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虎图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在他生活的年代,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在陕西秦岭太白山中,后来声名鹊起,当时的政府征他当国子监博士,孙思邈拒绝。
他主要研究钻研道家经典,对医学相当的有兴趣,重点研究雇人的医疗方剂,更注重收集民间的经验,多年之后,终于写出了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又著有《唐新本草》,于公元682年无疾而终。据记载,孙思邈一生写出80余篇著作,不多现在大部分都早已失传。
孙思邈的一生都寄托在医学事业上,并不重视功名和官职,拒绝了朝廷多种的封官,希望自由自在的四处游历,研究中草药,峨眉山,终南山,下江洲,太白山,都有他游历的踪迹。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他自小聪慧,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年,享年102岁。他在内科、外科、儿科和五官、针灸等多方面都非常精通,一生钻研了二十四项成果,在医学史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他的思想在
张仲景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了中医药,是医学史上的先驱,被西方国家尊称为“医学论之父”。
孙思邈还十分的注重医德,讲究“无欲无求”,“一视同仁”、“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是我国古代著名而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
关于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三个说法,孙思邈既是北周时期的人,也是隋朝和唐朝人。
其实孙思邈是出生在北周时代,他有102岁的高龄,而这一百多年中,北周时代更换为隋朝时代,后来就是唐朝时代了,孙思邈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可以说他是唐朝人或者隋朝人,但我们所学的教科书上记的孙思邈是唐朝人,可能是他去世的时间是唐朝时期的关系吧,书上记载的是他是唐朝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人,就是现在的陕西,孙思邈从小就很聪明,只是他身体不怎么样,从小就体弱多病,曾经还为了买药材而倾家荡产,后来接触到了医学书之后,他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就开始看经史百家和所有跟医学有关的书籍,后来经过他的辛苦研究和探讨,开始有了一些成就,接着便被隋文帝征诏为国子博士。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孙思邈年幼时曾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所以他小时候就立志做悬壶济世的医者。
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留下著名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是中国的“医学论之父”。不过相比于他的生平轶事和所留下的医学文化遗产,人们对他感兴趣的还有他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活了102岁,这是史书上比较明确的记载,但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这个观点,还有的说是活了一百二十多岁,最高的猜测是141岁,就算是最低的也有九十多岁,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之星,百岁老人。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从体弱多病到长寿老人的呢?据说,这都要归功于他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可归为以下点。发常梳(明目,防脱发治头痛)、目常运(明目)、齿常叩(促进肠胃运动,防蛀牙和老化)、漱玉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耳常鼓(增强记忆和听觉)、面常洗(面色红润防皱纹)、头常摇(防止颈椎病)、腰常摆(阳气固肾,防止腰痛)、腹常揉(腹部胀气)、摄谷道(长寿秘诀)、膝常扭(保护膝关节)、常散步(运动)、脚常搓(治失眠、降血压、缓解头痛)。
他的养生十三法因为简单而实用,被当时的人们慢慢接受,最后风靡整个朝代,直到现在,这也是一种十分好的养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