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むつひと,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是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代表作品有《五条御誓文》《大日本帝国宪法》,尊称“明治大帝”。1867年,明治天皇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并实行“王政复古”,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明治元年(1868年)颁布一系列维新举措,实行明治维新,带领日本自封建社会迈入工业化世界大国。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吞并台湾和朝鲜;颁布《教育敕语》,推行封建军国主义教育方针。明治天皇在位四十五年,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帝国主义,以后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人物生平
睦仁降生
嘉永五年(1852年)11月3日,明治天皇出生,是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母亲是英照皇太后。真正的生母是权大纳言(中山庆子)。
万延元年(1860年)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
倒幕时期
庆应3年(1867年)在倒幕运动期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睦仁十六岁继承皇位。1月9日(1867年2月13日),睦仁举行践祚典礼。在革命分子的鼓舞之下,同年12月9日实行“王政复古”。
庆应4年(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政变,迫使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给天皇睦仁。3月发布《五条誓约》,接着倒幕军在京都附近打败幕府军,不久又进占江户。7月,天皇睦仁将江户改名为东京。8月27日举行即位典礼,9月8日改年号为明治(年号取自《周易》,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10月,明治天皇抵达东京执政。12月,返回京都,与一条美子(昭宪皇太后)举行大婚之礼。
脱亚入欧
明治2年(1869年)明治天皇再度抵达东京,并定东京为首都,以图安定人心。明治4年(1871年)实行废藩置县。明治5年(1872年) 解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制定学制,设立教部省。明治6年 (1873年)1月发布征兵令,7月发布地租改正条例,着手土地改革。明治7年(1874年)1月提出民选议员的建议书。明治8年(1875年)6月制定报纸的诽谤罪。9月发生江华岛事件。明治9年 (1876年)10月发生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萩之乱。明治10年(1877年)2月西南战争爆发。
明治11年(1878年)日本陆军卿(陆军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要求军人必须把天皇当作超人的神来崇拜,必须以“武士道”作为军人精神的根本。明治14年(1881年)发布《军人敕谕》。明治15年(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强调效忠天皇的建军思想。派遣
伊藤博文赴欧洲考察制宪,贯彻天皇主权、宪法钦定的立宪原则。明治22年(1889年)制订并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明治23年(1890年)10月发布《教育敕语》。形成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支柱。
战争侵略
明治25年(1892年)7月,大清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率领“定远”号、“镇远”号两舰抵达日本横滨访问,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军国主义势力乘机挑起民族对立情绪,促使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明治26年(1893年)明治天皇下达造舰诏书,带头实行扩军备战。1894-1895年亲自指挥甲午中日战争。1904-1905年又发布宣战诏书,挑起日俄战争。随着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的胜利,明治天皇越发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明治落幕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明治天皇由于尿毒症去世,享年60岁。明治天皇的陵墓为京都的伏见桃山陵,大正三年(1914年),昭宪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宫,把明治天皇神化。
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采取“奉还版籍”政策,废藩设县,将全国划为3个府72个县,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废除旧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所谓公卿诸侯之类的贵族改称“华族”,将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废除了封建俸禄。
明治天皇还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全国改革军警制度,建立新式军队,创办军工产业;学习西方文明,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称为“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与日俄大战
20世纪末,帝国主义兴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当时,沙俄倾向于勾结法国,充分利用法国与德,奥矛盾,同时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相关协定,在阿富汗地区与英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因此,俄国当时在西线相对稳定,于是将目光投向远东:中国的东三省。
而此时,日本刚刚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增,同时甲午海战后,日本也将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视为势力范围,因此,日俄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当时日俄两国的国际形势是:在欧洲,英国和法国之间矛盾尖锐,德国和法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的矛盾,而俄国通过审时度势,加入法国(另一个原因是法国曾经大量借贷给沙俄政府)集团,形成法俄同盟,而与此对应的,英国为了对付法国,势必要遏制其盟友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以免俄国过于强大,因此主动勾结日本,形成英日同盟。
而在远东问题上,作为俄国对手的德国却采取推波助澜的态度,支持俄国远东扩张--德国的目的很明显,为了让俄国过多的将精力放在远东,以便于德国对付法国;而法国虽然支持俄国远东扩张,但不希望俄国过多将精力投入远东,故采取保留政策。
而对应英日一方,英国寄希望于日本能大量吸引俄国的精力,使英国有更多的时间保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加上美国此时也站在英日一边,因此,双方基本形成了对应的集团。
其实,这个时候,俄国对日本决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工:此时俄国主力仍然在西部,东部主要是俄国太平洋舰队及远东守军,因此日本决定趁俄国准备未完之际发动突袭,一举击破俄国远东军团。
整个日俄战争,实际上日本伤亡人数高于俄国,但就结果来看,日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原因有几个
就日本方面而言:第一是军队经过明治维新后,战斗力普遍加强,尤其是击败当时亚洲最强的中国北洋水师后,战斗力和战意非常强。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