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和戴笠的对话吓坏蒋介石 杜聿明评林彪和粟裕的差别
山南慕北 2016-01-25
林彪
林彪和戴笠的对话吓坏蒋介石
1971年秋,林彪命归大漠。蒋经国向蒋介石报告说发现了一份关于林彪的档案,是戴笠在西安与林彪那次秘密谈话的书面资料,但已经在绝密档案中尘封了几十年,蒋介石戴着花镜仔细地看完这份记录后,面色发青,双手颤抖不已,连连叹息道:“雨农(戴笠字)误我大事啊!”
蒋介石为人阴暗、城府极深,向来不苟言笑,但每当对人谈起他打天下的大本营——黄埔军校,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立时情绪高涨,口若悬河。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蒋介石一共培训了23期黄埔学员,其中一期和四期的毕业学员是他最引以为傲的。
吕梦熊,贺衷寒,宋希濂,胡宗南,杜聿明这些一期的良将美才都是在蒋介石的耳提面命下成长起来的。四期优秀人才更多,而且后来大都成了国民党军界的佼佼者,如和刘伯承齐名“不败将军”的胡琏,鼎鼎有名的张灵甫、潘裕昆、高吉人、刘玉章,都出自四期。
但是在这些所谓的“高徒”中有一个人令蒋介石不能释怀,这个人就是林彪。林彪曾经也是黄埔学员,蒋校长的学生,却在后来的战场上让国民党的部队吃尽了苦头。在辽沈决战前的军政会议上,蒋介石曾扼腕感慨说:“……这个人就是林彪。
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诸位很关心,但是却让我非常失望,我很痛心。”
其实,林彪在黄埔期间与蒋介石有过接触,蒋介石也曾拉拢过林彪为其效命。只是他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的疏忽错失了人才。
第一次食言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了国民党的指挥者,他继续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继续国共合作,准备北伐。1925年11月,国民党右翼召开西山会议,反对联共。前苏联顾问季山嘉和蒋介石关系不和,他竭力拉拢汪精卫反蒋。蒋介石很是烦心,于是前往黄埔散心。
当时,黄埔四期步科的学生正在上战术课,蒋介石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悄悄地坐在了教室后面。课题是以前不久发生的惠州攻坚战为例,要学员分析这次战斗的取胜要素。这一仗恰巧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他当然对此再熟悉不过,于是兴致盎然,听得津津有味。
学生们轮番上台,口说笔划,滔滔不绝……蒋介石心里哼一声;不置可否。轮到林彪上台,只见他一脸怯生生的模样,也不多言语,就开始在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
他画得很仔细、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势地表、山川河流,一一标点清楚,就凭这一手,蒋介石已不用往下看了,断定该生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已经把这一课钻研精熟,透彻到如同了解自己的掌纹一样。
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林彪凭着对战争精髓独到的理解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悄悄地走出教室,吩咐随行的人,下课后,让林彪去校长室见他。
这一次谈话,十多年后蒋介石仍记得每一个细节。当年林彪虽然只是一个学生娃,却是城府森严,惜语如金。在以往与人的谈话中,蒋介石一向是多问少答,始终掌握主动。但与林彪则难进行,因为林彪从不多答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谋熟虑,极得体,极中听。
蒋介石有一股怪怪的感觉,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朝气蓬勃,很少有像林彪这样少年老成,这样有心机。凭着直觉,他意识到坐在他面前的乃是难得一见的将才,但却很难驾驭、让人捉摸不透。
师生一问一答,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这时,校长办公室秘书陈立夫敲门而入,报告说,汪党代表精卫也上黄埔了,请蒋校长前往议事。“娘希匹!”蒋介石嘴里愤愤地骂了一句。
自从廖仲恺死后,汪精卫便接任了军校党代表职,又把手插到黄埔来了,很明显是想挤进蒋介石的势力范围。这让蒋介石很恼火。但当时汪精卫毕竟是广东政府的一把手,他还得忍住气与之虚与委蛇。
正在气头上的蒋介石调转身气呼呼而去,却忘了与林彪打声招呼。林彪的自尊心极强,他觉得这个校长太善变,也没有真正地看重自己。
刚才还说着鼓励他,要提拔他的话,现在却一下子变了脸,居然不打招呼就走了,把自己冷在一旁,林彪深感受辱,对此事耿耿于怀。林彪与蒋介石初次见面便以这样的方式不欢而终。
军事之旅,之后他出江西,闹八闽,战长沙,扬名天下。
第三次食言
1941年10月,林彪从前苏联养伤回国,中共中央立即通知国民党方面,希望在林彪途经西安转道延安时能给予关照。蒋介石闻听是林彪,立即重视起来。因为他已经打好了拉拢林彪的如意算盘。
他专门让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人称“西北王”的胡宗南飞了一趟重庆,并亲自交待了注意事项,让其和戴笠配合,负责林彪的安全。但是戴笠的行动却是秘密的。
蒋介石指示胡宗南说:“接待林彪以热情体贴为妥,务必使其感到亲切随和,宾至如归。”胡宗南不敢怠慢,也不管自己是林彪的学长兼上级,轻车简从地来到了林彪下榻地即十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所在地七贤庄。
胡宗南也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开土封疆,率甲十万,权倾一方,但他对林彪却是实实在在的敬佩,因为有了蒋介石的交待,加上他也是个军人,所以他对林彪的尊敬、钦佩并不是装出来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林彪,平时少言寡语的他也变得健谈起来。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的话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竟忘了几年前还是敌对双方。
胡、林二人谈话之后,戴笠又粉墨登场。戴、林的这次会晤,胡宗南安排得极为秘密,专门找来了不属军队系统的西安警察局的人来做安保工作,当时七贤庄封锁得密不透风。
夕阳西下的时候,胡宗南亲自驾车来到七贤庄,之后戴笠等人从车里跳了出来,林彪走出来迎接,林与那人似有默契,也不打招呼,那人一个闪身钻进了八路军办事处。他便是戴笠!
胡宗南四下观望了一番,便驾车返回了府邸。由于这次行动事关重大,胡宗南在凌晨时见戴笠还不答复,便拿起电话拨通林彪留下的号码。电话那边林彪的声音让胡宗南很是激动,戴笠的声音显得更是兴奋,他让胡宗南不必牵挂,说他和林彪还有许多话要谈,大约天亮前赶回。
戴笠回来后像是吃了兴奋剂,洗了把脸便关起门来整理他与林彪的谈话。中午时分,胡宗南前来看望,见戴笠还在奋笔疾书,并且有意无意地挡着他的视线。他虽心中不快,但出于自尊也不好打听。
回到重庆后,蒋介石询问戴笠西安之行的收获,他说已经把委座交代的许诺给了林彪,之后草草敷衍了蒋介石一番。戴笠这个人好大喜功,在饭做好之前不愿意揭开盖子,想出乎众人意料地放一颗卫星,而蒋介石也一直被蒙在鼓里,以为林彪不为所动,就不再过问此事,以致于林彪认为蒋介石对自己不重视。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1971年秋,林彪已经命归大漠。蒋经国向蒋介石报告说发现了一份关于林彪的档案,是戴笠在西安与林彪那次秘密谈话的书面资料,但已经在绝密档案中尘封了几十年,蒋介石当即吩咐把那份文件找来,他戴着花镜仔细地看完这份记录后,面色发青,双手颤抖不已,连连叹息道:“雨农(戴笠字)误我大事啊!”至于戴笠究竟怎样耽误了大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结果上看,应该是他的好大喜功导致了蒋介石对林彪的拉拢计划再次告吹。
杜聿明评价林彪和粟裕的差别
林彪手里可以用于机动作战的野战部队只有山东1师和新四军的7旅,也就是说林彪的11万部队是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的总数。虽然到东北后我党也很快发展了一些新部队,但这些"在东北新成立之10多个旅,成分皆极坏,皆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宪兵、伪军占数甚多,真正的工农成分,为数甚少且已被带坏。而所见之李运昌部(3个旅),则全无战斗力,对群众纪律极坏,不但不能发动群众,反而造成群众对我之不满: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而助长敌人之气焰;不但不能打土匪,且受土匪勾引”。据《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统计,1945年12月底至1946年1月初,仅10天左右,“先后叛变者有:吉林一万二千人,合江五千人,龙江约三千余人,牡丹江三千人,松江一万人,辽北三千余人,嫩江三千余人,李运昌部亦叛变不少,先后叛变共约四万余人”⑽。这些叛变的部队还带走了大量日军留下的武器。
由于中央和东北局在东北战略上的失误,不是象对其它战略区那样,采取“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与敌人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坚决用运动战消灭敌人的方针,而是要求死守城市拒敌于国门之外,与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四平保卫战,东北联军的“泡沫”部队破灭,老主力也受到损失。但中央很快从此战的失利清醒过来,立即调整东北领导班子。在林彪成为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后,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不与敌人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采取大踏步后退方式收缩自己的主力部队,分散敌人,坚决与敌人打运动战。在四平撤退时,101以两个漂亮的“回马枪”在新站和法拉歼灭敌人2个团,同时命令在南满的部队给杜聿明来了个“绊马索”,包围了留在后方的184师,迫使它战场起义,给杜聿明和白崇熙极大的震动,杜聿明和白崇熙意识到再追下去就会有更多的“回马枪”和“绊马索”在等着他,吓的再也不敢追了,并且主动要求延长在停火期限到来后。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的杜聿明顾此失彼,歼敌4~5万,林彪成功地扭转被动战局。夏季攻势杜聿明被林彪打的只能招架。歼灭国民党军8.3万人,夺回42座城镇,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000万,控制铁路1250公里,使东、西、南、北满和冀察热辽解放区联成一体,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继续分割东北解放区和各个击破东北民主联军的图谋,并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在中长路和北宁路两侧走廊地带,东野迅速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从根本上逆转了东北的战局。国民党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防守,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大好形势就这样被杜聿明葬送了。
杜聿明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是失败,但他当时还不能在自己的战略战术方面找出原因,只是一味向老蒋介石要兵,否则就认为无法战胜林彪,真是岂有此理!蒋介石已经给了他7个军,此时又给他派了2个军,基本都是国民党军的最精锐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中央给林彪的11万部队,蒋介石对杜的表现很不满意,仅仅在半年前国民党军不是还打败了东北共军吗?林彪半年就真的能“撒豆成兵”吗?事实上此时林彪手里的野战部队才6个纵队,比华东我军少一半,军力也还远远没有超过东北国民党军。国民党军占了东北绝大多数的城市和地盘,如果林彪可以在东北就地扩军,杜聿明为什么就不能?就算我军得到一点日军的遗留武器也远远比不上你杜聿明得到的美械武器多啊。
杜聿明无话可说,在东北打到一半就只能认输出局,逃离了东北战场,成了林彪的手下败将。这说明他认识到自己能力确实无法战胜林彪,没有什么不服气。这一点至少比陈诚有自知之明,陈诚不知深浅主动请缨,蒋介石才用牛逼烘烘的陈诚取代了已经丧失了信心的杜聿明。不过,后来的实践表面陈诚还不如杜聿明。陈诚一到东北就被林彪的冬季攻势打的晕头转向,被歼15.6万也后逃离了东北战场。杜聿明与粟裕交手,虽然杜聿明最终也失败了,但是他却很不服气,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知道了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战略和战役部署,就可以理解了。
首先,在淮海战役前,杜聿明制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组织徐州国民党军四个兵团二十个军,决定采取放弃被动的防守城市的打法,先发制人,变被动为主动,集中优势兵力与解放军打运动战。该计划乘华野、中野分离之际,以华中国民党军牵制中野,以徐州主力采取奇袭战术主张攻击华野,收复泰安、济南。由于该计划完全符合蒋介石介石的战略意图,所以很快于10月2日获得批准。
10月7日,杜聿明召开兵团司令会议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但就在即将发起进攻的10月15日凌晨,杜聿明被蒋介石介石紧召东北挽救败局。刘峙本来就对这个计划顾虑重重,杜聿明一走,立即命令中止执行攻击山东的计划,并把作战计划改的面目全非。猪头刘峙把部队摆成一字长蛇阵,成了无既设阵地、鼠头蛇尾的挨打阵势,黄伯涛兵团因此被包围,令当时知道这个情况后的杜聿明,白崇禧等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失败部阵,完全绝望。本来华野根本没有攻击敌人主力兵团的计划,在中央提出首先消灭黄伯涛兵团的意见后,华野经过20多天的研究才下的决心,并在曲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整顿了内部的“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强调了组织性、纪律性”,为战略决战进行了充分的组织准备。辽沈战役破坏了华东敌人的计划,为三野和二野赢得了20天的战役准备时间和主动进攻的机会。在这期间,华野战役计划在往返电报的讨论中成熟。可以想象,如果在这个时间之前,华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到杜聿明的打击会是什么结果。
其次,在黄伯涛兵团被包围之后,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国民党军队仍然有取胜的可能:杜聿明的计划是先用徐州国民党主力南下消灭正在阻击黄维兵团的二野(40万打10万),然后再北上,救黄伯涛兵团。如果三野分兵救二野,那么黄伯涛兵团就可能突围而下,国民党的80万大军就会集中在一起与三野与二野的60万军队大战一场,国民党军至少可以避免被各个击破,战争的结局肯定改写,甚至国民党取得胜利也不是没有可能,淮海战役的将是另一种景象。如果三野不救二野,二野很可能被杜聿明和黄维南北夹击而消灭,就算三野消灭了黄伯涛兵团,国共双方也是各消灭对方10 多万,只能打个平手,华东战场国民党的优势将相对扩大。有人说二野不会跑吗?当时二野正在阻击黄维兵团,已经被黄维兵团咬住,怎么跑?它的背后是杜聿明30万部队,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侦察轰炸,在无遮无栏的平原地区它能往哪里跑?就算它跑的快,真的跑了,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很快汇合了然后迅速去打三野,三野还能抗的住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黄伯涛兵团三个集团的攻击?
最后,在淮海战役后期,粟裕在判断杜聿明集团逃跑路线时也是完全错误的,粟经过几天苦思后决定把 部队部署在徐州以南堵截杜聿明集团,可是杜却直接向西逃窜,在斗智上粟裕输给了杜聿明。但是地下党员,国防部第三厅郭汝槐故意向蒋介石抱怨说杜聿明置黄维于不顾。蒋介石空投手令命令杜去救黄维,杜聿明见手令长叹此去必败,但他不敢违抗老蒋介石的命令,于是杜集团折向南向黄维兵团靠拢,这样才被三野包围。如果没有地下党郭汝槐和蒋介石的愚蠢,粟裕根本不可能堵住杜聿明。
杜聿明对关外我军和关内我军曾经这样评价:“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都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显然杜聿明认为关内我军的战略战术是很差的,国军如果不是老蒋介石刘峙瞎指挥,犯那么多错误,完全可以打败华东我军。以陈粟的军事才能与刘峙,汤恩伯打了3年多也没有分出个胜负,杜聿明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所以,从林彪,粟裕与杜聿明交手的过程来看,粟裕只是比刘峙高明一些,但并不是杜聿明对手,而杜聿明却是林彪的手下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