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塞缪尔·贝克特】贝克特的作品_塞缪尔·贝克特名言

贝克特

人物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被称作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贝克特生于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他最大的成就在戏剧方面,《等待戈多》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他因这部作品名震文坛;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荒诞文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

人物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学生时代游历巴黎时,与侨居巴黎的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相识,还曾当过他的秘书。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他较早发表的批评作品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论》。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7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1938年定居巴黎并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一九四五年,曾短期回爱尔兰参加红十字会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他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大量以绘画艺术为主的评论和随笔。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1953年,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此外,他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还有《三个对话》和《断简残编》。贝克特1980年的剧作《一句独白》(A Piece of Monologue)的开篇词:“诞生即是他的死亡”(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需要在爱丁堡戏剧节上花上一小时阐明的存在主义,贝克特一句话就解决了。”尽管讨论的是人类的虚无境遇,但贝克特对措辞却是斤斤计较。1989年12月22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
  小说:《莫菲》《瓦特》《马龙之死》《无名氏》《依然如此》等。
  戏剧:《等待戈多》《剧终》《三个对话》《摇篮曲》《断简残编》《自由》等。
  广播剧:《失败的人们》《尸骸》《语言与音乐》。
  电视剧:《喂,乔!》。
  短篇小说集:《故事和无意义的片断》。
  《等待戈多》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塞缪尔·贝克特名言
  我们生来都是疯子,有的人始终是疯子。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凡是补救不了的事,必须逆来顺受。
  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笑也一样。
  再试一次,再失败一次,失败的好一点。
  我无法前行,我将前行。
 
人物评价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
  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曾说:“今天的爱尔兰作家就分为两派,要么是乔伊斯派的,要不就是贝克特派的。乔伊斯总是想方设法把世界填得满满的,而贝克特刚好相反,总是给世界留空,等人们思考‘怎么办’。”
  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英国学者沁费尔如是评价:“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做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却足以赢得我们的感激和尊敬。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把戏剧艺术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