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擒的可汗颉利可汗简介 颉利可汗的晚年生活如何
新之助 2016-01-14
颉利可汗
隋末唐初际,突厥有三个可汗,是亲兄弟,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在这三大可汗中,就数颉利可汗在位时间长,他在为时充分利用隋末中原内乱之际,抓紧将当年被隋朝打得元气大伤的突厥力量重新聚集起来,而且在役使中原这事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超过了突厥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可汗。
颉利可汗简介
颉利可汗(579年―634年),突厥族,姓阿史那氏,名咄苾,启民可汗之子,东突厥可汗。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复以其后母隋朝义成公主为妻。颉利可汗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朝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当时割据势力薛举占据陇西,派遣将领宗罗睺攻陷平凉郡,北与咄苾联合。唐高祖对此深感不安,派遣光禄卿宇文歆以财物贿赂咄苾,并劝他和薛举断绝关系。隋朝的五原太守张长逊在隋乱时将他所属的五城都依附突厥,宇文歆劝说咄苾归还五原之地。咄苾听从他的建议,于是派遣突厥军队,以及张长逊的全部人马来与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军相合。唐高祖长子太子李建成建议废除丰州,并割让榆中之地给突厥。于是,处罗可汗之子郁射设将他所辖一万帐人处河之南,以灵州作为要塞。
武德三年(620年),处罗可汗因病去世,他的妻子义成公主因其子奥射设见识浅陋,不立他为可汗而立咄苾,号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继位后,依照突厥习俗续娶曾是其后母、嫂子的义成公主为妻,并以兄长始毕可汗之子什钵苾为突利可汗,仍居突厥东部。义成公主是隋朝宗室杨谐之女,其弟杨善经亦依附突厥,与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共同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在的天子不是隋文帝的后代,应该扶立隋王杨政道以报答隋朝的厚恩。”颉利可汗听从,所以每年都来侵扰唐朝。颉利可汗倚仗父兄的余荫,兵强马多,十分骄横,轻视唐朝。书信中用词傲慢,求请无厌。唐高祖因天下初定,所以委曲求全,多多赐与。然而不能使其满足。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颉利可汗率领一万多名骑兵联合马邑苑君璋所率领的六千兵力共同攻打雁门,定襄王李大恩将其击退。颉利可汗捉住唐朝使者汉阳公苏瑰、太常卿郑元璹、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唐高祖也扣留突厥相当数量的使者。颉利可汗由此再次入侵代州,打败行军总管王孝基,略取河东,侵犯原州,穿越延州要塞,诸将与之战,不能有所俘。
武德五年(622年),颉利可汗送还长孙顺德等人请和,献鱼胶为礼,说是用来黏固两国的和好。唐高祖放还他们的使者特勒热寒等人,并且赐与厚赏。李大恩上奏说:“突厥饥荒,可夺取马邑。”唐高祖诏命李大恩与殿中少监独孤晟率军共同讨伐苑君璋。独孤晟误期,李大恩不敢进军,屯兵新城。颉利可汗亲自带领数万骑兵与刘黑闼联合包围新城。李大恩战死,士兵阵亡数千。颉利可汗等人继而进击忻州,但被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打败。同年六月,刘黑闼用突厥一万人马骚扰山东,践踏定州。颉利可汗打得不顺心,又率领十五万(一说五万)人马进入雁门,围攻并州,抄掠汾、潞等州,掠取男女五千多人,又分几千人马转掠原、灵等州之间。当时,李建成率兵出豳州道,李世民率兵出蒲州道来迎击;李子和领兵前往云中,掩杀颉利可汗后部;段德超带兵出夏州,截断他的归路。并州总管、襄邑王李神符在汾东一战,斩杀俘获五百人,取马二千匹,汾州刺史萧顗献俘五千。颉利可汗攻陷大震关,纵兵掳掠弘州,总管宇文歆及灵州杨师道迎战,获获马匹、骆驼几千头。颉利可汗听说李世民将来,就引兵出塞,唐军回师。
武德六年(623年),颉利可汗连同刘黑闼、苑君璋等骚扰定、匡、原、朔等州,与守将互有胜负。唐高祖派李建成再度屯守北边陲,李世民屯守并州,防备突厥入侵。很久后才撤。不久,突厥攻破代州的一屯,进击渭、豳二州,攻取马邑。不久向唐朝请和,归还马邑。
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攻打原、朔二州,进入代地,不胜。又与苑君璋合攻陇州及阴般城,分攻并州,李世民与李元吉屯兵豳州道备战。苑君璋与突厥兵出入原、朔、忻、并州等地,掳掠骚扰,多次被各将驱逐。同年八月,颉利可汗与突厥举国入寇,从原州连营南下,所到之处都极震恐,李世民、李元吉前往讨伐。
当初,关中雨涝,粮运阻绝,李世民等扎营豳州,颉利可汗率领一万余骑兵掩杀过来,列阵五龙坂,派几百骑兵出来挑战,唐军大恐。李世民带领一百多人马驰往颉利可汗阵前,大声说:“国家没有背负突厥的地方,为什么背约深入我国?我就是秦王,来与颉利可汗单独一决雌雄。假若一定要以兵马相攻,我才一百多人,白白增加战死者,于事无益。”颉利可汗笑而不答。李世民又驰到突利可汗处说:“你过去曾与我有盟约,有急难,相互助。今日不念当日的香火之情了吗?能出来与我一决胜负吗?”突利可汗也不回答。李世民将渡沟水,颉利可汗见他兵少,又听见他香火之情的话,暗中疑忌突利可汗,于是派使者来说:“秦王别恼,我本不打算交战,只是想与王商议事情而已。”说后退兵。李世民用离间计,突利可汗心向李世民,不愿再战。颉利可汗也失去强力不能战,就派突利可汗和夹毕特勒思摩入朝请和,唐高祖同意。突利可汗依附李世民愿结为兄弟。唐高祖见思摩,让人引他上御座。思摩跪拜辞谢,唐高祖说:“我见你,就像见到颉利可汗。”思摩才就座。
突厥年年侵扰唐朝边陲,有人劝说唐高祖:“突厥多次入寇,是因为这里有府库及好女子。如果我们离开长安,那好战之心就会停止。”唐高祖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邓一带巡察,准备迁都。众大臣均赞成迁都,独李世民说:“夷狄自古就是中国的边患,没听说过周、汉因此而迁都。希望能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将可汗擒来。”唐高祖这才打消迁都的念头。颉利可汗已言和,又因雨多,弓箭都松弛毁坏,也就解围而去。唐高祖召集群臣询问备边的办法,将作大匠于筠提出在五原、灵武黄河边设置水军防守,中书侍郎温彦博说:“魏国曾筑长堑遏止匈奴,此法现也可用。”唐高祖派桑显和到边境大道外挖堑,并召江南船工大造战舰。颉利可汗派使者来,希望能开放北楼关便于贸易,唐高祖不能拒绝。当初唐高祖统领天下伊始,撤消十二军,崇尚文治。至此,因为突厥之患,重新置军操练。
武德八年(625年),颉利可汗侵略灵州、朔州,与代州都督蔺謩在新城交战,蔺謩兵败。当时唐高祖派张瑾兵驻石岭,李高迁兵驻大谷,李世民兵驻蒲州道。起初,唐高祖对突厥用平等国礼。此时愤怒说:“以前我因天下未定,厚待突厥为纾患。现他背约,我定要歼灭他,决不姑息。”命有司将给突厥的书信全改为诏或敕。张瑾还未到达驻地,突厥兵已越过石岭,既而围并州,攻灵州,转而侵扰潞、沁二州。李靖率兵出潞州道,行军总管任瑰驻太行。张瑾在大谷迎战兵败,中书侍郎温彦博陷于突厥手中;郓州都督张德政战死。接着突厥攻广武,败于任城王李道宗之手。突厥欲谷设掳掠绥州后,请和而去。突厥兵又打败并州几县,进入兰、鄯、彭州等地。有时小胜,但不能尽制。不久,又侵犯原州,折威将军杨屯将他击败,且发兵屯守大谷。
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攻打原、灵,包围凉州,进而侵犯泾、原,李靖在灵州与之交战,突厥兵退。又去侵犯西会州,包围乌城,徘徊陇、渭之间,平道将军在秦州与之一战,斩杀突厥一名特勒,三名大将,俘虏一千人。突厥一般都是打赢就再深入,吃败仗就请和,不以为耻。同年七月,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人马袭击武功,唐朝京师戒严。颉利可汗兵攻高陵,尉迟敬德在泾阳迎战,擒获俟斤乌没啜,杀死一千多人。
颉利可汗派谋臣执失思力入朝来窥测虚实,夸耀说:“二位可汗有百万大军,现在已来。”已经成为唐朝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说:“我与可汗曾当面约和,你今日负约。当初义军入京,你父子都跟在我手下,馈赠你们的玉帛多得不可计数。现在竟然敢派兵入我京畿,还自夸强盛。今天我先杀死你。”执失思力害怕而请罪。萧瑀、封德彝劝唐太宗以礼送他回去,唐太宗不许,将他囚禁在门下省,接着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驰马出玄武门到达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水说话,斥责他负约。众酋将大惊,都下马拜。随即唐军大队人马到达,旌旗鲜亮,兵甲闪耀,部队整肃。突厥兵大惊。唐太宗指挥大军退而列阵,单独与颉利可汗按辔而言。颉利可汗因畏惧唐军,于是请和。第二天,双方杀白马,在便桥盟誓,颉利可汗于是引兵退走。唐太宗诏令殿中监豆卢宽、将军赵绰护送突厥。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们将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来。
贞观元年(627年),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颉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未能取胜。叛军更盛,突利可汗轻骑逃回。颉利可汗大怒,将他监禁。突利可汗因此生怨心。同年,因下大雪,致使羊马冻死很多,人也遭灾。突厥害怕唐军乘危来攻,于是领兵入朔州,扬言是会猎。有议臣建议责备他背约入我疆境,就此讨伐。唐太宗说:“匹夫都不可以不讲信用,何况一个国家?我既与他们有盟约,怎么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对我无礼后才可讨伐他。”
贞观二年(628年)突利可汗向唐朝陈述遭到颉利可汗的攻击,请求援助。唐太宗说:“我与颉利可汗有盟约,又与突利可汗结拜为兄弟,兄弟有难不可不救,怎么办?”兵部尚书杜如晦说:“夷狄不讲信义。我虽守约,但他们常背盟。今他内乱而击之,是他自讨灭亡。”于是诏令将军周范驻守太原备战,颉利可汗也拥兵窥视。有人建议修筑古长城,再调百姓充实要塞。但唐太宗认为,当时灾难频发,而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不和,互相攻杀,突厥势必要灭亡,不需要筑障实塞。突厥人粗疏少谋略,颉利可汗曾得到汉人赵德言,赏识其才能,十分信任他,赵德言渐掌国政;颉利可汗又将某些政权交给各胡人部族,却不用自己宗室中人。每年兴师入侵唐朝边境,其下属不堪其苦。胡人秉性鲁莽,多次言而无信,号令常变。此时灾荒,征收苛重,各部落均生二心。
贞观三年(629),突厥属部薛延陀自称可汗,派使者来告唐朝。唐太宗诏令兵部尚书李靖攻击马邑,颉利可汗逃走,九个俟斤带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同罗各部以及霫、奚的君长都入朝。于是唐太宗诏令并州都督李勣从通漠道出兵,李靖从定襄道出兵,左武卫大将军柴绍从金河道出兵,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从大同道出兵,幽州都督卫孝节从恒安道出兵,营州都督薛万淑从畅武道出兵,共六总管兵十多万,均由李靖指挥讨突厥。李道宗在灵州与突厥接战,俘获人畜数以万计。突利可汗及郁射设、荫奈特勒率领所部投降唐朝。唐军每日均有获胜。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屯驻恶阳岭,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可汗惊惧,迁牙廷至碛口。大酋康苏蜜等人带着隋朝的萧皇后及杨政道投降唐朝。颉利可汗困窘,退守铁山,兵众还有好几万。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来唐朝,假装谢罪,请求归降。唐太宗诏令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持节前往抚慰。李靖知道唐俭等人在突厥,颉利可汗定松于戒备,于是乘机袭击,大获全胜。颉利可汗骑着千里马,独身逃奔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处,途中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阿史那苏尼失率众投降唐朝,东突厥灭亡,唐朝收复定襄、恒安地,开拓国境直至大漠。
唐军将颉利可汗送到长安,向太庙祭告俘获。唐太宗到顺天楼,陈列仪仗侍卫,士民都涌来观看。官吏押送颉利可汗前来,唐太宗说:“你有五罪:过去你父亲国破,依赖隋朝得以存立。但当隋朝有难时,你却一兵之力都不帮助,以致隋朝覆灭,此其一;与我为邻而背信侵边,此其二;连年征战不止,致使部落生怨,此其三;掠夺我中国人,践踏我庄稼,此其四;许你和亲而迁延逃走,此其五。我要杀你并非没有理由,只是渭上的盟约未忘,所以不想苛责。”于是归还他的家属,让他住在太仆,官家供应食用。
思结俟斤带领四万人来降,颉利可汗的弟弟欲谷设逃奔高昌,后来欲谷设也投降唐朝。伊吾城之君长一向臣服突厥,将其七城入献。即以其地设置为西伊州。当时突厥曾遭瘟疫而死者众多,在长城以南尸骨堆积如山。唐太宗诏令祭奠埋葬他们。并将隋末沦落突厥的汉人,派使者用金帛赎回男女共八万人,均还为平民。
颉利可汗不习惯住房子,常在廷中设置穹庐居住,且郁郁寡欢,常与家人悲歌对泣,形体消瘦。唐太宗怜惜,任命他为虢州刺史,因为虢州靠山,多獐鹿等野兽,可以射猎自娱。颉利可汗推辞不去。于是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给良田美宅。唐太宗说:“过去启民可汗亡国,隋文帝不惜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护使之存立,到始毕可汗时渐强,却起兵在雁门围困隋炀帝,如今颉利可汗的败亡,大概是他背德忘义的报应吧。”颉利可汗的儿子叠罗支,天性纯真。住在京师时,颉利可汗家的妇女们都有按级别的供应,叠罗支也享用;他的生母最后才来,没有供应,叠罗支就不再吃肉。唐太宗听说,感叹到:“仁孝是天赐的人性,是没有华夷之分的。”于是厚赐叠罗支,以供应他生母肉食。
贞观八年(634年),颉利可汗去世,追赠归义王,谥号荒,诏令其国人来葬,按照他们的礼节,焚尸,葬于灞水之东。
颉利可汗的晚年:被俘虏的草原枭雄在长安的岁月
曾经威震大漠的东突厥汗国在唐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土崩瓦解了。这使得整个分布在中国边境上的国家和部落全体震骇。他们猛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出现的是一个无比强盛的政权。遥想当初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历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朝方才战败匈奴,这个唐朝从建立到消灭东突厥只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可怕了!对于如此强大的中央政权,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倾心投靠,在大皇帝的庇护下生活。于是,在四月,各部落酋长、君王等在皇宫前集会,请求李世民接受他们送上的尊号:天可汗。
这个称号意味着李世民除了是大唐的皇帝之外,还是所有国家和部落的共同最高领袖。面对这个称号,李世民笑着反问大家:“我是大唐天子,难道还要兼任可汗的职务?”
注意,对领导的话,一定要能听得出弦外之音。李世民的这种口气,不是表示不满,恰恰相反是非常满意。
相当能揣摩上意的各酋长、国王和文武百官一齐跪倒在地,向城楼上的李世民高呼万岁!从此,“天可汗”大名远扬四方,李世民在对各酋长、国王和外藩颁发诏书时,一律自称“天可汗”。
同时,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被押送至长安。
公元630年4月3日,颉利可汗被武士押到皇城顺天楼下,唐太宗登上顺天楼,斥责颉利可汗:“你的罪行有五条,第一,你们突厥以前内乱纷纷,靠着隋朝的力量安定下来,你却不知道珍惜?辈留下的局面,反而依仗自己的力量,放纵自己的欲望,荒淫横暴,自取灭亡;第二,你和我国结盟不止一次,却不断违背盟约,骚扰我国边疆;第三,你自以为强大,喜爱战争,致使枯骨遍野,内外都十分怨恨;第四,你不断践踏我国的庄稼,掠夺我国的人民;第五,我赦免你的罪过,你却寻找诸多借口,拖延不来朝见。我不是没有杀你的理由,只是考虑到你自从上次在渭桥和大唐结盟后,不再大举侵略,因此饶你不死。你可好自为之!”
已是阶下囚的颉利可汗唯有痛哭流涕,悔恨自己的罪过,叩谢皇帝的大恩。根据安排,颉利一行入住在太常寺的馆驿?,吃穿不愁,物质待遇相当优厚。
长久在大漠横行无忌,桀骜不驯的颉利可汗为何如此温顺?不是唐太宗问的话过于义正词严,没法反驳,也不是捡了一条命之后的侥幸所致。只是现在物是人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力继续反抗。纵然再做出些所谓的热血之举,不过是徒然加速自己的死亡,没有意义。倘若不愿屈服,不如当时战死在阵上,又何必四处逃跑,现在还是要受此屈辱?事到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已经不再过问国事,一心准备安度晚年的太上皇李渊听说宿敌颉利可汗被生擒活捉,感慨万千:“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困白登,一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复仇,反要不断送上公主和匈奴和亲。现在不过几年时间,我儿就一举消灭突厥。看来我没有托付错人啊,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于是在宫内大摆筵席,召太宗和其他十几名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共饮庆贺。酒至半酣,大家把那些繁琐的礼仪规矩扔到一边,太上皇李渊亲自弹奏琵琶,太宗李世民起身随着音乐大秀舞技,其他人也都开怀畅饮,直至深夜才散。
两代皇帝一弹一跳,大臣们自得其乐,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欢聚场面!只是在那背后,李渊深夜里不知有多少次回想起以前年幼的建成兄弟四人环绕膝下,父子共享天伦之乐的场面;李世民可否看见建成、元吉来向自己索命,那些还是幼童的侄儿侄女被自己的叔叔推上刑场斩首示众的血淋淋的场景,又有几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争权夺利,何以如此赤裸裸的残忍?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李世民诛杀自己的亲兄弟,夺取皇位,给自己的后代们树立了榜样。整个唐朝,因政变不得善终的皇室成员比比皆是。咱们后面一一道来。
无论夜晚内心世界如何,白天咱们还是要努力工作。这不,东突厥虽然灭亡了,但政府可不是就这样没事可做了,如何善后就成了大问题。
十多万人自东突厥归降大唐,无法安身立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必须解决好,消除不安定因素。
经过大臣们的讨论,主要形成了以下几条处理意见:
一是把东突厥部族拆散,分别遣送到各地,把他们从游牧民改造为耕田织布的农民,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好战的性格,使塞外成为真空;
二是对不同的部落和种族分别任命酋长,造成各部族间势均力敌,不会再出现统一的突厥国家,无法对中原形成重大威胁。
经过进一步讨论,最后采取对东突厥投降人众的处理方法是:在原先的北方突厥故地,设立顺州、祐州、化州、长州等四个州,以及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共同负防御突厥部众。投降的东突厥人在上述地区内生活,作为边境的屏障。
另外,对归降的突厥酋长们也都作了相应的安排:最后投降的阿史那苏尼失被封为怀德郡王、一直陪伴在颉利身边直至一起被俘的阿史那思摩被封为怀化郡王。这二位充分体现了对上级的忠心,因此特别嘉奖,授予王爵。其他的人大都被任命为各种名号的将军和中郎将,各自前往所在部门上任。最后一统计,发现朝中五品以上官员中居然有将近一般是突厥人,而定居在长安的突厥人,更是多达一万多户。
东突厥汗国,就此暂时从历史上消失了。在它原先的地盘上,正飘扬着一个大大的“唐”字。
却说前东突厥大可汗颉利自战败被俘后,一直居住在长安,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然而这个大将军只是有名无实,因为作为前敌对方的首领,唐太宗是不可能,也不放心让他再掌握兵权。
因此,虽然每天锦衣玉食,待遇优厚,但颉利仍然时刻牵记着天高地广的大漠与草原,怀念着过去纵横塞外、叱咤风云的日子。像汉人那样居住在重重叠叠的院子里,每天端端正正坐在四平八稳的大桌旁,吃着别人送来的饭菜,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郁闷之下,颉利同志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长安城的某个大院子里,出现了一座原汁原味的突厥式大帐,边上烤肉的火堆、架子等家伙一应俱全,几条大狗窜来窜去,好一副自然田园场景。打门口经过的人们无不对这家主人的奇怪嗜好投去好奇的目光。
这个院子,正是颉利和家人的居住之所。而这个帐篷及周边物品的布局,自然也是出自前可汗颉利的手笔。
终于有了个喜欢的场所,应该可以稍稍安慰一下自己寂寞孤独的心灵了吧。动手之前,颉利的确是这么想的。所以帐篷一搭好,他就从原来居住的房屋中搬了出来。随同他一起进帐的,还有他的家人。
可是,有些事情,忘记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否则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而这正是上帝赐给人类忘却这项本领的初衷。
颉利同志忽略了这一点。住进帐篷之后他的心情非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更加痛苦,后来干脆抑郁了。
于是,喝酒成了他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当然,颉利没有像刘文静那样拔出刀往柱子上猛砍——帐篷里压根就没柱子,也没有骂骂咧咧。他每次喝酒喝到high时,就与家人和手下一起,像以前那样仰天长啸,放开喉咙,高歌本族的原生态民歌。只是与现在很多歌手为了唱而唱不同的是,颉利是发自肺腑地用自己的心去歌唱,直至唱到声泪俱下,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说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创作中去,才能创造出撼动人心的作品。颉利无疑是这句话的忠实饯行者。随着他歌唱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戎马半生的他在唐政府丰厚的供养下居然日渐消瘦,身体一天天的垮了下去。
自从颉利住到长安,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政府的非公开监视下。劼利全身心投入行为艺术,李世民的龙案上自然少不了相应的记录。考虑到东突厥作为一个实体政权已经不复存在,颉利的艺术行为仅仅是抒发一下思乡之情,对政府不构成任何实质性威胁,因此李世民对之并不反感,反倒是对这个多年的老对手心生怜悯起来。
为了帮助颉利恢复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李世民决定派他去有大量野生麋鹿的虢州当刺史,希望可以通过郊游狩猎来帮助他排解心中郁积的愁闷。
人事任命下来后,颉利并没有表现出唐太宗期望的欢喜,而是坚决辞让,不愿前往赴任。
李世民讨了个没趣,只能再次任命颉利为右卫大将军,赐良田美宅,再一次把他给供了起来。
这事儿看起来有些奇怪。唐太宗明明是一片好意,外出狩猎是颉利的老本行,对于颉利恢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可颉利却为何要辜负这一片好意呢?
事实上,换作其他任何一个人遇上这种情况,相信都会很高兴地去当这个虢州刺史,唯独颉利除外。只因为他也曾是一国之君。
作为东突厥汗国的大可汗,军事上一再惨败,政治上经营不善最终亡国,这本身就是对颉利最大的侮辱。虽说是被赦免了死罪,还得到了对方的优待,然而从喝令别人到被别人喝令的滋味是很难受的。每天都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看不到出头之日,这才是颉利心中最大的苦闷。偏偏这苦闷又不能和任何人说,因为这种亡国的痛苦如果表现出来无异于宣布自己存有谋反之心。
原先的那些突厥酋长、贵族们可以继续做大唐的子民,不同的无非是主人从大帐中的颉利换成了金銮殿上的李世民。可他颉利不一样啊,他可是曾经的万人之上,无人之下。现在每接受一次任命他都感觉是莫大的侮辱。所以唐太宗的一片好心在他的眼中就变成了自己是别人可以随意踢来踢去的玩物。与其恭恭敬敬地叩谢恩典,多接受一次别人的命令,还不如坚决不去,少受一次这样的侮辱。
纵观各国历史,一国的文臣武将归顺敌方后备受重用的大有人在,但以君主的身份被俘或投降后还能大显身手的却几乎没有,他们能够做到寿终正寝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奢望了。
病在身,犹可治,病在心,根难治。
直到贞观八年,颉利去世,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好转。
颉利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归义王,谥号“荒”(谥法:凶年无谷曰荒,认为他不修民政,年年用兵,导致国内缺吃少穿,民不聊生)。为照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李世民特批原先东突厥的各部落民众前来送葬,并以火葬的形式将他安葬。
颉利死后,打小就一直照顾他的原东突厥官员吐谷浑邪极度悲伤,在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遗书上表示自己是为颉利殉葬而死,希望朝廷能够满足他的愿望,把他埋葬在颉利的墓旁。李世民知道后十分惊奇和感动,万没想到夷狄之人君臣情分竟也如此深重,于是又加封吐谷浑邪为中郎将,并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颉利墓旁,并命令中书侍郎岑文本在两人的墓碑上记录下这段感人的故事。没过多久,最后归降大唐的原东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同样为前主人自杀殉葬。
呜呼,千百年之后,对这两位的义气深重我仍要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