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在中共史上的六个“最” 朱德留下的棋局
山南慕北 2016-01-19
朱德
朱德在中共史上的六个“最”
一、在中国近现代革命中的经历最全面 在1946年朱德60寿辰时,中共中央致他的祝词说:“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周恩来的祝词说:“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为什么朱德能得到如此高的历史评价?因为只有朱德经历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他既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又经历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不是一般的经历、参加,而是一直站在历史的潮头、斗争的前列。上个世纪初,他在中国最早的两所军校之一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投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的云南“重九起义”中,他是攻打总督衙门的前驱队长。接着,他作为滇军重要将领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他为寻找救国之路而远赴欧洲,回国后即投入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领导南昌起义,经历了10年土地革命战争全过程、8年抗日战争全过程和4年解放战争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又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6个春秋。因此,朱德堪称“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二、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最典型 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许多人(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都经历过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转变,而朱德在实现这个转变中更具有典型意义。朱德曾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勇战士,但当他发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终成泡影时,他不惜抛弃高官厚禄(滇军旅长,军界名将,月薪两千大洋)追求革命。他离开云南时像逃亡一样历尽危难艰辛。他远渡重洋,终于在德国见到张申府、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旧势力里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而在共产党这里仅仅是个新兵,还要背着旧包袱甚至于一时不被理解信任,但他心甘情愿“投降无产阶级”,从头开始。他的转变比其他人的转变更为艰难,更有标志性意义,更能说明:为什么旧的革命搞不下去了,为什么五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知识分子都集合在中共的大旗之下。
三、他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惟一的全军总司令,在军队创建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 在人民军队创建、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重要时期,朱德都不仅亲历,而且作为主要领导者。他参加领导了标志人民军队诞生的南昌起义并坚持到最后,带领起义军余部发动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湘南暴动,首创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众武装三结合的人民武装体系;他率湘南起义部队万余人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组建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他统领了红一军团的建立、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亲历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即组成红二方面军)的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抗战后又亲率改编为八路军的3个师开赴华北前线,开辟敌后战场。在党的领袖群体和军事将领中,只是朱德有这样全面的经历,因此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外媒体就称朱德是“红军之父”。 朱德历任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首长,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唯一的全军总司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是第一任、第二任中革军委主席,直到1936年底毛泽东接任。以后,他也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四、在长征中走的路最多 长征中走的路最多,说明朱德长征中经历的坎坷曲折、艰难危险最多。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比毛泽东、周恩来等多走了一年时间,多走了一万多里。他是3次过草地,3次过夹金山等四五座雪山,特别是在隆冬时节,他率领几万饥寒交迫的大军翻越了比夹金山高得多、险得多的大雪山党岭山,在人类迁徙史上、战争史上绝无仅有。朱德在长征的统帅部中年龄最大,但只有他没有要给每个高级领导人配备的担架,而只要了两匹马,一匹驮文件,一匹常常是随康克清在司令部队伍后面收容伤病员。
五、新中国成立后向中央写出的调研报告、建议最多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几乎每年都有几个月时间到各地视察,调查研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他视察的地区和部门最多。除了西藏、宁夏和尚未统一的台湾,他走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他调研后及时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情况、提出建议。写出的调查报告、建议最多,且十分宝贵。比如:1953年在人们只关注搞工业化时提出要保护和发展手工业。1957年初他坐小飞机低空掠过海面登临海南岛,最早提出开发海南岛。在大跃进刮共产风的狂热中提出不能吃大锅饭,要保留家庭和私有财产,要让农民致富,等等。他的许多建议,至今看来也是十分宝贵的。
六、最早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表现在毛、刘、周、朱等的著作与讲话中,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是朱德。1965年12月,朱德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朱德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基本观点:搞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向外国学习,但又不能一切都照抄照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夜郎自大”和“闭关自守”,要搞好“内外交流”;应当让农民致富,群众生活越富越好,等等。
朱德留下的棋局
朱德总司令与象棋有不解之缘,无论是戎马生涯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忘不了在工作之余下盘象棋调剂生活;在朱老总的眼里,象棋往往是超脱两人的棋盘对弈而是活生生的战争与人生。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时期,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武乡县,朱老总经常和附近的乡亲们下棋,并且利用下棋来做群众抗日宣传工作。
朱老总的棋艺非常精湛,村里少有对手;他下棋非常认真、十分投入,每一步棋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绝不兴悔棋的习惯。最拿手的本事就是能吧五个卒子都退过“楚河汉界”,对车、马、炮看准了,冷不防吃你一口,又急忙回来护他的卒子;常以此劝诫:“卒子过河顶个‘车’,要打胜仗光靠将相不靠士兵是不能取胜的。”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援华抗日国际友人的到来,于是把他们集中到来村里的李银元家里。朱老总每次看望外宾之后,总喜欢和李银元“攻卒踩车”地“杀”一盘。有时候,这边摆开阵势刚刚“杀”开,八路军总部却有急事派通讯员来叫朱德。这时,朱德往往嘱咐不要撤掉棋局,还要连棋桌一同抬回家中,保持原盘不动,留着下等着回来了接着下。李银元曾经疑惑不解地问总司令为什么不轻易半路收拾掉一个棋局?朱老总笑着说:“下棋不光是为了娱乐,主要是为了锻炼脑子,增长智谋,下一盘就要有一盘的效益。也就是说,打一仗就要力争胜一仗,绝不能半途而废。
朱老总虽然对象棋严肃认真,但生活里却非常的平易近人。有一次朱老总经过落风坪,来到了张丙午大爷的家里。他握着张丙午老人的手,兴冲冲地说:“听说你是王家峪这村里的‘高棋’,来,咱们杀一盘”。
听到这话,外号“高棋”的张丙午惊喜地站起来,紧紧握住了老战士的双手。张大爷立即摆开龙门阵“迎战”。不料,号称“张高棋”的张大爷,这天却一连输掉三局,最有趣的是,局局都输在了卒子上。
老张大为惊骇,怎么每次输在卒子上?
老战士却呵呵大笑地说:“这也和打鬼子一样,只靠我们八路军不够,还要靠咱们全国的老百姓;只有军民团结齐上阵,并肩战斗,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去!”
听了这番话,张大爷心悦诚服地感到他讲得很在理。于是,紧紧地握住老八路的手,连连称赞:“好棋手,好棋手!”
后来,张丙午一家得知下棋人就是朱总司令的时候,非常兴奋,逢人就称赞朱老总的棋艺高超,宣传朱老总给他讲过的抗日救国全靠军民团结的道理。像这样的佳话在抗战时期的太行山上,屡见不鲜。今天,在太行山上的红色文物故事中就有——朱德总司令用过的象棋。
在砖壁村驻扎期间,英国记者何果住在李作艮家,朱总司令常去李作艮家看望国际友人,抽空便和李作艮下几盘象棋,这样两人便成了常来常往的棋友。
建国后,朱老总有一次在北戴河下棋的中局盘面,现在轮到红方行棋,老总执红,您能想到妙手取胜吗?
朱老总的妙手:兵六进一,士5退4;车六平五,车5进1;马六进四,将5进1;马四退五。在这里,老总通过妙手弃兵献车,再挂角马吃炮咬车多得一子,形成马炮三兵对双马卒的优势,残局终于获胜。
不管是戎马生涯的战争时期,还是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休闲的时候,朱老总总是喜欢下上一盘象棋而且比较随性。一次(1953年秋)在南京游玩的时候,朱老总与彭总突然棋意大发,边席地摆开棋阵对弈,小平在旁观战,当棋战进入残局决战的关键时刻,著名摄影家侯波拍下了这一镜头,林默涵题写为“朱总彭总相持不下,小平同志观棋不语”。
照片上朱德指着自己的象打量对方的过河马,彭德怀也盯住对方的当头炮思谋决策,小平站立一旁背着手看。征战中,两位老帅时不时会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每当这个时候,小平总会自告奋勇来负起“仲裁”的使命。
对于小平的“裁定”,朱德一般比较服气,嘿嘿一笑,很大度地默认了。而彭德怀则表现出有点不饶人的样子,心里服气,但是嘴上还那么要强,往往会这么来上一句:“小平同志,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暂且让他—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