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贺龙怒骂彭德怀 彭德怀与其他元帅不合?
山南慕北 2016-01-18
贺龙彭德怀等人
庐山会议贺龙怒骂彭德怀
1959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幕。主要议题是总结经验,继续纠正会议之前已经开始纠正的错误,讨论下半年和以后4年的经济工作任务。
受毛主席表示愿意多听反对意见的鼓舞,彭德怀从7月3日到10日的8天时间内,在小组会上一连作了7次发言或插话。
客观地说,彭德怀的发言和插话,锋芒毕露,言辞尖锐,但是,这些意见在当时却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因此,在彭德怀写那封被称为“万言书”的信之前,会议开得还是比较轻松的,的确有会前定的“神仙会”的气氛,大家心情舒畅。会议之暇,元帅们之间或互相拜访串门,或结伴出游,或作诗填词。
但是“神仙会”的和谐氛围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彭德怀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据随彭一起上山的军事参谋王承光回忆:“老总问我,这几天会议简报你都看了没?我说都看了,他说,我在小组会上讲了一些意见,简报都没有登,简报上也看不到。显得很不高兴。”原来,工作人员在整理简报时,出于好意,将彭德怀在小组会上发言中最尖锐的、直接涉及毛主席的词句删掉了。
7月11日下午,会议秘书处关于会议将于15日如期结束的通知,增加了彭德怀要把自己的意见尽快在下山之前反映上去的急切心情。彭德怀认为有些问题不好在小组会上讲,想给主席写封信,让主席讲一下才有作用。
7月14日下午,彭德怀令王承光将写好的信直接送给毛主席的秘书。彭德怀的这封信后来虽然被称为“万言书”,但实际上只有3000来字。
7月23日早晨,临时通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主席严厉地批评了彭德怀7月14日写的信。毛主席说:“有些人在关键时刻就是动摇的,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就是不坚定的。”“他们把自己抛到了右派边缘,只差30公里了。”
从会场回来时,彭德怀对毛主席讲话中把这封信看得如此严重,调子那么高,是没有思想准备的,顿时感到困惑。
从7月23日下午开始,6个小组都开会讨论毛主席的讲话。迫于形势,元帅们都不得不有所表示。但是这一时期对彭德怀的批判还不是很激烈。
朱德参加的是第一组的讨论,他第一个发言。但是在7月23日下午的发言中,朱德还是没有提到彭德怀,而是同彭的基调相似,继续批评“大跃进”。对彭德怀的错误,朱德是这样认为的:“彭德怀的信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悲观失望,但是他把缺点错误说重了。这不合乎事实……彭德怀的信起了好作用,但看法是错误的,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检查一下自己,对某些缺点看得太严重。”最后,朱德还在替彭德怀打圆场:“彭总有一股拗脾气,今后应该注意改掉。彭总在生活方面注意节约,艰苦卓绝,谁也比不过他。彭总也是很关心经济建设的。只要纠正错误认识,是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的。”
元帅们不仅在发言中考虑到彭德怀的感受,还多次到彭德怀住处探望。第一个来的是朱德。23日晚上,朱德来看望彭德怀,俩人谈了约1个小时。送走朱德后,彭德怀对身边人说:“朱德同志劝我作点检讨,不要顶牛。”后来,聂荣臻、叶剑英等人也都来探望过彭德怀。
7月31日,毛主席在他的住处“美庐”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参加的有政治局常委刘少奇、周总理、朱德、林彪,政治局委员彭真、贺龙、彭德怀,此外黄克诚、周小舟、周惠、李锐4人列席旁听。
这天的会议由毛主席主持,并主要由他来讲活,彭德怀答话,因此其他参加者发言较少。会上大部分时间是毛主席讲话,他系统地讲了立三路线、两次****路线、高饶反党联盟,集中批评了彭德怀在历次路线斗争中都犯有错误,提出彭德怀同他的关系是“三七开”,三分融洽,七分合不来。彭德怀没有正面争论,但解释道:“政治与感情,你是结成一体的,我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提得那么高,我还没有了解,跟不上,掉队远,许多历史事件,我一生无笔记,文件烧了。对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但不能说感情不融洽……主席过去曾经送我两本书,《左派幼稚病》和《两个策略》,批语都记得,一直带着。”他想以此说明很早就把毛主席当做自己的先生,对他是很尊敬的,不同意毛主席对他们两人关系三七开的评价。后来,彭德怀勉强表示:“我认为我同主席关系是对半开。”但毛主席坚持“三七开”。 经过将近两天的常委会批判,彭德怀不会不明白,他的问题已远不止是写了内容有“错误”的信。仅靠检讨认错,看来也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恐怕还会有组织上措施。
8月2日早上,八届八中全会正式开始。开幕式上,毛主席的讲话比较简短。他虽然没有点出彭德怀的名字,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说:“现在有一种分裂倾向,去年八大二次代表会议我讲过,危险无非是:一世界大战,二党的分裂。当时没有明显迹象,现在有这种迹象了……”他的这一判断,让与会人员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毛主席虽然没有点名批判彭德怀,但是林彪帮他把这事做了。因为参加全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最后一批是8月1日才上山的。他们只知道会议形势的大致变化,并不知详情。于是,8月4日晚,由刘少奇主持,周总理、朱德、林彪等人参加,向晚上山的人传达毛主席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在传达会上,林彪首先讲话。关于这封信,林彪的看法是:“总的方面是右倾的,是反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他是夸大缺点,否定成绩的,对于大炼钢铁、办人民公社,都持否定态度。”林彪还直接把问题拔到了反对毛主席的高度,他说:“他虽没有提出毛主席的名字,但是在会内会外的讲话,字里行间,攻击的目标非常明显,就是反毛主席,反对党的领袖……”
由于有了“通气会”的定调,因而,在8月3日到6日的小组会发言中,绝大多数发言几乎都充满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谴责之辞。元帅们也不例外,这里以贺龙元帅为例。他在8月3日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仅几分钟:
德怀同志的信,我认为是一个反党的纲领。他过去几次在紧要关头上发生动摇,对毛主席同志是很不服气的。这一次他迫不及待地拿出反党纲领,也完全是对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同志的……彭德怀同志在检讨中,只承认自己是旧军人出身,是无组织、无纪律。并且说他和毛主席同志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不过是个调皮的学生。我觉得他这样的解释是不好的。他也承认自己是经验主义,但是看来他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并没有掏出来。
8月13日下午,举行全体大会,由彭德怀作检讨。大会由周总理主持,彭德怀的这一次发言,是在会议上第一次写成的书面检讨。会上,彭德怀作了一个系统的检查,他把会议上对他的批评基本上都接受下来,说:“一个月来会上对我的批评,对我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诚恳地感谢同志们对我耐心的教育帮助。”接着检查他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历史上犯过的几次路线错误,以及为什么历次对毛主席的主张不理解、不赞同或支持不力、贯彻不力的原因。检查了同****的关系,着重检查这次来庐山以后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承认7月14日的信,事实上是反对总路线、反对中央和毛主席的。
八届二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8月17日),毛主席又主持召开了为时一天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研究人事安排和会议精神的传达问题。会议决定:撤销彭德怀的国防部部长和中央军委委员职务,任命林彪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部长。
回到北京后,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除了彭德怀元帅无悬念地继续接受批判外,还有一个元帅受到了批判,那就是朱德。9月11日,朱德被迫在会上作了检讨,他检讨的原因是因为在庐山会议上同情彭德怀。
9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军委组成人员的通知》,宣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为毛主席,副主席为林彪、贺龙、聂荣臻,中央军委常委为毛主席、林彪、贺龙、聂荣臻、朱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罗瑞卿、谭政。军委日常工作由林彪主持。
就这样,庐山会议结束后,元帅中排名第二的彭德怀退出了党中央领导核心,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排名第一的朱德也因为没有“领会”毛主席的意思,被免掉了军委副主席的职务,只列为军委常委;排名第三的林彪因为彻底支持毛主席,猛烈抨击了彭德怀,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军委第一副主席;贺龙因为与彭德怀观点不一致,客观上支持了毛主席,最后被任命为仅次于林彪的军委副主席,林彪不在北京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彭德怀与其他九大元帅不合?
朱德:朱德是与彭德怀相识最早的元帅之一(其他还有林彪、陈毅、罗荣桓),红军时期两人就长期在一起战斗。但使两人关系变得极为亲密则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朱彭分任八路军总副司令,在远离中央的抗日前线共同指挥对日作战,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德性格憨厚,心胸开阔,彭德怀则比较强势。两人如有不同意见,应该是度量大的朱德谦让居多。说句实话,彭德怀心里很可能会有点瞧不起朱德,因为一个强势的人,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往往会认为老实人窝囊,便瞧不起的想法。我们普通人是这样,大人物也同样如此。但总的来讲两人感情还是很好的,彭德怀对总司令还是尊重的。在59年庐山会议上,两人对形势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后来批彭德怀时朱德还为彭说好话,为此还遭到毛主席的讽刺。彭下台后朱不忘旧情,去彭的住处看彭并陪他下棋。后来彭心情不好,憋不住就向朱德发火,朱德脸上挂不住,心里生气,以后就不再去了。总的来讲,两人是很合得来的,
林彪:庐山会议上林彪批彭批得很厉害,而且历史上一、三军团关系颇有些疙瘩。因此人们认为彭林矛盾应该很大。但我不这么看。历史上的彭林关系应该是很好的,所以长征路上林彪才向中央建议由彭德怀代替毛泽东任前敌总指挥。彭林两人性格截然相反,一阳一阴,一刚一柔,打仗一猛一巧。尽管性格有异,但彼此惺惺相惜,都很看重对方。林彪是毛泽东头号亲信,得到毛的不次提拔,建国后地位逐渐超过了彭,彭心里肯定不大舒服,但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也可能这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也未可知。庐山会议上林对彭的批判,我感觉属于政治表态性质,能代表林彪多少真实思想很难说,他的发言虽然声色俱厉,但实质内容比较空洞,不像贺龙、肖华等人的发言有实质性杀伤力。有些批判内容也确实符合彭德怀实际。最值得赞赏的是,林彪在这种环境下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实事求是解释清楚了长征时期他给毛写信的行为并不是彭德怀的幕后鼓动,彭德怀很高兴。十几年后,彭德怀在囹圄中听说了林彪死的消息,极度震惊,他坚持认为林彪是革命的,认为林彪是被杀的,而且坚决不同意杀死林彪,这是彭德怀的真情流露。由此可见他对林的了解和与林的真实关系。至于说到一、三军团的关系,我感觉两个军团中高级指挥员之间可能互相不服气多一些,最高领导彭滕杨与林聂之间倒未必有多大矛盾。
刘伯承:彭德怀跟刘伯承关系不融洽世人皆知。他们两人的矛盾起源于红军时期,当时刘伯承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很受“洋派”重视,被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因为刚到苏区,刘伯承尚不了解“土派”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符合实际的战法,头脑中有教条主义观念,便撰文批判毛彭等人的“游击主义”,认为这是“一种狭隘守旧的经验主义战术”,“一种有害于反‘围剿’革命战争的右的倾向”,他认为红军应该与敌人打大兵团的正规战。
彭德怀对刘的观点深为不满,认为按刘伯承的打法,与国民党硬碰硬,红军的老本将输个精光。四次反围剿时,上级要求三军团强攻南丰城,结果造成三军团重大损失,彭德怀为此痛心疾首,他误以为这是刘伯承的主意,对刘有了更大的成见。到了抗战时期,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展百团大战,对日寇打击很大,但后期我军损失也不小,尤其是关家垴战斗,由于彭的蛮干,
129师伤亡巨大,这让刘伯承很痛心。延安整风时,刘伯承对战役中的一些错误提出了批评,这个批评多多少少导致了后来华北工作座谈会上彭德怀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两人的梁子进一步结深。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180师溃败,彭德怀批评三兵团司令王近山时,就带着情绪发泄说:“你们不是刘伯承带出来的部队吗?刘伯承是最讲战术的,怎么会打败仗?”就这么日积月累之下,彭刘的矛盾终于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爆发了,彭德怀通过反教条主义把刘伯承整的一塌糊涂,老元帅被迫哭着在大会上作检讨,其情其景令人叹息不已。
贺龙:九大元帅中彭德怀与贺龙相识最晚,直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双方才第一次见面。但彭贺关系一开始就不太和睦,这大概跟性格有关。贺龙经历比较传奇,他绿林出身,25岁就当上旅长,还当过南昌起义总指挥,为人开朗豪爽,用今天的话形容就是比较阳光,而且好吃好喝好玩,喜欢享受,旧军队作风残留不少。彭德怀则出身贫寒,历尽艰辛,受过严格的军校教育,个性严谨,吃苦耐劳,不苟言笑,党性极强。这样的人对于匪气侠气豪气并重的贺龙自然看不惯,是不是有点仇富心理也未可知。此外还有一件事据说也让彭对贺不满,就是段德昌之死。段是彭的入党介绍人,革命引路人,又是洪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彭对段非常敬重。段后来被夏曦杀害让彭非常气愤,而贺龙在段被杀问题上态度有些暧昧,他虽然没有赞同夏曦所为,但至少反对不力,这让彭德怀也很不满意。抗战爆发前夕,二方面军曾发动了一场反军阀主义斗争,是由彭德怀具体操作的,挨批者是二军团四师师长卢冬生,但实际上批的是贺龙,卢冬生挨批后撂挑子不干去苏联了,而贺龙坚决不走,他说除非上级下命令调他走,反他是坚决反不走的。不久抗战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此事才不了了之。不久,又发生了三王反贺甘泗淇送信事件,甘泗淇他们认为贺龙政治上不成熟,希望他到苏联学习。毛泽东后来在庐山会议上说过:延安时期,彭德怀曾向他提出要调贺龙到苏联进修,说明彭对贺很不信任。这说明甘泗淇等人行为背后是彭德怀在支持。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接管了贺龙的老部队,贺龙很大度的接受了,但心里恐怕并不舒服。庐山会议上,贺龙对形势的看法跟彭德怀也不大相同,不认为像彭德怀说得那么严重。但他在发言中的一句话很厉害,他说“我记得彭总在火车上曾说过:‘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可能要请红军来’。”这句话显然让毛泽东为之动心。庐山会议后彭德怀下台,贺龙升为军委第二副主席,这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陈毅:陈毅与彭德怀从红四军红五军井冈山会师就认识了,是十大元帅中最早几人之一。但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后来两人交往并不多。红军时期彭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则是稳中有降,下到了地方部队,除了打大仗时配合作战之外,直接打交道机会很少。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又一直分属不同战区,最多也就是延安整风后期一起在延安呆过。但彭德怀既不会赋诗,也不会下围棋,两人应该来往不多。解放后陈毅虽然到了中央,但分管外交工作,依然没有太多工作上的交往,两人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冲突。高饶事件中两人分属不同阵营,但也没多少利害关系,陈毅恨的是饶漱石,彭德怀则只是跟高岗关系密切,跟饶漱石并不熟悉。不过,彭德怀对周恩来似乎不是十分恭敬,作为周恩来最铁杆部下,陈应该了解这些,对彭是否有看法就不得而知了,但即使有,也不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两人关系还算融洽。
罗荣桓:罗荣桓与彭德怀也是在井冈山就认识了,但当时的罗属于后起之辈,与彭工作上没有多少交集。两人如果有矛盾,只能是在抗战时期。当时,罗荣桓率115师进入山东,本来是受毛泽东之命掌握整个山东的,但彭德怀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成立了一个八路军第一纵队,由徐向前任司令,朱瑞任政委,进入山东,指挥包括115师和山东纵队在内的所有山东中共部队。
115师本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是在国民政府中备了案的,现在莫名其妙被彭德怀降了格,实属不妥。所以,罗荣桓没有理睬彭德怀这一决定,继续直接接受中央军委指挥。徐向前也是个明白人,没有强行执行集总命令,只指挥山东纵队,对此彭德怀也无可如何。最后,这个第一纵队随着徐向前被调回延安也就稀里糊涂的无疾而终了。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时,罗荣桓在山东也不执行集总命令,依然按照既定部署开展反扫荡和扩大根据地的斗争。就这两件事而言,罗与彭并没有发生什么直接冲突,只是罗不给彭面子而已。罗为人正直,处事完全出以公心,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党的最高利益,这些事情没有什么私人恩怨在里面。其实,彭德怀对林彪罗荣桓这些毛泽东嫡系将领是非常客气的,从来不惹他们,顶多是敬而远之。彭罗之间没有多少私人交情,但也不能算合不来,正常同志关系吧。
徐向前:徐向前与彭德怀相识较晚,一、四方面军会师时才认识。当时,徐向前是统率八万大军的总指挥,却毫无娇嗔之气,与张国焘陈昌浩大不相同,这给彭德怀留下极好印象,两人关系相处融洽。徐向前曾向彭抱怨洛甫博古凯丰等人对四方面军的无端指责,彭深表同情并指斥那些人为教条主义者,说明两人关系颇有一定深度。抗战爆发后,徐向前回乡探亲,彭德怀送给他几十元大洋,这对彭德怀来说是并不多见的。彭德怀很了解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和辉煌战绩,对徐向前一直很尊重,他曾经想重用徐向前,向军委推荐徐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全权指挥山东境内所有八路军就是明证。解放战争后期,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时病情加重,请求路过此地的彭德怀代他指挥,彭欣然应允。建国后,彭德怀地位如日中天,但脾气暴躁的他从未对徐向前发过脾气,当然这跟徐向前性格低调也有关系。彭徐二人关系不算很亲密,彼此互相尊重,也属于正常的革命同志关系。
聂荣臻:彭德怀与聂荣臻是在中央苏区认识的。当时,一、三军团是一方面军两大主力,经常配合作战,两人因此熟悉。抗战期间,晋察冀和129师是彭德怀依靠的主要力量,百团大战就是彭德怀与聂荣臻等人商量后决定发起的。当然,他们商量时还只是破袭战规模,后来发展到百团大战,就是彭德怀个人决定的了。建国后,彭德怀先是在朝鲜战场,后来主持军委工作,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两人一直配合十分默契,庐山会议上,聂荣臻对形势的看法跟彭德怀也是差不多。可以说,聂荣臻是十大元帅中除朱德外与彭德怀关系最好的。所以,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派聂荣臻去做彭德怀的工作,是有原因的。
叶剑英:叶剑英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和统战工作,与彭德怀直接打交道不算多,长征途中他下放到三军团给彭德怀当过参谋长,算是两人交往最密切的一段时间了。叶剑英为人圆滑,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在中央无帮无派,只效忠毛泽东一个人,因此跟彭德怀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十大元帅中叶剑英的级别最低,建国初期其他元帅都是大区级书记和司令政委,只有他是分局书记和省军区司令,这只是大将级职务,所以,他处事比较谨慎,对彭通常都是敬而远之。彭德怀也没有什么瞧不起他的表现。庐山会议期间,他受命和聂荣臻一起去劝说彭德怀检讨,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通常都说他是激动所致,但是否有因紧张而惧怕的成分在内呢?不得而知。
总结:说彭德怀瞧不起另外九大元帅,缺乏足够证据,彭最多也就稍微有点瞧不起朱德,对刘伯承贺龙是不是瞧不起都很难说。对其他元帅更没有明显表示。与彭合不来的,也主要是贺龙、刘伯承,罗荣桓似乎算不上。彭德怀的性格严肃,脾气暴躁,让人很难跟他亲近起来,所以大家对他都是敬而远之。怕彭德怀的,主要是一些将军,彭德怀呵斥的多是这一级干部,彭德怀至少跟朱德、聂荣臻关系还是很好的。庐山会议之前,跟林彪关系应该算也不错。也就是说,除了贺龙刘伯承之外,跟其他七大元帅都还行。即便跟贺龙刘伯承,也不是一见面就吵架,整天勾心斗角,只是心里有隔膜而已。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一野打西府战役失败,事后开会总结战役得失,批评了廖汉生等人,廖汉生等不服,与彭德怀大吵,贺龙不计前嫌,批评自己的老部下,为彭德怀解围。说明大家党性都还是挺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