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1470-1523),本名唐伯虎,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山水,并人物花鸟。兼善书法,能诗文。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唐伯虎的诗
唐伯虎不仅是一位诗画兼长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其六如居士之名即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语。唐伯虎一生蔑视权贵,不拘小节。他不仅经常与高僧谈佛论道,而且还经常以诗词的形式来阐释佛教思想,以此来弘扬佛法。具体来说,唐伯虎诗词中的佛教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光易逝,人生无常。唐伯虎一生才华横溢,深得当时文人骚客的尊崇。他平时性情放浪,喜爱与文人一起酬唱奉和,以此作为生活的一种情趣。他一生作了大量的诗词,他的诗词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叹。他在《清江引》词中说:"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开,朱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北邙路儿人怎逃?"唐伯虎认为时光如流水一样迅速,春去春来,花落花开,不觉之间,一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人的一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转瞬之间就成了一位发白面皱的老人。
人是很脆弱的,贫穷疾病和天灾人祸以及人为的战争等各种灾难随时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命。世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或幼年夭折或英年早逝或老年疾病缠身,最终病痛而死。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常见世上有许多令人心碎的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等,给活着的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撕心裂肺地痛哭、悲痛欲绝的绝别,常常会令旁观者潸然泪下。且不说是亲人之间的死别,即使是生离也着实令人黯然神伤。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戍边打仗、贬官他乡、谋求生计等各种原因,不得不与亲友分别,他们那种临别时的依恋和分别后的无尽相思,常常令人无限伤情。于是便有了文人骚客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叹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奈叹息。面对人生的无常,唐伯虎便发出了"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的感叹。但是,纵使一个人能够幸运地活到百岁,也还是难逃无常鬼的纠缠。
唐伯虎在《花下酌酒歌》中也表达了对时光难返和人生无常的无奈。其诗说:"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诗歌中把人生九十年的时光比作一瞬即逝的穿梭,劝人要珍惜短暂的人生,及时把握好当下的生活。在《一世歌》中,唐伯虎同样也发出了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古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现代有的人来说,人生七十岁也不过是一种奢望。一个人即使能够活到七十岁,真正能够有所作为的时间也是很少的。殊不见,有许多我们昨天还在一起谈笑风生的人,顷刻之间便与我们阴阳两隔。更可悲凉者,很多亡者连为他们扫灵祭墓的后人也没有了。
第二,淡泊名利,清闲是福。佛教主张修行者要看破世间名闻利养,不去追求世间浮云名利,而要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以便在清静的心态中专注于道业的成就。这种佛教思想在唐伯虎的诗词中也时有表现。他在《清江引》词中说:"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无别计策。......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
唐伯虎在《清江引》词中认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蓬莱仙山等都是虚假不实的东西,即使是你现在把握在手的东西,不久都会离你而去,最后只能使你感到一切都是徒劳无功而已。与其劳苦一生为了虚名浮利而奔波,倒不如舍弃名利,使自己安心过一种清心寡欲的清闲生活。对于名利心重的人来说,当他真正放下一般人看不破的名利时,他才会真实的感觉到自己原来过得如此轻松。如果人没有了名利之心,便会有"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的感觉。到这个时候,你才会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世界上最清闲最幸福的人。
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是一个风流才子,他因科场案之后,从此无意于功名。他经常与友人纵情诗酒,吟诗作对。他虽生活放荡不羁,但本性正直,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此后虽有人举荐他投身仕途,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历坎坷,早已看淡名利。他自甘贫贱,以诗酒为乐,也决不"催眉折腰事权贵",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的铮铮风骨。在他心中,贫贱自足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可以不受别人的驱使,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来行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过一种清闲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那些陷身官场中的人永远也难以享受到的。
第三,世事无常,活在当下。无常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认为,一切法界有情,万事万物都没有恒常的存在。现在所存在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最终都将化为虚无。既然世事无常,过去和将来我们都无法把握,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是当下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不虚度当下的人生,做一个品德比较高尚的人,那么,你现世就会过得十分安乐。
唐伯虎对佛教无常思想理解得非常深刻。他常在诗词中阐释这种思想。如其《清江引》词所说:"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北邙路儿人怎逃?及早寻欢乐,痛饮百万觞,唱三千套,无常到来犹恨少。"
唐伯虎认为,世事本无常,世间的金银财宝、功名富贵、妻子儿女等一切现在属于你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只不过是现在暂时因缘聚合而已。一旦缘散之时,一切便由不得你去做主。故而唐伯虎在词中说:"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北邙路儿人怎逃?"他又在《警世诗》中说:"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唐伯虎将世事比喻成飘移不定的短蓬和或圆缺变换的月亮,又像旋转方向不定的风,永远都是无常的;他又将世间所说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俗语引用于诗歌之中,以此有力地证明了世事的变幻无常。
世事虽然变幻无常,我们还必须去面对。为此,唐伯虎认为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时序的变迁和无常的侵袭,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生,过好当下的生活。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所以他在《清江引》词中说:"及早寻欢乐,痛饮百万觞,唱三千套,无常到来犹恨少";在《一世歌》中唐伯虎也说:"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唐伯虎在诗词中认为费尽心机去追求眼前尚未得到的钱财名位,最后有可能被名位所累,反而得不偿失。倒不如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以免劳心费神而最后一无所得。唐伯虎所说的活在当下的观点虽然有些及时享乐、一醉方休的消极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他那种要人勿过分贪求未得的东西,不为将来过分忧虑的思想,以及让人过好当前生活的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去效仿的。
第四,忍辱处世,知足常乐e/佛教讲"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历代高僧都教导信徒,对待他人的造谣中伤,要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唐伯虎认为以忍辱的态度来对待人我是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他还进一步主张将是非当成耳边风,置之不理,是非最后会自然消失。他在《警世诗》中说:"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人若能够以装聋作哑的态度来对待人我是非,一切外来的谣言在你身上都起不到一点作用。
人世间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能够忍耐。唯一使人不堪忍受的是人我是非。在我们周围常有一些好事之人,他们整天喜欢到处打听人我是非,然后添油加醋地到处传扬。有时甚至无中生有,故意造谣中伤别人。还有一些人,天生喜欢挑拨是非,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在张的面前说李的不是,在李的面前说张的是非,他自己却在中间当好人。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经过他们这么一挑拨,顷刻间便反目成仇。
当我们遭到人我是非侮辱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作为回报。其结果是两败俱伤,而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反之,如果能够忍得一时之辱,不仅可以平安无事,而且还可以使受辱者以此作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日后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受过屈辱之后才奋发有为的,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青年时成为护持刘邦的一员大将;春秋时吴越之争,越王
勾践战败,忍受甘为吴王夫差奴仆的奇耻大辱,为了不忘国耻,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吴国,成为名扬一时的霸主。
唐伯虎针对自己人生的经验,经常劝诫世人不要去追求虚幻不实的东西,而要怀着一颗知足的心,使自己能够过得清闲愉快。他在《清江引》词中说:"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是不管在何处境下都能过一种知足的生活,这样人才会心情舒畅,若总是与别人互比高低,你便永远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孔子在评价他的弟子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正因为颜回对自己简陋清贫的生活常怀知足之心,他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唐伯虎在《一世歌》中还说:?"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唐伯虎认为,世上的钱财你永远也赚不完,若是人的贪,凸不足,你即使不吃不睡地去赚钱,即使你拥有万贯家财,你还是不会满足;朝里的官职众多,当你与官大的人相比时,你的官位之心又会膨胀起来。于是,你便会想尽办法去谋取高官厚禄。当你挖空心思得到了你梦寐以求的钱财和官位时,你会发现你的一生也过得差不多了。更何况有的时候,世事并不像你所谋划的那样好,你虽然费尽心机去求取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总因阴差阳错等各种原因,使你满足不了自己的心愿。当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又求不到你所要求的东西时,你的痛苦将会更深。因此,唐伯虎在《警世诗》中说:"措身物外谢时名,著眼闲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说与明人应晓得,与愚人说也分明。"
那种一生都在为财富和地位而奔忙的人,从来享受不到一天悠闲快乐的日子和名利地位给他带来的实惠,与其成为钱财和名位的奴隶,倒不如过一种少欲知足的生活,并尽己所能地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随缘自足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可以使你过得无忧无恼。一旦你对生活有了感恩知足的心,你便不会再为眼前得不到的东西而苦恼,同时你也会更加珍惜你现前的生活。
唐伯虎在诗词中表述了大量的佛教思想。他把诗词作为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劝诫世人看破世事,珍惜当下的生活。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诗歌不仅能够得到文学的审美愉悦,而且还能够得到佛教人生哲理的启示。
唐伯虎的画
唐伯虎尊重两宋名家的画法,对元代的诸家技法也进行了苦心的研究,但更多使用的是宋代李唐的笔墨技法,又加入自己的独到新意,在作品中常常表现民间生活的片段,与社会生活有明显联系。例如,他所画作品《红南农事图》,描绘的就是江南水乡耕织捕鱼的生活场面,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他的画面构图变化多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幽,善用细长挺秀的线条画山石,使画面具有别致的细劲流畅的感觉,趣味横生。总体艺术风格属吴门画派。明代山水画的派系繁多,错综复杂。派系名称有按地名定义的,也有按其画风与传统及师承关系命名的。如“吴门画派”就是以地域名称命名的。
唐伯虎的山水画代表作品有:《骑驴归思图》、《山路松声图》、《青山伴侣图》、《江南农事图》等。在《骑驴归思图》中,描绘了一个敞袍寒十,在瑟瑟的秋风和峰峦起伏的溪山深处,骑着毛驴而归的场面。画法吸取了李唐(宋代著名山水画家)刘(松年)的优点,同时又加进了唐伯虎自己特有的细劲流畅的笔法。仍保留了一点院体画的风味。这是唐伯虎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唐伯虎的人物画与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艺术风格上是一致的。他继承了宋代人物画行笔秀润,设色浓艳的传统,且多表现生活中他所熟悉的仕女及名士。也有仅以水墨画的仕女人物作品,《秋风纵扇图》即是一例。
唐伯虎的绘画在明代当时就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稍晚于唐伯虎的著名学者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写道:“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李成)、范宽、李唐、马(马远)、夏(夏圭),以至胜国吴兴(赵孟頰)、王(王蒙)、黄(公望)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秀润缜密而有韵度”
传世的作品表明,唐伯虎的绘画风格是属于“秀润缜密”类型的。例如,《云搓图》构图开朗完整,笔墨秀润缜密。一位长者倚坐在巨石上远望,背景涧流迭宕云雾弥漫,远山若隐若现画意深邃无尽??恰合古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观之令人心胸开阔神思悠远。
也许有人会问,按照“画如其人”的说法,唐伯虎性清真率放浪,他的画风应该淋漓豪放,怎么会是如此谨细缜密呢?我认为,这就要看人们是怎样具体理解“画如其人”了。实际上,画家的性情与画风的关系,是由多方面的主观条件与多种客观条件依照独特的方式构成的,不可以简单化地对待。例如,晋代大画家
顾恺之人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他与唐伯虎的性情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画风“紧劲联绵”,也是属于“秀润缜密”类型的。唐伯虎画风中的工致深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表现了他真挚笃诚的个人性情、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唐伯虎画风中的许多成分,主要来自于他的绘画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