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的牺牲地 戴安澜将军国葬现场
山南慕北 2016-01-11
戴安澜国葬
戴安澜牺牲地终于找到
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身殉国。
戴澄东为将军戴安澜第三子,现居南京,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当日下午2时,戴、吴二人乘坐的东航2029次航班准时起飞,目的地为缅甸古都曼德勒。在该地,有两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代来迎接他们,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贵,其父王玉成当年便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重机枪连连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父亲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戴澄东介绍,当真正踏上缅甸的土地之后,对于自己此行是否能真正找寻到父亲的牺牲之地,心中并无多大把握。
戴澄东的首选目的地是莫罗,据“第200师在缅作战行动日志”记载,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40分,“师长于茅邦殉国”,一天后于莫罗渡瑞丽江归国。与茅邦不一样,日志在记载莫罗时配有英文注译“MOLO”,在缅甸地图上能够找到。
据“在缅第二百师作战行动日志”记载,戴将军牺牲后,“即初殓护灵梓归国”。所谓“初殓”,王建贵告诉戴澄东,其父王玉成生前曾告知,师长殉国后,三军痛哭,但因条件有限,部队就地取材,砍下一棵攀枝花树,把树干中间掏空,做成一口简易棺材。
戴将军牺牲两天后,遗体散发出异味,师部研究决定:实行秘密火化,带骨灰回国。王建贵告诉戴澄东,父亲曾回忆,戴将军是在莫罗附近瑞丽江的一个江心岛上火化的。69年之后,在瑞丽江边,听闻这些介绍,戴澄东唏嘘不已。
戴安澜国葬现场
1942年6月2日,二百师残部通过突围,到达云南腾冲,戴师长的遗骸回归祖国。7月8日,将军的灵柩先后经过云南昆明、贵州安顺和贵阳、广西柳州和桂林,最后运抵广西全州。
据记载,戴安澜将军的忠骸在保山重新入殓。灵车在国内行驶时,“赫然竖起一根高高的竹竿,竿首高挑着将军殉难时的血衣。”
当时的报道记载:“忠榇是漆成朱红色的,灵榇的头上题着“已故陆军中将戴安澜将军灵榇”等字样,上面覆着一面国旗。”人们送的花圈堆满了灵车。
灵柩转送每到一地,人民无不致敬默哀。在昆明,迎灵队伍数万人至十几万人,长达数里;在贵阳,市民自发沿街摆设祭品,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在柳州,学校师生列队去火车站迎灵,并举行纪念大游行,在桂林,各界群众自发前往瞻仰,哭声一路可闻。
云南省主席龙云、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广西省主席黄旭初等分别主持了昆明、贵阳、桂林的公祭大会。
全州这座古城,在抗战初期是国军第五军的大本营,更是第二百师的发祥地。就是在这里,戴安澜倾注心血,训练出战斗力全国第一的第二百师,并在昆仑关战役中一战扬威,令日军闻风丧胆。加之当时将军的家人都在全州,因此,全州被选定为戴安澜灵柩的暂厝地点。
为戴安澜将军在全州举行的公祭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五军举行的,第二次则是场面隆重、规模宏大的全国公祭。
说到第五军公祭,全州的老人首先想到的是将军的妻子王荷馨女士,她的表现,至今深深感动着全州人。
当初将军牺牲的消息传来时,王荷馨女士当场哭昏在地。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女士等女士忙将她扶起,众女士掩面痛泣,泪湿旗袍。
10月16日,先是第五军在全州举行追悼戴师长安澜大会。灵台上最显著的位置悬挂着王荷馨女士的挽联:“天道无凭世已衰,君斯壮烈成仁,已侥幸博取勋名,略酬素志;国难未纾家难续,我忽强肩巨责,应如何勤待二者,教抚孤儿。”王荷馨这幅长挽联,正是她当初内心世界的展示及今后面临困难的真实写照。当时,她与4个儿女守灵涕泪不止,悲不可抑。
1943年4月1日,重庆国民政府在全州湘山寺公园,为戴安澜举行了隆重的全国公祭和追悼大会,到会人数超过万人,全州全城老少倾城而来,自发参与。据全州县城的老人说,各种挽联悬满全场,台下花圈叠置,显得极为悲壮肃穆。
追悼大会上,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蒋介石、林森、李宗仁、陈诚、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李济深等和中共人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颖超等都分别送了花圈、挽联、挽词和挽诗。
毛泽东的挽诗是: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车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蒋介石的挽词是: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周恩来题写了挽词: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李宗仁的挽词是:
觥觥戴君,乃武乃文,身经百战,屡建殊勋;
竭忠域外,归骨国门,英爽虽隔,浩气常存。
追悼大会上,蒋介石特派军事委员会西南(桂林)行辕主任、广西苍梧人李济深致祭,李济深在悼文中说: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广西省主席黄旭初说:“戴故师长在三九年桂南战役中克复昆仑关,功勋甚伟,谨代表广西全省人民向戴故师长致敬。”
公祭之后,戴将军的遗骸葬在湘山寺附近的飞来石旁。戴将军生前对全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国捐躯后,最终也魂归全州。直到后来日军逼近全州,遗骸才被迫迁走。
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还藏有1943年4月在广西全州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公祭时,由治丧委员会记录各界人士赠送的挽诗、挽词、挽联的存根簿。存根簿一共六本,署名是“陆军第五军第二百师戴故师长治丧事务处”。厚厚的存根簿已经泛黄,边角也有磨损,有些页面上还有墨渍。时至今日,仔细阅读那一页页写满当时各界人士悲壮慷慨、痛心疾首的挽诗、挽词、挽联时,读者仍会肃然起敬,深刻体会到当时人们对将军人品战功的尊崇敬佩之情,以及对将军壮烈殉国的痛彻心扉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