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是否想在澶州之战时逃跑? 宋真宗对澶渊之盟的作用
彼岸花开 2016-05-18
宋辽开战到不可开交的程度,双方都损伤惨重,辽军深入宋境,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无奈御驾亲征,最终以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战争。
宋真宗是否真的打算逃跑?
历史上的记载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真宗塑造成胆怯欲逃的懦弱形象,甚至一些论断是对历史认识非常不清的结果。他们的观点具有一定普遍性,或者说把真宗塑造成懦弱形象是有一定传统的,这个传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许多人。百度百科“澶渊之盟”条竟然这样说:“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 马光《涑水记闻》:“景德初,契丹入寇。是时,寇准、毕士安为相,士安以疾留京师,准从车驾幸澶渊。王钦若阴言于上,请幸金陵,以避其锐;陈尧叟请幸蜀。上以问准,时钦若、尧叟在旁,准心知二人所为,阳为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今虏势凭陵,陛下当率励众心,进前御敌,以卫社稷,奈何欲委弃宗庙、远之楚、蜀邪?且以今日之势,銮舆回轸一步,则四方瓦解,万众云散,虏乘其势,楚、蜀可得至邪?” 这里并未见真宗有想逃的意思,“上复以问(寇)准”、“上以问(寇)准?”真宗只是想听一下寇准的意见,真宗何时准备选定目的地,问“幸”哪个地方好呢?真宗本来就喜欢听同意见,曾对宰相们说:“近者群臣言事颇罕,若有所畏避,何也?”、“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真宗是非常有主见的人而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然后亲自定夺,这些本来就是宋真宗长处。真宗在这个时候选择躲避与自己一贯的主张完全不符。李焘认为司马光的记载有误“《(涑水)记闻》载王钦若、陈尧叟之言,并云车驾时在澶渊。按钦若以闰九月二十四日除知大名,十月初二日行,车驾以十一月二十日方亲征,记闻盖误也。魏泰《东轩录》载准召钦若至行府谕意,及酌上马杯,令钦若即日驰骑赴镇,此尤缪妄。今依约仁宗实录、准及钦若本传删修。其实准先已决澶渊之议,钦若与尧叟潜沮之,准因斥言其过,虽斥言其过,盖未尝面斥钦若等,固亦不于上前公献此策,本传遂云准斥钦若等,恐未必然尔。张唐英作准传,又有江南人劝幸金陵,蜀人劝幸成都之语,若谓准私以为然则可耳,必不对上斥言也。且唐英叙准事,多失实,今皆不取。钦若既不能沮准,则因请守魏以自效,奸邪为身谋,或多如此,本传宜得之。刘攽作丞相莱公传,亦云上北巡至澶州,不欲渡河,准始请斩建议幸金陵及蜀者,与司马光记闻同误,今不取。”关于这件事宋人笔记有许多不实之处。
宋真宗的态度是什么呢?王钦若在闰九月二十四日被任命知大名府,十月二日已行前往大名府。而陈尧叟应当比王钦若更早的被派往前线。《宋史·陈尧叟传》:“真宗幸澶渊,命乘传先赴北砦、按视戎事,许以便宜。”(北砦当是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劝宋真宗远幸的王钦若与陈尧叟,都被宋真宗早早的派到了前线。可见宋真宗要亲征的强烈愿望与坚决态度。
宋真宗在澶渊之盟所起作用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在澶渊之盟之后,辽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史称“重熙增币”。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由于辽军已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动。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宋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帝还行宫,得知寇准竟然与知制诰杨亿在北城城楼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镇定。帝喜曰:“准如是,吾复何忧!”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与萧太后谈判。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盟约缔结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