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出生在一个司法官家庭,后来开始学习哲学,著有《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等作品。近代教育史上还未有能与他比肩的教育家,对后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赫尔巴特
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1805年在格丁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其观念心理学。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education)的主张。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他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是什么的代表
赫尔巴特因其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因而被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现代的影响比较大比较深远,所以说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名言
赫尔巴特
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
道德普遍的 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信谎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之前毁灭。
美的必要性是原始的、实践的。有道德的个人,为了服从这种必要性,控制他的欲望。
人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师所关心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人物评价
赫尔巴特
虽然,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是在追求教育的科学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表现为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对教育实验的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不足等。他的心理学是基于数学计算之上的有关心灵中观念运动的科学,影响了19世纪许多心理学理论直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但在教育上的运用不算成功。由于没有实验的科学依据,很多属于零散的经验知识,夹杂着直觉或信仰成分,明显损害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水平。
随着19世纪经验主义的过时,
赫尔巴特学派的心理学首先因缺乏观察与经验,不能用于实验室或采用准确的数据分析而受到批评。当然,上述种种不足不能看成是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失败,不能因没有提供后人想要的东西责难他,而应看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他的努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几十年无人匹敌,直到19世纪末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其支配地位与国际影响才迅速削弱。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给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学思辨为主,并未形成科学与哲学的对立。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