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傅作义简介 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是中共卧底

傅作义简介 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是中共卧底

山南慕北 2016-01-21
傅作义

傅作义
  被毛泽东主席赞为“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贵将军与有劳绩”的傅作义,不仅是一位中外闻名的抗日爱国名将和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爱国人士,而且又是一个酷爱水利事业的人。
  傅作义简介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先后参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百灵庙战役。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是中共卧底
  阎又文,1914年生,山西荣河(今万荣县) 人。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如下的碑文:“阎又文同志,山西省万荣县人,生于一九一四年七月六日。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油生产局局长。……中国共产党党员……阎又文同志,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绝密单线
  阎又文于1934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其间曾参加过由中共地下党员杜任之、张友渔等主持的进步团体中外语文学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阎又文原计划赴延安参加革命,后来按照邢西萍(徐冰) 的安排,改赴同乡傅作义的部队中从事抗日工作。阎又文是傅作义的小同乡,才华出众,文笔锋锐,傅作义非常赏识他,让他跟随自己,做自己的私人秘书。不久,国共两党达成正式合作,部分国民党部队依照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做法,邀请中共派人到部队中从事政治工作,当时中共中央特派员潘纪文奉命赴傅作义部队中协助开展政治工作,潘不久即秘密发展阎又文加入共产党。
  1939年下半年,由于抗战局势逆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当时傅作义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其部队中的共产党政工干部被“礼送出境”。由于事出紧急,党组织来不及作出相应的安排,阎又文自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傅作义身边,阎又文逐渐升任至少将新闻处长、奋斗日报社社长、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等职。
  抗战结束后,当时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的王玉接到了上级交派的一个任务:马上到绥远傅作义部队中去寻找一个名叫阎又文的中共地下党员。而此时党组织已经和阎又文失去联系将近7年了。1946年春节过后,王玉来到了包头,经过探查,他打听到了阎又文的下落。在王玉动身之前,边区保安处的领导曾交代说:找到阎又文后,一定要与阎又文建立绝密的单线联系,决不允许和任何地方组织发生关系;此外,通过阎又文了解和掌握傅部的情报,特别是了解和掌握傅作义和蒋介石的关系,至于其他的,一律不要搞,以免增加暴露的风险。
  此次与阎又文联系,也只有王玉一个人,据说当时即使在解放区知晓阎又文真实身份的,也只有边区保安处和中央社会部的几位领导,这条情报线实际上就是几个人:阎又文—王玉—罗青长、李克农。后来阎又文的真实身份难以被世人知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随即,王玉联系上了阎又文。当时,阎又文已是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上校军衔,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深得傅作义的赏识和信任。但凡傅作义主持的军事和政治会议,都由阎又文负责记录;傅作义的重要电报、文件及讲稿等,也都由阎又文起草。阎把傅作义的军事实力、作战计划、师以上将领的情况,以及傅和蒋的矛盾等源源不断地汇报给了王玉。阎又文特别提醒王玉:傅作义已经成为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先锋,他被拉到了蒋介石的内战战车上,其部很可能会进攻绥东解放区。
  随即,王玉马上找到驻扎在绥东丰镇的华北野战军某部,将这些信息报告给了部队领导,但部队领导表现出姑妄听之的态度,以为这是对傅作义的军事力量估计得太高了。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开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绥东战役随即拉开序幕,傅部前锋相继占领了集宁、丰镇、阳高、张家口等地。当时李克农曾批评性地总结说:华北战场解放军的初期失利,败就败在对情报的不够重视。此次战役后期,华北野战军对傅部采取了避其锋芒的战略撤退措施,未与之发生大规模的战斗。若干年后,罗青长对此这样评价说:当年阎又文的情报对我华北野战军免受更大的损失起了重要的作用。
  替傅作义捉刀写致毛泽东的野檄文
  1946年7月31日,晋察冀、晋绥军区发起了大同、集宁战役,历时一个半月,解放军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2万人。当时延安电台还播报了消灭国民党傅作义部于集宁城下的消息。不过,战局转瞬之间发生了变化,由于指挥失误,大同一城终未能攻克,集宁又遭失守,而且张家口又处于傅部两面夹击之下,晋察冀军区面临恶化的局势,西北野战军也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局面。傅部一路高歌,相继攻下卓资山、集宁、丰镇,矛头直指中共在华北地区占领的最大城市张家口。此时的傅作义可谓顾盼自雄,命令阎又文写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表示要“长自己的志气,灭共党的威风,同时也给蒋公和美国人显示我们的态度”。
  对此,阎又文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一个选择:写,还是不写?阎又文马上让王玉向中共中央请示,王玉迅即向延安进行了汇报。阎又文得到周恩来的直接指示:“这封信一定要写,而且要骂得狠一些,要让傅作义和他的官兵兴高采烈、得意忘形,也让我们的指战员看后在战场上恨不能把敌人一口吃掉。”
  1946年9月20日,傅作义部队的机关报《奋斗日报》刊登了这篇《致毛泽东的公开电》。第二天,南京《中央日报》迅速加以全文转载,其大字标题是《傅作义电劝毛泽东,希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促进宪政》。文章的捉刀者阎又文施展其才华,把这篇傅作义致毛泽东的“檄文”写得洋洋洒洒,言语犀利,字里行间又极尽讥讽、嘲笑、挖苦之能事。这封信激起了中共与解放军上下的愤慨。据说朱德总司令特将此电分发华北解放军全体将士人手一份,借以激励将士要牢记大同、集宁之辱。至于毛泽东,更是对于这篇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公开信着笔之前,已经通过周恩来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邓宝珊赴西柏坡拜会毛泽东,阎又文随行。当傅作义见到毛泽东时,惭愧地说:“我有罪。”毛泽东却说:“你办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随后,有人向毛泽东引见傅作义身后的阎又文时,毛泽东笑着说:“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暗战北平袁多次劝导傅作义至1947年底,傅作义已升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坐镇北平。当时,他不但有20万嫡系部队,还拥有华北地区40万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指挥权。翌年5月,李克农命令王玉速到北平再行联系阎又文。当时,辽沈战役的战略设想已在酝酿,同时中央也在考虑在华北与国民党军进行会战。显然,此时阎又文的秘密任务是搜集傅部的战略情报,这包括傅作义的政治动向,国民党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和作战计划,傅和蒋的关系,等等。在与王玉接头后,阎又文将王玉以《平明日报》记者的身份安排住进了北平饭店。
  而此时的阎又文除了仍是傅作义的秘书之外,其军衔已升至少将,同时兼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处副处长、新闻处处长和新闻发言人等。至于王玉和阎又文的具体联系,是每周六阎又文在北海漪澜堂主持中外记者招待会时,王玉持记者证参加,而有关的绝密情报遂通过这一公开的场合被秘密传送出去。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大局已定,当时中共中央的战略构想是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解放绥远和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野战军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一举解决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关键时刻,李克农再派王玉潜入北平,并限他两个星期拿到傅作义的作战计划,最迟也不能超过三个星期。然而,仅仅一个多星期之后,王玉就回来了,他从阎又文那里带回了傅作义的详细作战计划。这份情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华北乃至全国战局都起到了重要影响。随即,根据阎锡山死守太原、傅作义部队高度机动等情况,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并指示华北野战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以此迷惑和稳住傅作义。同时,对在淮海战场上已经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也暂缓攻击。“如果没有此后的这些战略调整,那么傅作义有可能保存主力,甚至放弃平津退至南方,那将对全国解放进程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1949年1月,根据傅作义对战和仍不明朗的态度,解放军一举攻克天津,切断了傅作义海上逃跑的路线。10日,阎又文又接到王玉发来的指示:迅速了解傅作义的动向。阎认为傅作义的动向可能是:一、南逃会蒋,在长江一线驻军;二、往西线而去,投靠西北马家军;三、固守北平,与林彪部队决战于此。不过,傅犹疑不决,决心难下。此时,阎又文力劝傅,其部非蒋嫡系,投靠蒋绝非上策;如与西北马家军会合,如今北平已被共军百万大军所包围,此路显然不通;与林彪决战,则分明是绝路,况且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将遭到毁灭性破坏,敌我双方都将成为千古罪人。那么,不妨寻找第四条出路,与城外的共产党谈判,寻找转机。傅作义对此仍犹疑不定。在此间隙,根据上级指示,阎又文配合各路人马,如邓宝珊、傅冬菊、刘厚同、何思源、杜任之等,对傅作义展开攻心战,终于使傅作义决定派代表与中共和谈。
  随即,阎又文代表傅作义参与双方的和谈。1948年12月25日,在傅作义战与和尚不明朗的时候,新华社公开宣布了一份以蒋介石为首的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的名单,其中有傅作义的名字。对此,傅作义心里十分在意。此时,阎又文对傅作义进行了许多劝导工作。他说这是“周瑜打黄盖”,即“蒋介石对你不率部南撤肯定会生疑,而华北丢了再去南方,蒋不会饶过你。共产党正在和我们和谈,这时把你和蒋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解除蒋的怀疑”。果然,中共密使很快转来了一封毛泽东亲拟的电报,电报告诉傅作义:“我们这样一宣布,你在蒋和蒋的部队面前地位加强了。你可表示坚决打下去、别无出路,暗里和我们谈好,和平解放北平。”
  于是解开了傅作义的心结,双方的秘密和谈重新开始。阎又文受命作为谈判代表,对谈判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回到北平后,他把与叶剑英的谈话记录交给傅,傅看后沉思良久,说:“看起来,事到如今,只有放下武器这条出路了。”
  1949年1月22日,阎又文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的身份,在中山公园水榭举行了最后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他代表傅作义宣读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以及傅作义的文告。此后的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2日,傅作义偕邓宝珊、阎又文赴西柏坡拜会毛泽东。在那里,阎又文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直接上级领导罗青长,并正式恢复了自己的组织关系。不过,当时他的真实身份仍未公开,仍继续协助完成傅作义部队的改编和绥远和平起义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随傅作义部队接受改编。此后,他由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点名,调任水利部办公厅主任。再后,又任水利部农田水利局副局长。不过,按照组织的安排,阎又文的真实身份仍然没有公开。
  1961年,阎又文奉命调至农业部,曾任粮油生产局局长。其时正值全国饥荒,主管粮食生产的阎又文,其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他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终积劳成疾,于1962年9月25日逝世。
  弥留之际,阎又文给守在病床边的妻子丁宴秋留下遗言:“有事情找组织。”随即溘然长逝,时年仅48岁。
  在48年短暂的生命轨迹中,阎又文一直保持着双重身份。
  一个是国民党起义将领,解放军政工干部,政府部门高级领导。即便是妻子儿女这样至亲至近的人,也只能接触到这个阎又文。
  这个阎又文,博闻强记,和蔼可亲,生活朴素,恪尽职守。在水利部工作时,因工作需要常接触苏联专家,40多岁的他用几个月时间苦读俄语,就能流利地与苏联专家交谈。自然灾害期间,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身为政协委员和局级领导的阎又文有特供证,却从来不允许家人使用。他说:“我管粮食生产,全国粮食都不够吃,咱们家有什么理由吃特供?”
  而另一个不为人知的隐蔽身份,直到1993年才得以揭开,他的子女才想到,父亲“有事情找组织”的遗言。
  这个阎又文,一个坚贞的共产党员,丹心素裹,默默奉献,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从不表达却无限忠诚。
  王玉见到了阎家子女后,很快又带着他们面见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见到阎又文的后人,这位中共情报战线的老战士、阎又文当年的直接领导情绪激动。不顾年迈,他为六兄妹讲述着他们的父亲,一讲就是一天,几次声音哽咽。
  罗青长提到隐蔽战线的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对阎又文的子女说:“什么是精干,就是阎又文这样的战士,那么多年‘白皮红心’,他是隐蔽战线的典范。”
  此次会面后,罗青长出面为阎又文证实了身份。1993年春夏之交,农业部分别向阎家六子女单位发去公函:“阎又文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在此期间,他运用担任傅秘书的有利条件,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作用,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贡献。”
  王玉、罗青长的出现与证明终于解开了阎又文身上的谜团。然而,证明仅局限于其子女单位。1997年播出的电视剧《第二条战线》,把阎又文描写成了一个反面人物。罗青长于1997年7月10日专门在《北京日报》发表《丹心一片照后人》,为阎又文正名。
  在文章结尾,罗青长饱含深情地写道:“阎又文才华出众,文笔锋锐,行必踏实,事繁勿慌,和若春风,外圆内方。我借毛主席的《咏梅》词怀念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党的情报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人周恩来曾经要求情工人员“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阎又文的一生,就是这16个字的真实写照。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