得到采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者,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赀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询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贽《藏书·晁错》
  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鼂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苏轼《晁错论》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清·梅曾亮《晁错论》
  晁错以术数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计削七国。七国反,景帝乃诛错。君子日: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为盗,虽至愚者不出此。错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汉景帝为什么冤杀晁错
  原来,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后,为了使自己的王朝统治更加巩固,开始大肆赏同族刘姓为王,给每个有功爵的刘氏子弟一块封地,让他亲在自己的填充地内居住生活.到了汉景启的时代,同姓王的势国越来越大,他们当中,有的作威作福,有的仗势欺人,实际上已经受趄廷的约束了.还有的同姓王封地太多,比如齐国,有七十多座城池;又如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池;还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池.同姓王的泛滥和他们的不服从中央政府管辖,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了汉朝的社会政治秩序.汉高祖刘邦当初分封刘姓子弟是为了巩固自己人的统治,却给后代帝王码汉卡带来了麻烦。
  这时,汉景帝制御史在夫晁错站了出来,他担心这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会引起叛乱,甚至把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汉朝的天下瓜分得四分五裂.晁错对汉景帝说,吴王刘濞不来上朝,按理应当将他处斩.先帝(汉文帝刘恒)仁慈宽厚,对他宽大,可他反而更扑克大狂妄,不思悔改,越来越傲慢.吴王在其封地内开山锛钱,煮海为盐,并且招兵买马,准备叛乱.如果陛下不及时地削减他的土地,一定会养虎为患的.这样的话,将来就不好收拾零局面了。
  汉景帝刘启平素就很欣赏晁错的才华,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就是削减诸侯五的封存地,遂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然而同时,汉景帝又有一些顾虑.汉景这对晁错说,削地固然好,可怕他们现在造反,对陛下和社稷的危害还小些;但如果等到他们势力强大了再造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汉景帝前思后想,认为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终于下定心------削藩。
  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劝谏皇上削藩,特地从老家赶到京师劝阴儿子晁父说,你身为御史大夫,位高俸厚,怎么不安分守忆\好好度日暮途穷,反倒多管闲事,自寻烦恼呢?各诸侯王都是皇室的亲戚,你能管得了他们吗?你削了他们的封地,他们必然的,但如果现在不削地,你图什么呢?
  晁错回答父亲说,怨恨是必然的,但如果现不削地,国家就会不稳定,这样下去,天下总有一天会大乱起来的.晁父听了,吧气道,这样下,刘家是安全了,可我们晁家就大难临头了!我已经老了,实在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啊!晁错再三劝导父亲,可老人依旧只是叹气.后来,晁回到老家,就服毒自杀了.父亲自杀了,父亲自杀的消息传到到晁错耳中,他非常伤心,可削地一事关乎国家安危\千秋社稷,他又必须去做.可是,最终他的命运仍然没有能够逃脱掉父亲的预言。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先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一部分土地,随后商议着要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到这个消息心想,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先发制人.于是,他联络了楚\赵\胶西\胶东等七个大地区的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这七个国家一叛乱,在历史上被子称为"七国之乱"。
  汉景帝汉想到吴王刘濞能联合七个诸侯王一起来反叛自己,而且叛军声势浩大,于是不免心惊慌.他想起先帝么文帝临终遗言,就派了善于治军的将军周亚夫去讨伐叛军.当时,朝廷上有人嫉妒晁错.想把七国起兵叛乱的责任推给晁错.这些人对汉景帝进谗言说,七国造成反,是为了诛杀晁错,如果陛下答应他们的要求,杀了晃错,赦锡七国无罪,并将原属他们的封存地归还给他们,他们的要求被满足了,自然就会撤兵的.汉景帝早忆没了方说明书,便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真这样,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人呢?于是,汉景帝批准了腰斩晁错的奏折,并下诏让七国速速退兵.吴王刘濞听说汉景帝腰斩了晁错,哈哈大笑说,晁错该杀,但杀得晚了,我现在已经是东方皇,这接刘启的诏书何用呢?说完他仰天长笑.并继续高长安进军。
  不久,校慰邓公回到朝廷来汇报军情.汉景帝见了邓公就问,吴楚七国是不是知道晁错已经死了,他们愿不愿意退兵?邓公回答说,吴王早就有谋反,他处心积虑,准备了几十年,这次,因削地而叛乱,打着诛晁错的旗号,只是借口而已.想不到皇上真的把晁给杀了,今后恐怕再也难有人敢替皇上出主意了,景帝听了,心中后悔也没有用了。
  但是,幸亏景帝仍记得父亲留自己的遗言,起用了周大夫做大将去平定叛乱.周亚夫将军治军治严谨,用兵巧妙,他避免跟吴\楚两地的叛军正面作战,只是派一队精兵断绝了叛军的粮草运输.吴\楚两地军队没有了粮食的供应,自己就先乱了起来.相持几日后,吴楚军队弹尽粮绝.周亚夫看此情景,认为是机已到,就立退调兵遗将,又亲自率领将士出击,把吴\楚军队打得人仰马翻,一败涂地。
  吴楚两王是带头叛乱的,他们一败,其他的国家也就不战而败了.三个月台票内,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了。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凋亲自治理其封国,封国中所有的官吏,都由朝廷任免,诸侯王逐渐只剩正职一个虚名.以后更实行了推恩法,让同属同一封国的弟子,都在其封国内受封土地,从而使一个封国的能够继承的人你越多,每个人的封地就越小.由于对诸侯侯王斗争的胜利,汉室朝廷的威仪也大大的加强了。
  七国之乱,实际上随着汉景帝就诛杀晁错这个替罪羊而告终."诛晁错,清君侧"只不过是吴王刘濞叛乱的一个借口罢了.就算没有晁错在汉景帝身旁,他也会找其他的借口和机会进行反叛的.这就是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时所没有料到的一大弊端。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