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美一生中的三件大案 陈其美为什么杀陶成章?
山南慕北 2016-01-29
陈其美
陈其美一生中的三件大案
陶骏保案:连打十三枪
辛亥武昌起义后,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先后宣布独立,但南京尚为清军控制。革命党人遂组包括苏州、扬州、镇江民军为江浙联军攻取南京。联军总司令为原新军第九镇统领徐绍桢,而原镇江都督林述庆为首的镇江民军对徐不满,徐、林矛盾激化,几乎火并,陈其美站在徐绍桢一边,遂酿成了南京光复后的1911年12月13日,林部总参谋、江浙联军司令部参谋长陶骏保在上海被诱杀的事件。
陶骏保之死,据执行任务的沪军都督府卫士队兼侦缉队队长郭汉章回忆:“约在阴历冬月某日上午,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和代理十七协统沈同午同来拜会都督陈其美,密谈甚久。是日下午三时许,又有镇军林述庆部参谋长陶骏保穿着新狐坎皮袍,乘坐马车来拜会陈都督,副官请他在客厅坐候。这时执法处奉陈都督命,草拟陶的罪状,宣布陶在九镇进攻雨花台时,中途截留由沪运往械弹,以致九镇遭受极大损失,应处以死刑,并当场在沪军都督府大堂执行枪决,由我负责执行,连打了十三枪,陶才毕命。”
陶骏保被绑“鞠讯时”,有人提出“请慎重处理,防激变”,陈其美曰:“治乱丝,无从理,快刀斩之可也。”陈其美杀陶骏保后又想杀林述庆,后被宋教仁等人以“如此惨杀,对革命事业大有损失”为辞劝止。
陈其美杀陶骏保,明明是诱杀,事后宣布罪状却说其“种种行为,令人发指,前日复敢潜来沪上,广布谣言”,“此等汉奸,实难宽纵。”
陶成章案:今晚将做一件大事
陶成章系浙江绍兴人,与章太炎同为光复会领袖。光复会与同盟会这两大革命团体早有矛盾,而陶成章死于非命的直接原因则是其力阻陈其美任浙江都督。民国成立,原浙江都督、立宪派人士汤寿潜调任交通总长,浙人请陶成章继任,成章力辞,推他人代之,而对以陈其美接任的提议则断然表示反对,说“贤能者均可,唯陈其美不可”。由于陶成章在浙人中威信甚高,使陈其美入主浙江的图谋很难成功。
事前,陶成章已闻陈其美欲行刺之说,初时尚大不以为然,知情者密报,“谓得确实消息,先生在沪大不利”,陶成章遂一再转移地方,因原在病中,乃入法租界金神父路广慈医院,却终不免于死,时为1912年1月14日晨。
据参加光复会和光复军的杨镇毅在《光复会和光复军》一文中说,陶成章凶杀案,当时广慈医院有详细记录,事后光复军总司令部侦知凶手,“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是湖州人”,“凶杀谋主”即为陈其美。那个湖州人后来被总部捕获,“判处死刑”。杨镇毅所说的“湖州人”就是为蒋介石所收买的光复会成员王竹卿。
黄炎培有写日记的习惯,事后他根据日记在《八十年来》一书中回忆:“1927年6月3日,上海澄衷中学校校长浙江人曹慕管和我漫谈,曹说:‘我民元,病卧广慈医院,一日傍晚,蒋介石来谈,临行说:我们今晚将做一件大事。夜半,忽闻枪声,别室陶焕卿(陶成章字焕卿)中枪死了。有深知此中秘密的告我,陈其美嘱蒋介石行刺陶焕卿,蒋雇光复会叛徒王竹卿执行。焕卿以为竹卿是自己的人,请他入室,就被刺死。光复后终于又刺杀了王竹卿。’”
毛思诚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也说,蒋介石“决先除陶,以定革命全局。事后自承其罪”。1912年春,蒋“以陶案之故,为免除反对党以此为攻击陈其美之口实,乃避往日本。”
有意思的是,陶成章凶案之后,孙中山和黄兴这两大革命伟人都曾致电陈其美,要求“沪督从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灵,泄天下之愤。”
夏瑞芳案:实因陈其美嫉恨
夏瑞芳为商务印书馆创办者,一位有眼光有抱负的实业家。1913年,所谓二次革命爆发,继南京宣布独立之后,陈其美于7月18日宣布就任驻沪讨袁军总司令,发动讨袁。害怕战争的上海商界各团体联合组织上海保卫团,一面维持内部治安,一面力图弭止战祸。在和平解决失败后,上海总商会召开特别会议,致函南北两军,反对两军开战,函云:“上海系中国商场,即非战地;制造局系民国公共之产,无南北争持之必要。无论何方先启衅端,是与人民为敌,人民即视为敌党。”在此之后,陈其美组织讨袁军向北军发动了四次进攻,均告失败。而夏瑞芳等17名商界领袖恐战争扰乱闸北,函请租界工部局保护各丝厂及居民等之生命财产,讨袁军总司令部遂被工部局于7月27日派兵驱逐。
1914年1月10日晚六时,夏瑞芳公事毕,出门行将登上马车,一刺客向夏开枪,子弹从左肩射入,左胸穿出。夏当即倒在大门前石街上。小马夫奋力追捕凶手,受轻伤,追至泗泾路口,凶手被警察捕获。夏被送至仁济医院,七时去世。凶手王余庆供系有人出巨资雇用。后经租界会审公廨审问,背景复杂,王犯被枪决后,商务方面亦不敢追究。直至1991年《张元济年谱》中才明白无误说,夏之遇剌,实因陈其美嫉恨,“嗾使人暗杀。”
陈其美对暗杀可谓情有独钟。1912年1月,孙中山自上海赴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其美防范备至,并对邵力子说:“我们革命党惯用暗杀手段对付清政府的显要权贵,也要防止他们用暗杀手段来伤害中山先生。”迷信暗杀手段的陈其美终究死于暗杀矣。
陈其美为什么杀陶成章
1900年,中国的多事之秋。兵火肆虐后的北京分外萧瑟。布满砾石的街头巷尾,时不时见到饿死的尸首。面有菜色的行人,神色多惶惶不安。
一位麻绳束腰,脚穿芒鞋的绍兴青年,脸上英气勃勃,眉间却愁云紧锁。3年来,他每年都北上京师,察看形势,有意谋刺慈禧。但连续开展两次刺杀,皆未成功。
这位青年就是陶成章(鲁迅称其为“革命的真正实业家”)。1902年,陶成章东渡日本留学。
4年后,另一位书生模样的英俊青年抵达日本,并进入东京警监学校学习。他叫陈其美,湖州人,4年前还在当铺做学徒。如果不是他三弟回来讲述日本富强的情况,陶成章和陈其美这对“冤家”可能就不会相逢。
两会冲突后陶陈矛盾加剧
陶成章到达日本后,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
1903年,“拒俄运动”爆发,留日学生组织“军国民教育会”,陶成章结识该会会员龚宝栓、魏兰等人,参与商议革命活动。1904年,陶成章归国。
1907年1月 ,陶成章在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任浙江分会会长。
就在陶成章再次来到日本前不久,陈其美也来了日本,并进入东京警监学校学习。
28岁的陈其美很快认识孙文,加入了同盟会;并在日本认识了学军事的蒋介石,两人后来更结拜为异姓兄弟。
这时,在海外的孙中山已是困境重重。光复会领袖章太炎因《民报》经费问题与孙中山发生冲突,陶成章支持章太炎,攻击孙中山,欲开大会,改选黄兴为总理。而后,两广、云南起义失败,同盟会上层发生严重分裂,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重新自立门户。
陶成章在南洋各埠吸收成员,筹募经费。这就与已在南洋建立广泛根基的同盟会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两会裂隙进一步扩大。
同盟会中,对孙中山忠心耿耿、朝夕不离左右的陈其美(后被孙称为“革命首功之臣”),更是与陶成章发生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冲突。
有一种说法是,陶成章曾当着孙中山的面劝陈其美戒嫖戒赌。陈认为陶有意侮辱他,恨之甚深……
陶成章力阻陈其美入主浙江
1908年春,孙中山委派陈其美回国,并嘱咐他要多交结帮派组织。
他果然不负重望,很快在上海、杭州等地加入青帮,并成为青帮大头领。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之后,陈其美筹划在上海、浙江举事。
11月2日,陈其美指派蒋介石、王金发等率领百余名敢死队员,参与杭州起义。两天后,杭州、上海光复,陈其美就任沪军都督。
有学者分析说,在光复上海、杭州时,陈其美表现出革命党人的才干和英勇,成了首功之臣;而面对党争,他又马上显出毒辣的“帮会”手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浙督汤寿潜调任交通总长,浙人推举陶成章继任,光复会的领袖章太炎也通电举陶成章“代理浙事”。而陶成章本人力辞不受,在浙江派人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贤能者均可,唯陈其美不可”,并致电推荐革命党人蒋尊簋继任。
由于陶成章在浙江籍人士中威信甚高,使陈其美入主浙江的图谋很难成功。于是,陈其美对陶成章由嫉生恨,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陶被蒋介石暗杀后葬于西泠桥畔
当时,上海就风传陈其美要暗杀陶成章。
警觉的陶成章躲避起来。陈其美果然派蒋介石日夜寻找陶成章的下落。
蒋介石选中了陶成章身边的叛徒王竹卿。他是强盗出身,能飞檐走壁,枪法高明,而且见利忘义。
1912年1月12日,为寻找陶成章的行踪,蒋介石已经筋疲力尽。途经福州路时,他却意外地看见陶成章正站在路旁的屋檐下。
蒋介石连忙上前,殷勤地和陶成章打招呼,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临别时,蒋介石向陶成章索要住址。陶成章竟轻易说出广慈医院的住址。
次日,蒋介石携带礼品,以探视为名,勘察了陶成章的病房环境以及进出路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1912年1月14日凌晨两点,两个黑影蹑手蹑脚地来到了广慈医院,他们正是王竹卿和蒋介石。两人悄无声息地踏上二楼,对着陶成章连发数弹。陶成章胸部中弹,医治无效去世。
1月21日,上海各界盛大追悼,有4000余人参加陶成章祭典。陶成章骨灰被迎回杭州,并葬于西泠桥畔凤林寺前,现迁至南天竺。
陈其美筹划讨袁时被刺身亡
陶成章死后,孙中山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作为给公众的交代,王竹卿被逮捕处死,蒋介石被秘密安排再次赴日,避避风头。
1913年,国民党人被迫举行反袁的“二次革命”;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宣布上海独立。
讨袁战败后,国民党人纷纷逃亡海外。
1915年,陈其美再返中国反袁。回国前,袁世凯托人带给陈其美70万大洋,让陈不要返回中国“闹事”,并威胁:若不听,70万大洋就买你项上人头。陈其美拂袖拒绝。
一回上海,陈其美就用“暗杀”的老手段,派人杀了袁世凯麾下干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
袁世凯闻讯后,对陈其美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
1916年5月,袁世凯令张宗昌设骗局,以“鸿丰煤矿公司”的地产为抵押,愿借巨款给陈其美作军费。
正当陈其美埋头看“合同”时,早已埋伏在一边的杀手对着陈其美连开数枪。38岁的陈其美就这样死去。
陈其美死后,蒋介石狂奔至现场,抚尸痛哭。
此后,他南下广州投靠孙中山,马上得到重用,从此一路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