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故居何在?

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故居何在?

山南慕北 2016-01-04
邹韬奋故居

邹韬奋故居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宋庆龄领导救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营救“七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9月26日宋与董必武等发起召开邹韬奋追悼大会,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启事。
  10月1日宋参加重庆道门口银社举行的邹韬奋追悼大会,亲题“精神爱国”的挽词。1949年7月24日宋在上海市纪念邹韬奋逝世五周年大会上致词,赞扬“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英勇的人民战士。他的斗争历史,提供了革命知识分子所走道路的一个最光辉的榜样。”指出“在我和韬奋先生几年工作接触的中间,他所发挥的革命知识分子的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敬仰。他完全舍己为公,凡是人民革命的利益所在,总是竭尽全力以赴;对于任何反人民、反民主的恶势力,他绝不肯作丝毫的片刻的妥协。”强调“韬奋先生的一支笔,曾经鼓动了中国无数万爱国民众走上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民主的道路。”1981年5月12日宋应邹韬奋纪念馆的要求,为《韬奋手迹》一书题写书名。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
  邹韬奋故居
  位于万宜坊(重庆南路205弄)54号。民国19—25年(1930—1936年),邹韬奋寓居于此。
  这是一栋法国式3层新式里弄建筑,坐北朝南,民国18年建。位于弄堂中,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底层是会客室兼餐室,墙挂邹韬奋夫人的绣字、邹母照片和风景画。中置小圆桌和圆椅,左壁有靠背椅、茶几、茶柜等,邹与好友胡愈之、杜重远、金仲华、张仲实、徐伯昕等常聚于此,商讨救国大计和出版事宜。
  亭子间为邹韬奋写作室,约7平方米,有写字台、小书橱。平时,邹除去环龙路(今南昌路)《生活》周刊社处理事外,多在此主编《生活》周刊撰写时评,《革命文豪高尔基》一书也在此编译。二楼卧室。三楼由朋友借住。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