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仲
孙连仲,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
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军阀混战,当时社会穷困潦倒,为养活士兵,军阀们想尽办法筹钱,盗墓就是其中之一。
孙连仲简介
孙连仲,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仿鲁,直隶(今河北)雄县人,1912年投北洋陆军第2镇,后编入冯玉祥部,由士兵递升至军长,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1947年改任保定绥署主任仍兼河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1972年被聘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委员,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因患肝癌病逝于台北市中心诊所,享年98岁。孙连仲有子女八人,长子孙湘德、长女孙惠书为苏氏所出;子孙鹏九、孙鹏程、孙鹏万,女孙少茹、孙幼茹、孙小茹;均为罗氏所出。子女皆受高等教育或留学。女少茹曾在意大利音乐学院深造,1963年获法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
孙连仲盗墓
最大的唐帝王陵墓—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面积240万平方米,当年建有宫殿楼阁378间,是18座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合葬墓,葬着女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有专家称乾陵地宫中的宝物多达500吨,但后又有专家称“从未说过”。乾陵地宫中的陪葬品究竟怎么样呢?唐高宗临终有话,希望将生前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陪葬。传说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即埋在乾陵中,而不是在被盗过的太宗
李世民的昭陵内。还有人大胆断言,乾陵将是继秦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乾陵是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也就是说,仅靠运气去探摸到地宫基本上不可能,除非你把整座山全部打开。
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乾陵在棺椁安放好后,墓道再全部用长方形石条粘砌封死,石条共封了39层4100块。石条长1.25米,宽0.4—0.6米,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不能移动。然后又将石条空隙之间洒上少量石质粉末,以溶化锡铁浆灌注,这样,在气化后就与石条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再在上面夯打灰土,从而使4100块石条连成一体,其坚固可以想见。在墓道与过道之间,设置有一道重达百吨的汉白玉石门,门后布满各类致命的奇巧机关和暗器。即时借助现代化武器,也未必能在不毁坏陵寝的情况下进入。
上将孙连仲是冯玉祥的
十三太保之一。有名的盗墓将军。当时他是打得乾陵的主意。但是,出了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当时
孙连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三层条石,仍不知墓道的深浅,正在犹豫不决时,忽然刮来一股龙卷风,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部属没料到过去传说中的稀奇古怪事儿,竟然真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十分诧异,纷纷退后,停止作业。孙连仲听了报告后也觉得诧异。当大官的大概都迷信,担心遭天谴,孙连仲命令停止挖掘,将已炸开的墓道口重新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