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钱三强的夫人是谁 钱三强和钱学森的故事

钱三强的夫人是谁 钱三强和钱学森的故事

新之助 2016-01-05
\

钱三强
  钱三强的一生,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有人生的理想和规范。77岁的高龄,历经风风雨雨,仍然巍然挺立,不为世俗所扰。就是这样的清华走出来的优秀“老兵”,抱着“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报国梦,生动诠释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
  钱三强夫人
  何泽慧,1914年生于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研究弹道学,首次提出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新方法,获博士学位。
  1946年,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同学钱三强结婚。此后,他们一起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1948年,何泽慧和丈夫一起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她参与组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她领导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她主要从事空间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她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也做出了贡献。因在专业领域内的卓越成就,何泽慧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不擅言“爱” 心系家国
  6月25日,何泽慧告别仪式前一天。儿子钱思进坐在母亲遗像对面的一把木椅上,他的身旁摆放着一架钢琴,琴声在记忆里回响……“我和你妈妈这一生也没有其他长处,只希望你终生守着一条准则: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好好去做。”钱思进闭着眼睛,复述着父亲当年写给他的一封信。
  那时,他正在山西“上山下乡”,心中有苦闷,就写信跟正在五七干校劳动的父母诉苦。基本上都是父亲回信给他,但他知道,信里同样包含着母亲的惦念和期待,母亲,是一个不擅言“爱”的人。
  据何泽慧的子女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父母都在位于房山的原子能科学院工作,每周末回家一天和孩子们团聚。女儿钱民协说,尽管母亲工作很忙,但她一直保持着做剪报的习惯,每次回家都会带着一沓剪报文章那是她特殊的教育方式,“妈妈从不说什么让人感动的话,她对我们的爱很含蓄。”
  含蓄的爱不仅是对子女,更是对国家。
  1932年,何泽慧考入清华物理系,4年后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苏州十中是她的母校,该校教师徐思源说,何泽慧曾告诉她,之所以选择去德国留学,就是因为看到当时国民政府聘请的军械制造专家都来自德国,她要去德国学习先进的军械制造技术,让祖国不再受欺辱,“这是何先生一辈子的精神写照,科技报国是她最大的心愿。”
  “文革”期间,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干校劳动,何敲钟,钱种地。面对当时的状况,无论是同事还是子女,都没有听到过她一句抱怨,她曾说:“不管国家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老房不修 “能住就行”
  很多人回忆起她的时候,都会说出两个词“简朴、节省”。
  中关村14号院是一片灰色老楼,何泽慧和钱三强从1955年起居住于此。走进室内,墙壁上是岁月沉积留下的灰黄,咖啡色的木地板被步履磨得发白。
  何泽慧的学生周蕙明回忆,2002年前后,曾与老同事一起去看望何老,走进她家的第一感觉是:时光倒流30年。全是旧家当,地面和墙壁没有装修过的痕迹。问她为何不装修,她就说“这不是很好吗!能住就行,何必找麻烦。”说完她又补充,“也刷过,外孙女中学校际交流的法国学生要来访问,我就让女婿给发黑的墙壁刷了一层白灰。”说完,她孩子般地大笑起来。
  女儿钱民协说,曾想过给母亲换一套条件好的住宅,但母亲不肯,“她说出门就能碰到老邻居,日子过得热络。”小纸条、小布条、纸绳、铅笔头,她都留着用。“不能随便扔了,能用就用。”女儿说,这是母亲常说的话。家里的旧毛衣都被改成了坐垫。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说,直到2000年86岁时,她还每周坚持到高能所上班,谢绝轿车接送,乘坐所里班车,假期没有班车时就乘公共汽车。
  敢做敢言 “何保护伞”
  在许多年轻研究人员眼中,何泽慧是敢做、敢言的“何先生”。“没有何先生的倡导、支持和保护,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不可能有今天的基础和局面,她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何泽慧的老下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院士如是说。
  1948年,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回到祖国,参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组建,担任重要的实验研究工作。她开拓交叉学科、支持研究高空气球及天体物理研究。尤其是在经费欠缺、没有实验室,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下,何泽慧顶着压力,带领研究人员参加高空气球的学习和研讨。十几年来,无论哪个小组有实验,她都亲自参加,六七十岁了,还曾远赴云南。
  曾与何泽慧共事的丁声耀老人说,何先生毫无架子,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她对年轻人特别有耐心。”这一点,同样令李惕碚感触颇深。
  1980年,李惕碚受邀访问英国,因某些原因受阻。何泽慧得知后去找高能所的领导,为李争取访问机会,李惕碚得以如期赴英。“对她而言,压力和风险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她反感‘空头科学家’,她有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只要你爱国、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她的赏识,她是我们的‘何保护伞’。”李惕碚说。
  耄耋老人 更爱花草
  晚年的何泽慧保持着年轻时的利落,直到七八十岁仍自己打理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3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70多岁的何泽慧不雇保姆,独自在家照顾患病的老伴,“她还曾在病房外搬个马扎坐在门口,多大的官来了都不让进。”钱民协说。
  只是从80多岁开始,她做这些显得有些吃力了。“你帮我把这些弄一弄。”这是老人第一次要求女儿帮忙。钱民协看到母亲把换季的衣服全都摊开来,钱民协一件件叠好、分类,这也是她第一次意识到母亲老了。
  愈发老迈的何泽慧更加喜欢花草,“只要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她就喜欢。她养君子兰、绿竹,更是对一盆蝴蝶兰爱护有加,那是温总理到家中看望她时送给她的。”子女们称,最近两三年,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今年初,她因病住院,后来,多器官衰竭。
  6月20日一早,护工给母亲擦了脸,钱思进见母亲状态平稳,便出门上班了。可刚离开医院,就被喊了回去。随后,钱民协也赶到医院,“妈妈,我来了。”她一如往日地喊着母亲,听到女儿的呼唤声,97岁的何泽慧安然离去。
  
      钱三强和钱学森
  钱三强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先生的儿子,可谓出身名家,钱玄同的学术造诣大家也许不太清楚,可是应该知道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提到了金心异,就是暗指钱玄同先生的,可见其当年之影响。当然,钱三强学了物理,没有继续其父亲在人文学科上的事业,也是中国的幸运了,毕竟,文字学家中国不缺,可是在当年,物理学家,我们是很缺的。
  钱三强先生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个东西对于中国何等重要,我想不必多说,连今天的政治家都不可否认这个原子弹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价值。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原子弹的贡献:它不仅仅是一个最高端的武器,能够研制出原子弹,说明中国在武器技术的多个方面同时不弱于其他发达国家。因为原子弹不仅仅是能爆炸,而且还涉及到运载等方面的技术。所以,那次罗布泊的爆炸意义和价值都不仅仅是爆炸本身。钱三强对于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是核心贡献。否则也没有“之父”的称谓。
  那么,钱学森先生的贡献呢?一般地,很多地方把钱学森先生看做是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那么,可不可以说钱学森先生是“火箭之父”和“航天之父”呢?按说,在美国的时候,钱学森先生就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比较大的学术贡献,不过在回到国内之后,钱先生更多还是在理念上引领大家往运载火箭和航天上走,而在具体的力学应用方面的学术贡献并不显著。他的作用是带起来一群人,这个贡献应该说也很大。这样,“之父”的名头就稍微有点勉强,也许是“之爷”更恰当吧,他领导下的人从学术意义上做了火箭和航天“之父”。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