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小人还是君子? 寇准因什么得到宋太宗的赏识
彼岸花开 2016-05-19
寇准
寇准是小人还是君子?
寇准一生为官远不止“三起三落”,但都是因其不“正”而导致的。仗着“澶渊之盟”有功,寇准的权力欲达到顶峰。“契丹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虽上亦以此待准极厚。”因而,寇准得以毫无顾忌地大权独揽,实行宰相专政,常常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特别是在人事任免上,包括本来依制度不应由宰相插手的御史任用上,寇准都大权在握。史载:“准在中书,喜用寒峻,每御史阙,辄取敢言之士。”寇准以“进贤退不肖”为己任,而不愿遵守规定,“尝除官,同列屡目吏持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器百官,若用例,非所谓进贤退不肖也。’因却而不视”。当时中央流行着一种偏见,瞧不起南方人,寇准也终生瞧不起南方人,一直排斥南方人。景德二年,14岁的晏殊以神童召试,时任宰相的寇准因为他“(属)江左人”,也想压制他。所以后来丁谓偏要把他贬到南方之南的雷州,让他病死在那里。
寇准第一次为相后不久即被他所瞧不起的南方人王钦若排挤罢相。罢相后出知陕州(今河南陕县),寇大人基本上不理政事,沿袭多年官场的旧习,终日宴游。“旧相出镇者,多不以吏事为意。寇准虽有重名,所至终日宴游。所爱伶人,或付与富室,辄厚有所得,然人皆乐之,不以为非也。”还有记载说寇准在知天雄军任上,与知雄州的李允则相互设宴,竞比奢华之事。大概因为政治失意,寇准终日与酒相伴,还曾写《醉题》一诗:“榴花满瓮拨寒醅,痛饮能令百恨开。大抵天真有高趣,腾腾须入醉乡来。”
有记载说,在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大摆筵席,广邀宾客,当所有人到场之后,他突然穿出了一件新衣服,那是一种黄色且绣龙的皇帝制服,地地道道的龙袍!这消息立即披上了羽毛传进了京城。皇帝把宰相王旦叫来,问:“寇准乃反耶?”王旦听到大惊,立即表示去信呵斥,竟把大事化小了。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在王旦的力荐下,寇准重回权力之巅,任西府枢密正使。两个人本来应该同心合力,但寇准似乎不大瞧得起这个晚于他为相的同年。因此,他不是以合作的态度与王旦共事,而是不时地给他找些麻烦。史载:“(寇)准为枢密使,中书有事送枢密院,碍诏格,准即以闻。上谓(王)旦曰:‘中书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则?’旦拜谢曰:‘此实臣等过也。’中书吏既坐罚,枢密院吏惶恐告准曰:‘中书、枢密院日有相干,旧例只令诸房改易,不期奏白,而使宰相谢罪。’”就是说,寇准对东府送来的文件,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差错,找到了,并不与东府商量,直接呈报给皇帝,借皇帝来责罚王旦,有意出东府的丑。
一报还一报,后来,东府的人也有样学样,凡西府送去的文件,他们也找岔子,以报复寇准。但王旦却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直接把文书退给了枢密院,没有报告给宋真宗。当枢密院吏把这件事汇报给寇准时,寇准感到非常惭愧,第二天,见到王旦,对王旦说:“王同年大度如此耶!”
王旦的行为虽然让寇准感动不已,但寇准还是一有机会就不放过攻击王旦。他的行为与后来王旦处处保他相比较,真是“复复何言”。
当寇准得知将要被罢免枢密使时,便托人求王旦要更高一点的官(使相)。对于寇准这种跑官要官的做法,王旦感到很吃惊,说使相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并表示他不私下接受别人的请托。王旦这种态度使寇准又羞又恼,“深恨之”。但当宋真宗问起王旦,寇准罢枢密使后应当给他个什么官时,王旦却说:“准未三十已蒙先帝擢置二府,且有才望,若与使相,令处方面,其风采亦足为朝廷之光也。”在寇准为使相的任命颁出后,“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是!’上具道旦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出语人曰:‘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
王旦为相12年,病重之际,宋真宗让人把王旦抬进宫中,问以后事:“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开始并不直接回答宋真宗的提问,仅说:“知臣莫若君。”宋真宗没办法,只好一一点名来问,王旦都不表态。最后,真宗只好请王旦直说:“试以卿意言之。”王旦这才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但宋真宗对寇准的性格不满意,说:“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这时,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不知也。”
在皇帝眼里,寇准心胸狭隘,又过于偏执。与其他大臣也屡有冲突。无论君子、小人,都不喜欢他,宋真宗因此也不愿碰这只烫手山芋。但是,毕竟有王旦临死前的推荐,寇准终于找到了机会。天禧三年,永兴军内有个叫朱能的巡检,勾结内侍周怀政伪造了天书。寇准为了迎合热中此道的宋真宗,上奏云“天书降于乾佑山中”。果然此计奏效。十来天后,寇大人就被召赴京。到这年六月,王钦若因事下台,寇准为相。
然而,这一次,寇大人一上来就碰上了丁谓这样一个才气和才干都比他高的对手。寇准在和丁谓的争斗中,因为看不起刘皇后而得罪了她。担心自己的处境,寇大人决意发动政变。然而,机事不密,一次酒后失言,自己走漏消息,被丁谓的亲信觉察到了,很快寇大人就走上不归路,曾被寇准压制过的冯拯等多人纷纷出了口恶气。半年后,真宗还念念不忘:“寇准之居相位,多致人言。”
莫名其妙的是,“多致人言”的寇大人竟然也能名垂青史!唉,说到这里,不得不叹,有些事情,原本就不该这样。
寇准因什么得到宋太宗的赏识
寇准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早在少年时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为人好爽而闻名乡里。
十九岁那年,寇准从家乡出发,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汴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士考试。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平日里不断的积累,寇准很快从全国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轻松通过了考试。
相对于年过半百才考中个举人来说的范进来说,寇准不仅是幸运的,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聪明。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原来,和以往的皇帝不同,宋太宗在选拔人才时,喜欢自己亲自面试一遍。只要是通过了进士考试,宋太宗赵匡义就会简单的和每位考生聊上几句。
当然,宋太宗这样做的用意,一是防止出现科场舞弊案,二是自己大致了解一下考生的情况。
除此之外,宋太宗还有一个目的——发现年纪不大的少年进士,先让他们回家待几年,等过几年再起用。
宋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考虑的——因为在他看来,十几岁的进士,虽然脑子聪明,但毕竟经历的事情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不一定堪当大任。万一这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些挫折,不仅对他们自身有所刺激,还很有可能会对工作单位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对于那些少年进士,宋太宗往往是夸奖一番之后,就让他们回家了——回去多在生活中磨练磨练,过几年再来考吧!
一同通过考试的人群中,有人知道宋太宗的这个习惯。所以,此人就悄悄地告诉寇准,让他在回答宋太宗的问题时,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大几岁,这样宋太宗就不会让他回家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绝大多数人都会接受——为了留下来进入官场,实现父辈们光宗耀祖的梦想,在皇帝面前撒个小谎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寇准不打算这样做,他一口拒绝了那人的好意。表示自己刚刚被朝廷收录为进士,绝对不会做出欺瞒君上的事情。
幸运的是,宋太宗并没有让十九岁的寇准回家,而是给了他一个官职——大理评事(也就是大理寺评事,相对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法官),进入到了司法系统,参与侦破各种疑难案件。
从寇准拒绝向宋太宗撒谎这件事情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寇准不仅为人实在,而且非常耿直。
他的这一性格,从少年起,一直陪伴到他老去。为人耿直,虽然后来为他赢得皇帝的信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同僚。
不久之后,他又被下派到地方,先后出任归州巴东县和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很快,又因为治理有方,先后被升迁为郓州通判(郓州市市长)和盐铁判官(掌管天下盐铁等国家垄断资源,是一个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
就这样,寇准从七八品的小官,一步步走到了朝廷重要机关,开始了和皇帝直接打交道的日子。
很快,宋太宗就领会到了寇准的本事儿——每次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国事儿的时候,寇准总能说中时下的利害要点,很是让宋太宗刮目相看。
多年不见,当年的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现在竟然历练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此,宋太宗很是高兴,对寇准也是相当的赏识和器重(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不久之后,宋太宗又把寇准调进了自己的智囊团(枢密院直学士),成为了自己身边的一位智囊之臣,随时向宋太宗提供各种建议和方案。
当然,做为皇帝的一个谋臣,有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肯定会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如果这个谋臣是官场上的老油条的话,就会主动退让,服从皇帝的意志。
然而,前面我们说过,寇准是个为人非常耿直的人,一旦自己认定的事情,十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于是,他和宋太宗的争执不可避免地就发生了。
有一次,寇准又和宋太宗就某件事情发生了争执,宋太宗认为应该这样,寇准认为应该那样,两人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
宋太宗自认为自己是皇帝老子,大宋王朝都是老子的,老子怎么能够向你屈服呢?
而寇准又是一头倔驴,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己见,就是认为宋太宗的方案行不通。
后来,宋太宗被寇准给说烦了,起身就向后殿走去——烦死老子了,说起来还没完没了了。要知道,天下是老子的,老子想怎么样,那都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叫你来就是听听你的意见,你还给老子来劲了!
然而,寇准这个时候的倔劲儿又上来了——想走,门都没有!
只见他快步走上前去,用手死死地拉住宋太宗的一角,死活都不让他离去——今天咱们非得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不可,说不清楚,我走不了,你也别想走!
最终,宋太宗还是没有说得过寇准,只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当然,宋太宗作为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事后想想,还是非常佩服寇准的这种倔劲儿。如果大臣们都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死事情,毫无自己的主见,那我要你们这些大臣们干什么。
所以,宋太宗经常的公开场合称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得与失(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这是宋太宗第一次给寇准点赞。
几年之后的淳化二年(991年),宋王朝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原本应该积极发动人力、物力,引水灌溉的宋太宗,此时却召集来一帮近臣询问时政的得失——古代帝王始终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只不过这种惩罚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但归根结底,受害的还是大宋王朝——旱灾发生后,百姓不仅没办法上缴公粮,而且国家为了养活他们,还要给他们进行巨额的补贴。
大臣们到来之后,纷纷开始发言,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天数”,和宋太宗本人没有关系——谁要敢把这件事情往皇帝身上引,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即使自己不想活了,还得要考虑一下家里的老老小小。
然而,众人说完后,寇准登场了。他先是引经据典,说了一套理论,接着便说出了自己对春旱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们的刑罚上面出现了冤案(盖刑有所不平也)”
要知道,我国古代死刑犯的核准,最后都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方可实施。也就是说,寇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宋太宗手中出现了冤假错案。
归根结底,是说如今的春旱,是和你宋太宗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是你宋太宗的过错。
闻听此言,宋太宗当场就不干了,起得立马起身向后殿走去——你这老倔驴,今天又吃错药了吧,竟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这件难堪的事情往老子身上扯!
然而,回到后殿之后的宋太宗,片刻之后便冷静了下来——既然寇准敢这么说,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于是,宋太宗便让人把寇准给召了进来,想让他把刚才的事情说清楚,也免得自己糊里糊涂的背上一个罪名,让天下人埋怨。
其实,寇准刚才之所以会说出那样的话,是有原因的:原来,一年前朝廷处罚了两个受贿的官员。一个是名叫王淮的官员,一个是叫祖吉的官员。
说来蹊跷的是,两人之中,王淮收受的贿赂相当巨大,最终只不过是挨了一顿班子就完事儿了,很快还就官复原职了;而情节相对较轻的祖吉,反倒被处死了。
这件事情朝中百官都很清楚——王淮在朝廷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还非同一般——他的亲哥哥王沔乃是当朝百官中的老二——参知政事(副宰相)。
当然,在处理这两个案子的时候,王沔自然会对自己的亲弟弟手下留情,仅仅只是做了表面的惩罚而已。而祖吉这个没有靠山的倒霉蛋,就只有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而,这一切宋太宗却毫不知情,被王沔结结实实地当猴给耍了一次。
当寇准来到后殿之后,宋太宗让他把刚才的话说明白,怎么就有冤案了?
然而,寇准表示自己现在是不会说的,想要让我说也可以,但你得先派人把朝中的两个主要负责人给叫来。
于是,包括王沔在内的几个主要官员被叫到了后殿。
于是,寇准把一年前的这两起案件,如实地说了出来——当然,靠山什么的也都给摆在了宋太宗面前,希望宋太宗可以当面再次裁决。
果不其然,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还发生过这种离奇、昏庸的案件。
经过宋太宗质问,一旁的王沔当即便承认了自己的罪责。
在训斥了王沔几句之后,宋太宗发现还是寇准敢于说实话,是一个真正忠于朝廷、忠于自己的臣子,心中也默默地为他点了个赞。
既然寇准敢于说实话、忠于朝廷,宋太宗肯定不会让他大材小用的。
很快,宋太宗便先后提拔寇准为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进入中央权力核心,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一生辅佐过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但就感情而言,他还是和宋太宗关系稍微亲密些。而且,在他们相识的最初几年里,寇准也因为自己的耿直和忠诚,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和点赞。
寇准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早在少年时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为人好爽而闻名乡里。
十九岁那年,寇准从家乡出发,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汴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士考试。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平日里不断的积累,寇准很快从全国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轻松通过了考试。
相对于年过半百才考中个举人来说的范进来说,寇准不仅是幸运的,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聪明。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原来,和以往的皇帝不同,宋太宗在选拔人才时,喜欢自己亲自面试一遍。只要是通过了进士考试,宋太宗赵匡义就会简单的和每位考生聊上几句。
当然,宋太宗这样做的用意,一是防止出现科场舞弊案,二是自己大致了解一下考生的情况。
除此之外,宋太宗还有一个目的——发现年纪不大的少年进士,先让他们回家待几年,等过几年再起用。
宋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考虑的——因为在他看来,十几岁的进士,虽然脑子聪明,但毕竟经历的事情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不一定堪当大任。万一这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些挫折,不仅对他们自身有所刺激,还很有可能会对工作单位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对于那些少年进士,宋太宗往往是夸奖一番之后,就让他们回家了——回去多在生活中磨练磨练,过几年再来考吧!
一同通过考试的人群中,有人知道宋太宗的这个习惯。所以,此人就悄悄地告诉寇准,让他在回答宋太宗的问题时,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大几岁,这样宋太宗就不会让他回家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绝大多数人都会接受——为了留下来进入官场,实现父辈们光宗耀祖的梦想,在皇帝面前撒个小谎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寇准不打算这样做,他一口拒绝了那人的好意。表示自己刚刚被朝廷收录为进士,绝对不会做出欺瞒君上的事情。
幸运的是,宋太宗并没有让十九岁的寇准回家,而是给了他一个官职——大理评事(也就是大理寺评事,相对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法官),进入到了司法系统,参与侦破各种疑难案件。
从寇准拒绝向宋太宗撒谎这件事情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寇准不仅为人实在,而且非常耿直。
他的这一性格,从少年起,一直陪伴到他老去。为人耿直,虽然后来为他赢得皇帝的信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同僚。
不久之后,他又被下派到地方,先后出任归州巴东县和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很快,又因为治理有方,先后被升迁为郓州通判(郓州市市长)和盐铁判官(掌管天下盐铁等国家垄断资源,是一个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
就这样,寇准从七八品的小官,一步步走到了朝廷重要机关,开始了和皇帝直接打交道的日子。
很快,宋太宗就领会到了寇准的本事儿——每次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国事儿的时候,寇准总能说中时下的利害要点,很是让宋太宗刮目相看。
多年不见,当年的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现在竟然历练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此,宋太宗很是高兴,对寇准也是相当的赏识和器重(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不久之后,宋太宗又把寇准调进了自己的智囊团(枢密院直学士),成为了自己身边的一位智囊之臣,随时向宋太宗提供各种建议和方案。
当然,做为皇帝的一个谋臣,有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肯定会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如果这个谋臣是官场上的老油条的话,就会主动退让,服从皇帝的意志。
然而,前面我们说过,寇准是个为人非常耿直的人,一旦自己认定的事情,十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于是,他和宋太宗的争执不可避免地就发生了。
有一次,寇准又和宋太宗就某件事情发生了争执,宋太宗认为应该这样,寇准认为应该那样,两人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
宋太宗自认为自己是皇帝老子,大宋王朝都是老子的,老子怎么能够向你屈服呢?
而寇准又是一头倔驴,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己见,就是认为宋太宗的方案行不通。
后来,宋太宗被寇准给说烦了,起身就向后殿走去——烦死老子了,说起来还没完没了了。要知道,天下是老子的,老子想怎么样,那都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叫你来就是听听你的意见,你还给老子来劲了!
然而,寇准这个时候的倔劲儿又上来了——想走,门都没有!
只见他快步走上前去,用手死死地拉住宋太宗的一角,死活都不让他离去——今天咱们非得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不可,说不清楚,我走不了,你也别想走!
最终,宋太宗还是没有说得过寇准,只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当然,宋太宗作为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事后想想,还是非常佩服寇准的这种倔劲儿。如果大臣们都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死事情,毫无自己的主见,那我要你们这些大臣们干什么。
所以,宋太宗经常的公开场合称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得与失(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这是宋太宗第一次给寇准点赞。
几年之后的淳化二年(991年),宋王朝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原本应该积极发动人力、物力,引水灌溉的宋太宗,此时却召集来一帮近臣询问时政的得失——古代帝王始终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只不过这种惩罚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但归根结底,受害的还是大宋王朝——旱灾发生后,百姓不仅没办法上缴公粮,而且国家为了养活他们,还要给他们进行巨额的补贴。
大臣们到来之后,纷纷开始发言,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天数”,和宋太宗本人没有关系——谁要敢把这件事情往皇帝身上引,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即使自己不想活了,还得要考虑一下家里的老老小小。
然而,众人说完后,寇准登场了。他先是引经据典,说了一套理论,接着便说出了自己对春旱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们的刑罚上面出现了冤案(盖刑有所不平也)”
要知道,我国古代死刑犯的核准,最后都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方可实施。也就是说,寇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宋太宗手中出现了冤假错案。
归根结底,是说如今的春旱,是和你宋太宗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是你宋太宗的过错。
闻听此言,宋太宗当场就不干了,起得立马起身向后殿走去——你这老倔驴,今天又吃错药了吧,竟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这件难堪的事情往老子身上扯!
然而,回到后殿之后的宋太宗,片刻之后便冷静了下来——既然寇准敢这么说,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于是,宋太宗便让人把寇准给召了进来,想让他把刚才的事情说清楚,也免得自己糊里糊涂的背上一个罪名,让天下人埋怨。
其实,寇准刚才之所以会说出那样的话,是有原因的:原来,一年前朝廷处罚了两个受贿的官员。一个是名叫王淮的官员,一个是叫祖吉的官员。
说来蹊跷的是,两人之中,王淮收受的贿赂相当巨大,最终只不过是挨了一顿班子就完事儿了,很快还就官复原职了;而情节相对较轻的祖吉,反倒被处死了。
这件事情朝中百官都很清楚——王淮在朝廷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还非同一般——他的亲哥哥王沔乃是当朝百官中的老二——参知政事(副宰相)。
当然,在处理这两个案子的时候,王沔自然会对自己的亲弟弟手下留情,仅仅只是做了表面的惩罚而已。而祖吉这个没有靠山的倒霉蛋,就只有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而,这一切宋太宗却毫不知情,被王沔结结实实地当猴给耍了一次。
当寇准来到后殿之后,宋太宗让他把刚才的话说明白,怎么就有冤案了?
然而,寇准表示自己现在是不会说的,想要让我说也可以,但你得先派人把朝中的两个主要负责人给叫来。
于是,包括王沔在内的几个主要官员被叫到了后殿。
于是,寇准把一年前的这两起案件,如实地说了出来——当然,靠山什么的也都给摆在了宋太宗面前,希望宋太宗可以当面再次裁决。
果不其然,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还发生过这种离奇、昏庸的案件。
经过宋太宗质问,一旁的王沔当即便承认了自己的罪责。
在训斥了王沔几句之后,宋太宗发现还是寇准敢于说实话,是一个真正忠于朝廷、忠于自己的臣子,心中也默默地为他点了个赞。
既然寇准敢于说实话、忠于朝廷,宋太宗肯定不会让他大材小用的。
很快,宋太宗便先后提拔寇准为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进入中央权力核心,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