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分别指: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这十三位军官。
冯玉祥为何一生立五个遗嘱
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他在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写过遗嘱。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月24日,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冯玉祥坚决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罪行,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主要内容如下:
“我是当兵出身,我是穷小子出身,我是工农的子弟出身。我是为大多数工农群众谋最大幸福的,我是为民族求独立解放的。凡是有此决心而实行的,都是我的好朋友,好同志,凡是真能铲除一切不平等的,都是我的同路人。凡是为自己打算而自私自利的,即是我的仇敌,至于我的子女一切,我亦不问,任他们去自由发展。现有的一点钱,均归李德全自活即可以了。我的尸首最好是焚化了,不论埋在何处均可。我是研究唯物史观的,甚么鬼神我全不信,万不可以什么宗教形式来葬我。此嘱。”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发生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极力支持他们的反蒋抗日斗争,不久,福建政府遭到蒋介石军事镇压而失败。冯玉祥预感到形势不妙,遂于1933年11月29日立下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二)”。其内容为:
“我父亲、母亲的坟在峪道河。我死了亦埋在他们的附近,常常在一起,我平安也。大儿、大女均已成人,不必说了。二儿、二女如能大学毕业更好。三女、四女以下的小孩们,以学工学农为本,不可只读书。我若是即刻为国家,为革命死了,我身后没有事可办,没有家可分,即照我写的这几句话即可以了。峪道河的房地如何?就归本地,加个学校最好。船板胡同的房子如何?就送给大嫂子可也。济宁之七十亩左右如何?就归游家一些小孩子们可也。保定西北城角之五亩如何?就归洪志看着不动可也。其余没有多少,就都归德全办理了。”
1936年11月23日,沈均儒等七君子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宋庆龄、冯玉祥等竭力营救。12月1日,冯玉祥写下了以坚决主张抗日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为主要内容的遗嘱,史称“南京遗嘱(一)”。其主要内容是:
“一、国家到这步田地,只有抗日到底,方能闯过此极劫运。二、要实行抗日,必须联络俄、英、法、美,如不注重外交是极大错误。三、不破除迷信,国家必亡。四、不大开煤、铁等矿,决不能转弱为强。五、不大修铁路,国家永久不能文明。六、不大兴科学,民族必永远落伍,必定到极可怜的地位。”
“七七”事变前夕,冯玉样在南京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随时准备为国献身,1937年7月1日,他又一次立下遗嘱,史称“南京遗嘱(二)”。其内容为:
“(一)非抗日不能救国;(二)要抗日须得民心军心;(三)为抗日须找专家;(四)贫苦大众是国家的根基;(五)所得税遗产税必收,以速供国防用。”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冯、蒋矛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冯被迫于1946年9月出使美国。不久,内战爆发,冯在美国发表演讲,揭露痛斥美蒋互相勾结杀害中国人的反动罪行。1948年初,蒋介石开除了他的党籍,断绝了经济来源,吊销了他的护照,并派出很多特务,用卑鄙的手段对付他。面对蒋的淫威,冯全然不惧,于1948年2月10日写下最后一份遗嘱,史称“纽约遗嘱”。其主要内容是:
“一、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文件,是我的朋友们的方针。二、革命委员会的宣言和毛泽东先生、民盟的最近宣言,同志们应作为指针。三、要确信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内战、反饥饿是我们的目标,并且是一定成功。四、蒋是封建头子,帝国主义之狗,非铲净不可。五、我没有什么东西,有几间房子,都交李德全夫人。六、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埋深六尺种树,不把我的肥料白白的完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七、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以上这预备被人打死的遗嘱写完,还要加上一句。假如我死不了,民主的真联合政府成立,我决不担任政府任何职务,我只愿意住在国外,写我的生活,免得别人以为我是为作什么官打独裁的。”
1948年7月31日,在中共的周密安排和前苏联驻美大使潘又新的协助下,冯玉祥离美回国。9月1日,因船失火而不幸遇难。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 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
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
冯玉祥没有正式进过什么学校,当兵后他酷爱读书,所以对他的有点文化的部属特别青睐。“十三太保”这些人,虽不是外国或中国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但却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冯玉祥的重视,逐步把他们提拔为高级军官,到1928年西北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十三太保”大都已成为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了。
西北军中的十三太保以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这5人升迁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时,他们除担任军职外,有的还担任了地方行政职务,如孙良诚担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担任河南省主席,孙连仲担任青海省主席,刘汝明、石友三也都当了军长。
正因如此,在西北军中这5人又被称为“新五虎将”,借喻他们之与冯玉祥像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与
刘备一样。至于为什么称他们为“新五虎将”,是因为西北军中已有“老五虎将”之说,即
宋哲元、鹿种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是也。北伐以后“老五虎将”大都已离开部队另有任用,“新五虎将”在西北军中也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