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不相信中医 孙中山死后为什么用四副棺材?
山南慕北 2016-01-22
孙中山灵堂
孙中山为什么不相信中医?
民国政要王世杰的日记最近终于推出了两大册的整理排印本,诚为民国史领域中的大事。这自然缘于王世杰的身份和地位,其人原是一学者,所著《比较宪法》风行至今,后来他在国民党政权内先后担任教育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长等要职,其所留下日记的价值毋庸置疑。
时下日记出版颇为热门,若问背后原因,有人曾戏谓曰:此乃八卦情结作祟也。此言虽属戏谑,也不乏道理。日记是“私”的记录,如果是名人,人们熟悉的通常只是其在公众场合下出现的形象,假若你要知道一个总是大义凛然的人物会不会有俗人的声色之好,一个素来不苟言笑者是否也会偶尔冒出一个顽皮的念头,当然最好是去发掘他的日记。
读完《王世杰日记》,深觉其史料价值之大犹在我意料之外。但此处暂不考虑宏大叙事,趋步时风先找一点近似八卦的材料。
1964年11月1日,因为本月是孙中山诞辰,媒体采访王世杰,请其介绍孙中山的优长之处,王世杰强调,中山先生最难为他人企及的优点就是“信仰坚定”。论据呢?王世杰日记记载:“可由彼于临终前在协和医院时,拒绝孙夫人及李石曾诸人推荐中医陆仲安为之治癌一事显示出来。”
称赞孙中山先生信仰坚定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王世杰提供的“宁死不看中医”的论据却未必成立,因为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不幸因肝癌而辞世,王世杰并非随侍人员,其论据只能得自传闻。幸好当年作为随侍人员的邵元冲也留下了一部日记,查阅《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孙中山由协和医院手术至逝世这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当时的著名中医陆仲安是个多次出现的名字,2月20日,“午前晤陆仲安等,知孙公疾无大变动”,23日,“十一时归,晤陆医生,询孙公之疾”,25日,“午前晤陆仲安医生,谓孙公疾殊属棘手,又谓旧历二十二日宜加注意,……闻之忧痛”……
两相对照,事实真相一目了然。其实平素不相信中医的孙中山于病危之际没有拒绝陆仲安,完全是人情之常,丝毫无损其伟大,也不能得出与“信仰坚定”相反的论断。王世杰为什么偏要坚信一个传闻,并将其作为孙中山“信仰坚定”的证明?
首先不能忽视王世杰个人因素。王世杰原属中医药的坚决反对者,任职教育部时在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其对中医药采取全面排斥的态度,后来陈立夫接任一反前议还曾遭到他的严厉批评。王世杰自己对中医药恶感甚深,牢不可破,于是遂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了。
其次应该考虑时代背景。西风东渐,科学之风劲吹,民国名人与中医的纠缠可谓不一而足,最著名的如鲁迅,另外胡适抨击中医治病“没有科学根据”,傅斯年则为了通过“取缔中医”的提案,差点和反对者动武……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孙中山宁死不看中医”的传闻经过王世杰等人的传播成为佳话便可以理解了。
不信中医的胡适曾请一位名中医治了一回病,结果言人人殊,他自己的说辞也前后不一,几乎成为一桩公案,弟子罗尔纲分析胡适心态时说,他认为中医不科学,而中医居然医好他,社会盛传,“胡适怕对科学的发展有害,所以才不得不这样说的”。此语殊堪玩味。
孙中山死后为什么用四副棺材?
第一副是美式楠木棺。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三天,遗体被运到北平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然后被装殓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这是孙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第二副是楠木玻璃棺。孙中山遗体入殓后不久,孔祥熙嫌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换了一副大的楠木棺。这副楠木棺为椭圆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层,揭开棺盖可瞻仰孙中山的遗容。这是孙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称楠木玻璃棺。
第三副棺材是苏联赠送的一副水晶棺。孙中山临终前说,愿如友人列宁那样保存遗体,供后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后,治丧处即向苏联定购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苏联赠送了一副水晶棺。这副棺长1.75米,高0.5米,棺头0.65米,棺尾宽0.53米。棺的外盖及外层匀系钢质镀镍,银光闪亮。但经专家检查,此棺质地较脆,且易于传热,加之长途运输,稍有裂隙,便会对棺内遗体产生影响,所以后来没有使用。此后停放在北平碧云寺中山纪念堂,供人瞻仰。这是孙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第四副棺材是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孙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这副紫铜棺长2.24米,宽0.8米,高0.65米,制作考究,外形精美,价值1.5万两白银,于1925年8月运到上海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宋庆龄看后很满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筹备处迁到南京,紫铜棺也运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铜棺被运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国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为孙中山举行了隆重的换棺仪式。孙科请协和医院医生史蒂芬带领助手郭荣勋和一名护士将孙中山的遗体揩拭清洁,加裹白绸,并理发,然后由孙科、郑洪年、马湘为其穿了内外衬衣、礼服、鞋袜,戴上手套。其殓服为白绫内衫、白绫内裤、白丝袜、黑缎鞋,外加素蓝纱袍、黑素缎马褂、白丝手套。穿戴整理完毕之后,孙中山遗体被小心地移入紫铜棺内。棺四周放白绸棉垫和白绸丝棉袋,身上盖锦缎方被。
1929年6月1日,紫铜棺柩运到中山陵,由孙中山的8名卫士抬入墓穴安葬。易换下来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孙中山的衣服、鞋袜后,被封入北平西山碧云寺石塔内,胡汉民为之题写了“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则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学。1929年,孙中山的遗体由北京移葬到南京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