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毛泽东
百年前的中秋佳节,贺子珍诞生在江西永新。她和毛泽东有6个孩子,唯一活下来的,只有女儿李敏。待到唯一的外孙女出世时,毛泽东用自己最钟爱的梅花,为她取名“孔东梅”。从一生痴情的女战士,到平淡是真的普通人,再到前卫时尚的儒商。她们谱写了毛泽东家三代女性的百年传奇。
贺子珍孤独一世情
1927年深秋十月,34岁的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辗转千里上井冈,第一次见到被称为“永新一枝花”的18岁的贺子珍。他愣住了,没想到井冈山上竟有如此年轻貌美的姑娘。
孔东梅在《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中写道:“在井冈山,外公经常去看望外婆。每次他要远行的时候,就会敲敲外婆的窗户说,‘我要走了’。外婆很奇怪,‘你走就走吧,为什么要对我说?’当时外婆有个心上人,叫欧阳洛,也是一个革命者,后来牺牲了。外公懂得外婆的心思,他看中外婆有文化,也有性格,一直追求她。”
贺子珍渐渐对毛泽东有了依赖,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找他倾诉。有一天,贺子珍走进毛泽东的房间,见毛泽东正伏案工作,便一声不响倚在门框上,深情地注视着。不知过了多久,毛泽东停笔沉思,一抬头,正遇上那双炽热的眼睛。贺子珍赶紧把目光移到了自己的脚尖上,不自然地揉搓着衣角。毛泽东搬过一把竹椅,让贺子珍坐下。沉默了一会儿,他温存地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
长征途中,贺子珍遭遇了敌机扫射,身中十几弹。在云南贵州交界处的行军路上,追兵就在几十里外,贺子珍突然临盆,生下一个女儿。她只看了一眼,留下13块大洋,写了一个字条,便被扛走了。
在陕北,贺子珍生下了孔东梅的母亲李敏。1998年,孔东梅在曾志的回忆录中,看到这样一段:有一天,毛泽东竟主动地说起了贺子珍。毛泽东感叹道:“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10年夫妻嘛!”“那为什么要离开呢?”“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我写了封信,派警卫员送到西安并接她回来。但贺子珍不回,却捎回一方白手绢,上面写了诀别信,不久她就去了苏联。”
孔东梅认为:“外婆到延安后,发现当时延安有很多进步女性,这让她有很重的思想包袱。外婆曾经讲,‘我也是17岁就参加革命的,思想上还是很进步的。老毛和我吵架也行,但是后来连吵都不吵,隔阂越来越大。’”
贺子珍到达莫斯科不久,生下了儿子柳瓦。不幸的是,小柳瓦6个月大时染上流感而病死。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道:“贺子珍伤心至极,天天到(柳瓦)坟上哭。毛主席又很少写信给她。收到过一封信,只有三言两语,她精神上非常苦恼。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动写信给毛主席。”
1939年9月,刚满30岁的贺子珍突然收到了毛泽东委托
周恩来转交的一封信,信中委婉地表示了要终止婚姻关系。
此时,毛泽东和
杨开慧所生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在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41年底,毛泽东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外婆说,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苦。为了养活我妈妈、岸英舅舅、岸青舅舅,她要彻夜织毛袜子,洗衣服,周末还要去伐木。家里有时还没有吃的,没有劈柴,冬天屋子里都结了冰……”苏德战争爆发后,贺子珍的苦闷情绪更加难以控制。“外婆也作出过一些过激的行为,包括打骂她唯一的女儿。别人以为外婆精神出了问题,便将她送往精神病院。”
1947年,贺子珍回到中国东北。
1950年,贺子珍接受组织的安排,定居上海。
1959年7月9日,贺子珍被领到“美庐”别墅的一间屋子里,抬头一看,不觉一惊,里面坐着的是毛泽东。毛泽东站起身,微笑着同她打招呼,请她坐下,然后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贺子珍面前,一杯放在自己的面前。贺子珍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毛泽东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毛泽东问起在苏联的情况,轻轻叹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毛泽东谈起他这些年的情况,他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的事。他们谁都没有提到
江青。贺子珍只是提醒
毛泽东:“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这样的人害你。”毛泽东点头说:“我会注意的,你放心。”这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分别22年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1979年9月8日,贺子珍来到
毛主席纪念堂。“有一张照片,抓拍到外婆在纪念堂门外的回眸,它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外婆当时的内心状态。外婆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非常激烈的状态。她和外公是那种人生永远不能有交点的结局。所有的情感,在那一刻都迸发出来。”贺子珍献给毛泽东的花圈落款上写着——“战友贺子珍”。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妈妈李敏很朴素,我从来没看她戴过一件首饰。但她的婚姻很成功,她和父亲自由恋爱,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是早恋。他们一辈子非常相爱,这同时也是我和哥哥的幸运。”
1936年冬,李敏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取名娇娇,4岁时被送到苏联。回到中国后,毛泽东派人接娇娇回北京,她半信半疑,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泽东请人翻译成中文后,哈哈大笑。当即回信:“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1949年初夏,娇娇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李敏曾告诉一直跟踪采访她的记者王行娟:“和爸爸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太短暂了。”1949年9月,江青带着李讷从苏联考察归来,她对娇娇的评价,从开始的“文静”、“听话”,逐渐变成了“倔脾气”、“娇气”。而贺子珍又不愿意让娇娇叫江青妈妈,娇娇夹在中间,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可想而知。
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李敏和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了婚。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中学时的同学。一年后,李敏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孔东梅的哥哥孔继宁。毛泽东经常抱抱小外孙,江青却容不得这些,常常寻衅滋事。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中南海的打算。毛泽东没有阻拦,只是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毛泽东晚年,李敏要见毛泽东一面很难。在父亲逝世前几天,李敏去看他。他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离开毛泽东后,李敏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简朴,有时甚至很清苦。李敏和丈夫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不高,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走在大街上,几乎没有人能够认出李敏。
孔东梅时尚的“红色后代”
在北京798艺术区,静立着一座古朴的艺术空间——“菊香书屋”: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巴洛克乐曲回荡其间;书架上,记载着中国历史的红色经典作品;大厅里,一根立柱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毛泽东画像……它的主人,就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孔东梅一身简洁的黑裙,一条长长的鲜红色围巾,经典的搭配显出独有的高雅气质和艺术品位。虽然之前从未谋面,但记者早有耳闻:“毛泽东有个漂亮的外孙女,长得和他很像,下巴还有一颗和他一样的痣。”
1972年,孔东梅出生在上海,妈妈李敏把她的照片带给外公毛泽东,又把毛泽东的照片带回给她看。“我们只在照片上见过面,外公为我取了‘东梅’这个名字,‘东’取自他的名字,‘梅’是他平生最喜欢的植物。”
孔东梅自小与外婆贺子珍一起生活在上海。“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那个院子非常大,还有假山。我和外婆在花园里种了四棵橘子树,每年都可以收获橘子;还有桃树、枸杞子树等等。”每当孔东梅想起外婆,都会想起那个大院子,想起外婆坐在椅子上,一支一支地抽着烟,望着远方沉思。
1992年,孔东梅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过着读
海明威的小说、喝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大学毕业后,孔东梅进入刚刚创办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从端茶倒水打杂干起,几乎在各个部门都干过。1999年,“碰巧遇到一个出国学习的机会。下了飞机,拎着皮箱,谁都不认识你,你就是孔东梅,沧海一粟,淹没在人海中。这个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血脉和家族。我开始安静下来,逐步为自己的角色定位。”
孔东梅坦言,她也是到了国外,才开始真正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角度来看待、认识外公。回国后的孔东梅开始一边走访,一边写书,对自己的外公、外婆、母亲以及整个家族的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行娟老人谈到孔东梅时,一下舒缓开原本沉重的情绪:“东梅啊,一个很外向,很阳光的孩子。他们毛家第三代的两个外孙,都外向,而且都漂亮。东梅有学识,视野开阔,希望她能够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