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舒婷简介 舒婷的诗代表作有哪些

舒婷简介 舒婷的诗代表作有哪些

新之助 2015-12-31
\

舒婷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舒婷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舒婷的诗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转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全诗的思想核心。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覆了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社会和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并不是一首闺怨诗,而是提出了新的希望,大胆追求幸福。
  诗歌不仅在立意而且在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表达了诗歌的细腻和极强的抒情性。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和建筑美。作者以神女峰作为象征,把象征手法和一项手法相结合。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而最后一句更是这种朦胧特点的一种聚焦。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作为舒婷诗歌的一篇代表作,无论在诗歌艺术上和主题挖掘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始祖鸟
  从垣古 俯瞰我们
  天空 它无痕
  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鸣禽中它哑口
  众鸟只是复杂地 模仿
  他单纯的沉默
  丑陋 迟钝 孤单
  屡遭强敌和饥寒
  毁灭于洪荒
  传奇于洪荒
  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
  因之渐渐明亮的是背景
  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
  用王冕似的名字
  将他
  铐在进化史上 据说这是永生
  没有自传 也不再感想
  赏析:没人见过始祖鸟。生物课上的始祖鸟模型是根据化石制成的,生物课老师、生
  物学家甚至考古学家也没见过一只鲜活的始祖鸟。 诗人舒婷笔下的《始祖鸟》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鲜活的始祖鸟。
  一、一组始祖鸟的木板画:
  第一幅:凌空展翅图。画面的主体是始祖鸟的翅膀。诗人主要选用冷色调的
  “阴影”,将“丛林莽原”都置放在阴影中,连“背景”——天空的曙光都被他的
  翅膀遮住了。
  第二幅:走向永生图。这时,主画面是始祖鸟的倒下,画面一片模糊,像一幅
  低速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的快速运动照。这时的背景有了“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
  光”,但画面的主色调还是冷色调。
  第三幅:永生图。此时的始祖鸟成了一块化石,这化石可能暴露在地表,也可能
  深埋在地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生命最后的情景。这情景被历史、被地质演变凝固
  成了石头。此刻始祖鸟不会复活,也不会再衰老,因而也“不再感想”。这幅画与
  前2幅相承相续,依然以冷色调为主。但作者并没有详写第三幅画,因为他面对的
  正是这第三幅画——一幅画或一块化石。
  这三幅画都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一种凝重、厚实的沉重感,如三幅连环式的木板
  画,让人感到冷峻、引人沉思。
  二、精雕细琢的刀刻。诗人对始祖鸟的描写,十分细致。有对始祖鸟一生的概
  括: “屡遭强敌和饥寒/毁灭于洪荒/传奇于洪荒”,精炼、准确;也有对始祖鸟
  一个细节的特写: “俯瞰”“哑口”“沉默”“丑陋、迟钝、孤单”“倒下”“一
  片模糊”,细致、传神。。
  三、对比手法的突出。 诗人将始祖鸟与“众鸟”进行对比。 “众鸟只是复杂的
  模仿/他单纯的沉默”中,诗人用“复杂”“单纯”将“众鸟”的肤浅无知、将始
  祖鸟的深沉、丰富突出展现出来。所以,这也是诗人的思想意图所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色彩是褒扬而不是贬抑。
  四、第三人称、拟人化的运用。诗人以第三人称的手法,用“他”,将始祖鸟
  拟人化。而且用“俯瞰”“沉默”“迟钝”“孤单”“倒下”“自传”“感想”等
  一系列词语,将始祖鸟充分人格化。拟人化的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态度
  是肯定而不是否定。
  舒婷的诗中,多用第一人称的“我”,如《双桅船》;或用第二人称的“你”,
  如《寄杭城》。而更多的是我、你兼用,如《祖国啊,祖国》 《致橡树》 《赠》
  《秋夜送友》等。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主体(第一主体“我”或第二主体
  “你”),达到倾诉式、对话式或书信式的抒情效果,拉近主体与客体或第一主体
  与第二主体的距离。如果将《始祖鸟》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也能拉近诗的
  主体“我”与客体“始祖鸟”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既不符合全诗的格调、色
  调,也不适合展现一种深沉、丰富的内涵。
  应当说,诗人是用第三人称“他”,是特意为了拉开“始祖鸟”与诗人、与读
  者的时空距离、情感距离,突出始祖鸟的原始、原初、久远、深沉等特定的内涵。
  与《始祖鸟》类似,舒婷的《船》采用的也是第三人称。 作者的《船》表面写船
  的搁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搁浅生活。作者1972年以独生子女的原因照顾返城,
  但一直找不到工作,连民办教师的名额都争取不到。但作者不用“我”直接写自
  己,而日也不用“你”,却用“他”“他们”来写船。这有什么好?用诗歌评论家
  蓝棣之的话来说“在这里,舒婷较好的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而不是把生活
  真实直叙于诗中”。
  应当说《始祖鸟》也是这样,采用第三人称“他”,正是诗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
  化的结果。避免了将生活的真实直叙于诗中,也避免了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喧泄出
  来,而且使诗的格调更凝重,更深沉,更丰富。
  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表明作者对始祖鸟的情感方式是冷峻、深刻,而不是热
  烈、激昂。
  五、时空倒置。
  “从坦古,俯瞰我们”,采用的是时空倒置的手法。始祖鸟是化石,是垣古的一
  只始祖鸟;明明是现在的我们在俯瞰始祖鸟化石,诗人却写成始祖鸟“从坦古,俯
  瞰我们”。这里,作者将“现在”“垣古”两个时间颠倒,又将“俯瞰的我们”和
  “下面被俯瞰的始祖鸟”两个空间位置颠倒。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我们先看杜甫的《福州望月》 “今夜6l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
  忆长安……”。明明是诗人自己在长安忆鹿洲的妻子儿女,却写成妻子儿女在鹿州
  忆长安的自己。采用空间倒置,将“我”对妻子儿女的思念隐在妻子儿女对“我”
  的思念之后。这是一种艺术的加工,使诗显得更含蓄更抒情更富想象力。不具备一
  定鉴赏能力的人还不一定读得出诗人“我”的思念之情。
  
      致大海
  作者: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赏析.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旨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
  (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3):作者在诗中把贝壳比作是夏夜的星,把勇敢的人比作疾飞的海燕。
  (4)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 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 面对现实生活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 自己要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5)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有头脑有智慧,有思想有品格,面对坎坷,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致大海真的是很好的作品,澎湃的感情化作诗意,理智的思考蕴藉其中。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加上流畅的情感述说使其达到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格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舒婷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舒婷的 《这也是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甚至灾难,首先要学会承受,然后奋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表现出她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希望在这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
  
       呵,母亲-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本诗是怀念母亲的佳作。诗人借梦幻,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呻吟”等,表达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关键词: 舒婷 诗歌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