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
蔡京北宋权奸之首,善书画,福建仙游人。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堂弟。因政治上的揽权误国,在历史上一直以反面人物定位。但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
蔡京简介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第一名(即状元),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蔡京是北宋的宰相,曾权倾一时,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刮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他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以致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称“六贼”之首。后来,“皇恩浩荡”,没有判蔡京死刑,只是将其发配到岭南韶关。但是蔡京刚走了一半路程,便一命呜呼。
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据传,蔡京被流放岭南,临行之前,他的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一大船,显然不穷。不穷而被饿死,何也?原来,沿途老百姓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到长沙,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后“腹与背贴”,饿极而死。死后因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
蔡京书法
在蔡京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呢中可以看出,蔡京书法取法颇广,从文献资料中及历代书论中论及蔡京书法的学习及取法主要是蔡襄、杨凝式、徐浩、沈传师、欧阳询、二王。而我们在其书法中又可发现,米芾、苏轼、
宋徽宗等本朝书家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
蔡京书法应该是学本朝人,由这个基础入唐代门径,进而学习魏晋,但魏晋之风极少,更多的是唐宋人的影子。
北宋名臣蔡襄,在北宋前期的书坛可谓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取法魏晋,恪守古法,其草书受五代杨凝式的散淡之风的影响。蔡襄更是唐及五代书风余韵的继承者。探究前人法度、恪守晋唐风韵是蔡襄书法的特点,守“法”——也是书法特点最好的总结。
欧阳修称:“君谟(蔡襄)学书如沂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蔡京从学蔡襄,此说录于蔡絛《铁围山丛谈》。据考证,蔡京只有3岁到13岁间可能从学于蔡襄。在蔡京的书法墨迹中,并不多见蔡襄的影子。
蔡京也对杨凝式书法下过一番功夫。我们在蔡京墨迹中可以看出,杨氏的散风格及其章法对蔡京后期书法的影响是很大的,即字的大小较为平均,字与字之间距离远而无牵连,没有明显的跳宕,整体上看,精致、空灵、消散而儒雅。蔡京的楷书及其行楷作品,就吸收了杨凝式书法的章法形式。而在用笔上却进行了全新的改造。这也是他后期的学习有关。可以说,蔡京书法初学蔡襄,是以蔡襄书法的传统法度作为基础,在守法的同时,他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从蔡襄处找到了学习杨你是书法的途径。
行书是蔡京的强项,“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有俦匹......议者谓飘逸过之,至于断纸余墨,人争宝焉”。此评自然有偏颇附和之处,可是“飘逸”一评却是说出了蔡京的书法特点,我们可以从蔡京存世作品中,特别是行书作品中找到这个词的出处。
在蔡京诸多师法中,
米芾是对其行书影响最大的,学米芾又是以师法
欧阳询,后学二王为习书背景得。其中蔡京学欧书最有心得,我们从他许多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欧书对气书法的影响,特别是为御府书画的题跋。蔡京跋《雪江归棹图》是行书最为接近欧阳询书风的作品,也是现存书题跋中难得的精品。蔡京的手札《节夫帖》,是蔡京最接近米芾的作品,从笔法来看,是从米芾的笔法入手,用笔随意洒脱而不放纵,在使转处无做作生硬之处,偶有欹侧险劲,却又逸态百生;结字方面,虽个别字左右结构高低配合失调,却更显出自然之趣;字字之间无连滞,却能在顾盼之中前后呼应。但是,蔡京用笔明显不如米芾成熟老辣,技法上也显得简单没有内涵,也许就是米芾评“蔡京不得笔”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