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郭皇后为什么被废 宋仁宗郭皇后怎么死的?
山南慕北 2016-03-01
宋仁宗
宋仁宗郭皇后为什么被废?
宋仁宗到了大婚的年龄,皇太后刘娥特意挑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女子进宫。宋仁宗一眼看上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想立张氏为皇后。但刘娥认为张氏不如平卢军节度使郭崇孙女郭氏,宋仁宗只好按刘娥的意志立郭氏为皇后。刘娥去世后,郭皇后失去了靠山,不但不懂得谦让与宽容,还处处与后宫嫔妃争风吃醋,从而引出了宋朝立国以来第一起废后风波。
当时,后宫还有两个美人尚氏和杨氏都极为得宠。尚美人的父亲因女儿得宠而封官加爵,恩宠无遇,一时倾动京城。郭皇后对此大为不满。尚美人知道宋仁宗不喜欢郭皇后,便经常向宋仁宗诉说郭皇后的不是。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讥讽郭皇后,刚好被郭皇后听见。郭后不胜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宋仁宗见势不妙,急忙过来劝架。郭皇后已经举手搧出,这一巴掌出尽全力,收势不住,刚好打在了宋仁宗的颈部。
郭皇后指尖锐利,在宋仁宗颈中划出了两道血痕。宋仁宗只觉得脖子火辣辣地疼,顿时龙颜大怒,但他性格文弱,虽然生气,却没有发作,只是带着尚美人走了。
在这之前,宋仁宗为了摆脱刘太后执政的影子,罢免了曾经依附太后刘娥的大臣,唯独没有罢免宰相吕夷简。刚好有一天宋仁宗在后宫与郭皇后谈论此事,还特意提到吕夷简忠诚可嘉。宋仁宗之所以格外赞赏吕夷简,是因为此人曾经力主将宋仁宗生母李氏以皇后之礼下葬。郭皇后却认为吕夷简其实也是阿谀奉承刘太后之辈,不过为人机巧,善能应对而已。宋仁宗略一思忖,认为郭皇后的话有道理,于是将吕夷简也罢相。宦官阎文应与吕夷简交好,告诉吕夷简是因为郭皇后随口一句话导致他被罢相。吕夷简得知后,愤恨异常。
几个月后,谏官刘涣上疏陈时事,特意提到当时他力请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结果触怒了刘太后,几乎被杀,幸得吕夷简相救。宋仁宗又觉得吕夷简是忠臣,于是将其重新召回为相。虽然官复原职,但吕夷简一直对郭皇后怀恨在心,刚好郭皇后误打宋仁宗一事给了吕夷简报复的机会。
宋仁宗被打后,尚美人不断煽风点火,宋仁宗越想越是恼火。宦官阎文应趁机说:“在寻常百姓家,妻子尚不能欺凌丈夫,陛下贵为天子,竟然受皇后的欺凌,这怎么得了。”宋仁宗沉默不言。阎文应又指着宋仁宗脖子上的伤说:“陛下颈上血痕宛然,请指示执政,应该若何处置?”宋仁宗受到煽动,忍不住激动起来,愤然派阎文应去召宰相吕夷简前来。
吕夷简到来后,立即大谈郭皇后失礼,不足母仪天下。宋仁宗虽然愤恨皇后,但一听宰相提到废后,还是比较谨慎的态度,说:“皇后虽然可恨。但废后一事,却有干清议。”吕夷简说:“废后之事,古亦有之。光武帝是汉代的明主,其郭皇后仅因为怨怼而被废。何况今日皇后打伤了陛下!”阎文应也在一旁附和,说郭皇后身居中宫九年,却没有子嗣,应当废去。宋仁宗激愤起来,决定废除郭皇后。
宋仁宗要废后的消息传开后,朝中一片哗然。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同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等十多人联名上奏,称“后无过,不可废”,坚决反对宋仁宗废除郭皇后。宰相吕夷简早有准备,抢先一步下令有司不得接纳台谏章奏。宋仁宗则抢在群臣发难之前,下了废后诏书,说郭皇后没有子嗣,自愿退位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宁宫(之前称长乐宫)。
御史中丞孔道辅和谏官范仲淹等人见台谏的奏章无法送到皇帝手中,无法可想,竟然集体跑到皇帝寝宫门口进谏。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进谏的大臣们到跪在宫门口,请求皇帝召见,对答郭皇后被废一事。但无论范仲淹等人如何力争,守卫殿门的内使只是紧闭大门,不予通报。孔道辅急得不行,上前抓住宫门的铜环急叩,还大声喊道:“皇后被废,累及圣德,为什么不听我们谏官的意见?”宫门后的内使大概也怕出事,便急忙入报。不久,有内使在门后传话,让进谏的大臣们到中书政事堂与宰相对话。
孔道辅和范仲淹等人来到中书时,宰相吕夷简已经等在那里,显然是有备而来。孔道辅一上来就质问吕夷简说:“大臣对皇后来说,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父母不和,可以劝他们和解,怎么能只顺从父亲一面而不要母亲呢?”吕夷简争辩说:“废后一事,不是本朝首创,古已有之,汉朝和唐朝都有先例。”孔道辅怒斥道:“大臣应该引导君王为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偏偏要引汉、唐失德事作为标准?”
群臣随即一哄而上,纷纷指责吕夷简。吕夷简招架不住,只好拱手说:“各位还是去见陛下力陈吧。”然后匆忙离开。
第二天,孔道辅等人入朝,准备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当廷争论。然而,宋仁宗的圣旨突然到来,说“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将孔道辅和范仲淹贬黜出京城,其他进谏大臣罚俸半年。废后之议因此而定。
宋仁宗郭皇后怎么死的?
宋仁宗的婚姻一直很不顺心,主要是由于刘太后在其中强行贯彻自己的意志。开始为仁宗挑选皇后时,蜀人王蒙正的女儿姿色冠世,入京备选,仁宗一见倾心,刘太后见了却认为此女过于妖艳,恐对少主不利,就将她改配给自己的侄子刘从德。眼看绝代佳人成为他人之妇,仁宗久久不能释怀,然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准备正式立后之时,仁宗属意于张美人,但刘太后又坚持立平庐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胳膊扭不过大腿,仁宗只能顺从母意。天圣二年(1024),郭氏立为皇后。
仁宗对母亲硬塞给他的皇后并不喜欢,而郭皇后却仰仗着太后的偏心而非常骄纵,使仁宗难得亲近其他嫔妃,仁宗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不久,刘从德去世,仁宗内批封王氏为遂国夫人,允许她出入宫禁,因朝臣竭力反对而作罢。从中也可看到,由于郭皇后始终投有博得仁宗的欢心,所以仁宗总把旧情放在心上。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宰相吕夷简手疏八事,劝帝重整朝纲,语真情切。仁宗与吕夷简商议重建宰执班子,意在逐渐消除太后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权力班底,准备把原为太后亲信的执政夏竦、张耆和晏殊等都罢政出朝。退朝后,仁宗随口与郭皇后说到这件事,郭氏却说:“难道吕夷简独独就不依附太后吗?他不过为人机巧善变罢了。”仁宗听了,想想似乎颇有道理,就决定把吕夷简的相位也给罢了。第二天早朝,宣读了皇帝的诏令,除上述诸相被依次免职外,末后吕夷简也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出判陈州。吕夷简大为惊骇,也大惑不解,这样被出乎意料地罢相,不知是何事忏旨而遭此遣,就托入内都知(宦官)阎文应打听,才知底里,遂对郭皇后怀恨在心。
宋仁宗复召李迪、王随等人执政,还用旧相张士逊,他曾是仁宗在东宫时的老师,所以颇得信任,但张很快就坐事罢相,出判许州。半年后,仁宗感到新班底并不是十分满意,还是有点思念吕夷简,所以又召他为相。
后宫中,仁宗比较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而郭皇后却不时与她们争风吃醋。一次,郭后与尚氏同在仁宗前侍谈,没说几句,又起口角。尚氏恃宠不肯相让,并当着仁宗的面讥刺郭后,郭后气愤之极就跳起来打尚氏的面颊。仁宗看不过去,起座拦阻,不料郭后已经出手,而尚氏闪过一旁,一巴掌正打在仁宗颈脖之上,指尖锐利,掐成两道血痕。一怒之下,仁宗决定废黜郭后,遂找宰执近臣商量。宦官阎文应给仁宗出主意,让仁宗将颈脖上的伤痕给执政大臣们看,以取得他们对废后的支持,仁宗也照着做了。宰相吕夷简对前不久因郭后一句话而被罢相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这次正是报复的机会,怎肯轻易放过。由是他不但赞同废后,以为“皇后如此失礼,不足母仪天下”,还提出两条强有力的理由:一是皇后在位九年,却无子嗣,二是汉唐故事中,光武帝素称明主,其皇后郭氏只是怨怼就被废黜,何况陛下被伤颈脖。说得仁宗遂下决心,下诏废郭后,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于长乐宫。
废后诏书公布后,引起朝臣们的轩然大波。主要是御史中丞孔道辅率领范仲淹等十余名谏官、御史,向皇帝上了很多道奏折,认为皇后没有大过,不应轻率废黜,请求重新审视此事。吕夷简指示有关部门,不得接受台谏官的章奏,所以反对废后的奏疏无法上达仁宗手中。于是御史们准备进殿面奏,要求仁宗接见。然而吕夷简与阎文应等早有布置,殿门紧闭不开。孔道辅等只得拍打门环,大呼:“皇后被废大事,奈何不听台谏入言?”仁宗便令宰相去向台谏官当面说明情况。
吕夷简只得硬着头皮至中书与台谏官们商谈。孔道辅、范仲淹等台谏官指斥夷简道:“大臣服事帝后,就像儿子服事父母,父母不和,只可劝解,奈何顺父出母呢?”夷简答:“后伤帝颈,失礼太甚。且废后亦汉、唐故事,何妨援行。”道辅厉声说:“此乃汉、唐失德事,如何引为法制?”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吕夷简只得同意他们明天直接向皇帝进谏,然后拂袖而去。
吕夷简回去对仁宗讲述了台谏官请对的要求,认为实非朝政太平之幸事,要仁宗早做准备。第二天清晨,台谏官们早早上朝,准备与皇帝、宰相当廷辩论。不料,仁宗先下了即日起不许台谏请对的诏书,同时对为首的台谏官员进行了处分:孔道辅、范仲淹出知地方州郡,其他台谏官员分别给予罚金处分。在皇帝与宰相的联手打压下,这场废后风波得以平息,台谏官的进谏未能见效。
景祐元年(1034),被废的郭后又出居瑶华宫。而尚、杨二美人越发得宠,一有机会就缠着仁宗,几乎每晚都共同陪侍上寝。为此,仁宗搞得圣体疲乏,或累日吃不下饭,不久一场大病,数天不省人事,内外忧俱。朝臣们私下议论,认为主要是二美人侍寝过于殷勤之故,杨太后(即真宗时的杨淑妃)与内侍阎文应轮流劝说仁宗,黜逐二美人以保重龙体,仁宗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点头同意,阎文应便把二美人用车送出后宫。次日传出诏旨:尚美人出为道士,杨美人出为尼姑(一说别宅安置)。九月,立大将曹彬的孙女为皇后。
仁宗身体康复后,一天游览御花园,见到郭后原来乘过的轿子,触景生情,黯然泪下,颇有悔意,作《庆金枝》词一首,派内侍给郭后送去。郭后见词也觉伤心,答和一词,凄怆哀婉,动人情怀。仁宗看后颇为感触,又派人告之有重召郭后回宫之意。郭氏一想到被废时的情景,顿感万分屈辱,表示若再受召回宫,必得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吕夷简、阎文应听到此消息,大为吃惊,两人在仁宗面前说过郭后的许多坏话,担心郭后回宫将对自己不利。恰好郭氏得病,仁宗派阎文应带太医前去诊治,几天后,郭氏暴卒。
郭后的暴卒,当时就引起不少传言。有人怀疑是吕夷简、阎文应所害,认为二人力主废后,与郭后已势不两立,而仁宗欲郭后回宫复位,这必定造成二人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采取措施将郭后害死。还有消息说,阎文应在带太医诊治郭后的过程中,故意用药引发其病,使其病体加重而亡;或说是阎文应乘机进毒,致郭氏暴亡。甚至有人传言,郭后在病体加重,但尚未断气之时,阎文应就向仁宗报告郭氏病亡的消息,然后急忙用棺木收敛。当时有谏官王尧臣等人对此反常现象提出疑问,要求重新察验郭后的病历起居记录,但仁宗不同意,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史载,仁宗得知郭氏病亡,“深悼之,追复皇后”,却不加谥号,也不行附庙之礼,仍葬于佛舍而已,这一做法也是够奇怪的。联系前面仁宗并不深究郭氏暴卒的原因诸事,也让人看不懂。就是说,郭后究竟在仁宗心目中是个什么地位,其实也是一个谜。
后来,范仲淹回朝任天章阁待制,他虽提不出什么过硬的证据,但始终认为郭后之死应与宦官阎文应有关,阎带医就治郭氏小疾,几天后暴卒,起码有失职之咎,于是上书弹劾,阎文应终于被贬逐岭南,死在路上。吕夷简对此事颇感不快,就递过话来:“待制乃是侍从之任,不是口舌之任。”言外之意让他闭嘴。范仲淹却反击道:“向皇帝进言,正是侍从所应做的!”范仲淹虽对吕夷简也有看法,但拿不出任何有关凭据,后在揭发吕夷简存在结党营私诸行为的斗争中,又被贬出朝廷,出知饶州。
总之,前面怀疑吕夷简、阎文应加害郭后的种种说法,应该说都只是社会传言,而没有多少真凭实据,因此郭氏之死留下一个永久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