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马三立和侯宝林的故事 马三立和王凤山的故事

马三立和侯宝林的故事 马三立和王凤山的故事

新之助 2015-12-29
\

马三立
  马三立的相声妇孺皆知,他在举手投足间释放的魅力让人倾倒。在相声界,是人才济济的一片天地,其中马三立先生与侯宝林先生的对比以及马三立先生与王凤山先生的搭档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两个话题。
  马三立与侯宝林
  众所周知,侯宝林的相声表演儒雅大方、挥洒优美,一扫旧时代相声表演的“江湖腔”与“低俗气”,提高了相声艺术的审美趣味与思想品位,被公认为是相声艺术革新的先锋与功臣;马三立的相声表演则亲切质朴、从容隽永,对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有着全面的弘扬与深刻的继承、从而使他的相声总给人“余音绕梁”之感。当听着乐了还不算,听过之后什么时候回味,什么时候都会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说侯宝林是相声艺术继往开来的先锋的话,马三立则为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综其大成的殿军。
  然而,这仅仅是对侯宝林与马三立风格特征的总体概括与价值判断。他们两人在相声艺术方面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说演过的作品之中。如果对他们二人表演过的相声脚本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侯宝林的相声,主题一定是谈笑风生的“杂文”;马三立的相声,则是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的“故事”。前者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跳跃与举证;后者是“细描密写、铺平垫稳”式的滚动与点染。侯宝林的说表语气总是第三人称,马三立的叙述口吻总是第一人称。表现在艺术表现的思维方式上,侯宝林是演绎式的说理论证,马三立则是归纳式的叙事升华。从而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前者是“嘲笑”式的指斥,后者是“自嘲”式的暴露。一个是“世事洞明皆学问”般的宏阔,另一个则是“人情练达即文章”式的深刻。比如侯宝林的代表性节目《戏剧杂谈》、《改行》、《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夜行记》、《婚姻与迷信》、《学越剧》、《抬扛》等等,总是由一个话题说起。并罗列种种事例多方延展,将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在他与搭挡的“说、学、逗、唱”之中,听后往往有长知识大开眼界,明辨是非,提高思想等等的收获。寓教于乐,发人深省;而马三立的代表性节目如《夸住宅》《文章会》《开粥厂》、《买猴儿》、《卖挂票》、《似曾相识的人》、《高贵的女人》、《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等等,却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塑造一个人物,让事件暴露是非,使形象阐释思想。无论是由于恪守不杀生的善良准则,从而宁将虱子放到别人身上也不自己捏死的“马善人”,还是“工作马马虎虎、办事大大咧咧、说话嘻嘻哈哈”的“马大哈”,一经马三立的相声表演,便立刻会深入人心、活在口头。“马大哈”所以能成为今天现代汉语里一个常用的语汇,成为生活中的人们赋予“工作马马虎虎、办事大大咧咧、说话嘻嘻哈哈”一类人物的代名词,功劳或者说推广的专利应当记在马三立名下。
  
       马三立与王凤山
  马三立和王凤山合作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可惜的是这样近乎完美的艺术搭档今后很难再有了,想起来不免令人扼腕叹惜。 马三立、王凤山的相声合作,犹如一对相知相敬的老朋友,两个经历风霜的好弟兄, 老朋友,才会有时而揭老底的资格,好兄弟才会有较真争辩的责任感。他们的合作真是 浑然一体,和谐顺畅,达到了天衣无缝、炉火炉火纯青的境界。 马三立的舞台风采是随意亲切,任何艺术的体现,都不会给人表演的痕迹。没有表演的表演应该是马三立相声的一大特色。所以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人给耳朵,让人深信不疑。 马三立只要一出场,与观众犹如老邻居、老朋友相会,在他和观众间几乎没有“第三堵墙”的存在,他和观众融为一体,亲密无间。老实说,给表演性强的演员合作似乎比较容易一些,无非夸张一些。可是给马三立先生具有“大像无形,大音希声”境界的大师级演员合作恐怕不少人都会望而却步,缺乏胆量和信心。而王凤山不但合作了,而且合作的相当成功, 我感觉王凤山是在有过程,有设计的步骤中,完成了与马三立的合作的。这就是在适应个性中相互融合,在个性的融合中展开自己的个性,两个不同的个性因为同一的内容、不同的见解发生矛盾,从而引起争辩,才能容易使人接受。他们两个,一个巧言狡辩,一个谨慎探询,在表面和缓的气氛里,表现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他们的合作中,贯穿一种平整、平静、平和线索,只有到了内容荒诞吹牛无边使常人、常理无法忍耐的时候,才使矛盾暴发。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观众寻找代言人去指明、或戳穿鬼计、诡辩的时候。这种时候的掌握,没有相当相熟悉的默契是掌握不好的。王凤山先生有丰富的艺术经验,本来就是快板艺术大家,可是在快板领域并没有展现多少光彩,在和马三立的配合中,却出人意料的展现了出来,成为相声艺术的大家,使人尊敬并怀念。

关键词: 马三立 侯宝林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