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阎锡山为何独对教育慷慨?阎锡山七大遗嘱

阎锡山为何独对教育慷慨?阎锡山七大遗嘱

山南慕北 2016-01-28
阎锡山

阎锡山
  阎锡山是出了名的抠门,甚至有人把他中原大战失败归于爱财如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抠门的阎锡山却独独对教育慷慨大方,相当重视山西省的教育投入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阎锡山为何独对教育慷慨
  阎锡山小气抠门简直出名,甚至现在山西人被全国认为抠门都跟这个阎老头的所作所为分不开,更过分的是,据说他因为抠门把本来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定的民国主席,也就是民国第一把交椅白白丢掉了,让人哭笑不得。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即使阎锡山当时很大方地大把大把花钱,也不一定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的走向。而实际上这位老西肯定不会那样做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抠门军阀,却做出了这样一件事情:
  辛亥革命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山西全省建校数只有5566个,儿童入学数145266名,培育教员数6706名,筹措经费数400079元;可到了1918年,仅仅过了6年,全省建校数就达到14189个,儿童入学数467069名,培养教员数16682名,筹集经费数1039343元,几个数字都达到原来的2-3倍,尤其儿童入学数是原来的3倍还要多。
  老西儿对教育如此重视,全省大部分县级政府自然要将搞好义务教育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在行政开支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般都是最大。,如忻县全年教育经费122021元,占该县当年行政费总开支的61%,定襄县全年教育经费64543元,占该县当年行政费总开支的50%,大同县全年教育经费91789元,占该县当年行政费总开支的57%,比例之高令人咂舌。
  阎锡山认为,什么钱都可省,唯有教育不能省,因为教育是世间第一样积德的事情。他说道:“世上万事都可省钱,止有出钱教子弟求学,是与自己后人积钱的法子。故此钱万万不可吝惜,纵然自家现时没有学生,也断不可出异言,要知学校是永远的,无论谁家将来必有子弟入学。况且花钱办教育是世上第一样积德之事,你们须以此理告人民知之。”在遇到不想接受教育的群众时,政府甚至动用警察力量强迫一些民众接受义务教育。
  不能不佩服山西对于义务教育之忠实努力,自从民国七年开始试办,到了现山西省100学龄儿童中已有70多人在国民小学里做学生了。山西之下的第二个省份(江苏)只有20%多。可见,真正实行义务教育的,算来只有山西一省。——教育家陶行知
  而为了启迪民智,阎锡山还创办职业教育,1919年6月开办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就是为山西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而设立的。凡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学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讲义等费用,也由学校提供。课本费学校补助一半,学习用具等学校补助三分之一。国民师范的多数学生出身贫寒,学校规定说,即使家境宽裕的也应格外俭约,以减轻父亲负担,如果查到“在校处各酒食小铺私聚浪费者,轻则扣除操行成绩,重则勒令退学”。
  盘踞山西数十年的“不倒翁”阎锡山是个复杂的人物。胡适曾发表的文章说:“现在有许多人爱批评阎锡山,但是阎锡山确有不可及的地方。他治山西,是有计划的。例如他决心要办普及的义务教育,先做一个分年期的计划。四年的师范不够养成教员,他就设速成的国民师范;这还不够用,他就设更速成的传习所。他依着这个计划做去,克期进行,现在居然做到了义务教育!江苏、浙江还办不到的事,阎锡山在那贫陋的山西居然先做到了!”
  抠起门来比谁都小气,大方起来还真是很慷慨,这就是阎锡山。或许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确实为山西教育做出了他能做的一切。
  阎锡山七大遗嘱
  一、丧事宜俭不宜奢;
  二、来宾送来的挽联可收,但不得收挽幛;
  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四、死后早日出殡不作久停;
  五、不要过于悲痛放声大哭;
  六、墓碑上刻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
  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夫人徐竹青遵嘱把他的日记打开,找到了第100段和第128段,见上面分别写着: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徐竹青是阎锡山元配夫人,是离他家10里路的五台县大逢村人,年长阎锡山6岁。这门亲事是由阎锡山父亲所定。徐竹青跟阎锡山婚后没有生育过孩子。
  阎锡山后来娶偏房徐兰森,山西大同人,生5子:长子阎志恭(少亡),次子阎志宽(24岁病逝成都),三子阎志信(幼夭),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徐兰森于1946年病逝于太原,终年48岁。元配夫人徐竹青随阎锡山同往台湾,同住“菁山窑洞”。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则在美国。阎锡山晚景凄凉,死后却热闹一番。在台湾,阎锡山算是“党国元老”,葬礼由何应钦主持,蒋介石亲临致哀,并送悼匾,上书“怆怀老勋”。黄少谷题“日星河岳”、孔德成题“勋望长昭”、郝柏村题“耆德之勋”,1500多人参加送葬。阎锡山之子阎志敏、阎志惠亦从美国回来奔丧。
  “监察院”副院长张维翰所写挽联,概括了阎锡山的一生:主政近四十年三晋人心思旧泽 遗书逾百万字中华国运展新图
  据云,阎锡山曾经立下遗嘱,把他从大陆带来的黄金,依照“山西在台同乡会”的名册,分发每个大人一两、妇女小孩半两,足见阎锡山乡土观念之重。当然,这只是“据云”而已,是否确切,尚待考证。不过阎锡山携不少黄金到台湾,却是不争的事实。今日山西煤老板腰缠万贯,当年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当然“腰缠万金”。所幸阎锡山到了台湾并不“露财”,只建“菁山窑洞”而已。倘若阎锡山在台北建造金碧辉煌的豪宅,过着招摇于市的生活,早就会被蒋介石“清除”。
  在为阎锡山下葬时,墓没有全部封死,在墓后面留下一个活动的口子。4年之后,原配夫人徐竹青去世,终年88岁,棺木从活动的口子推入墓中,与阎锡山合葬。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