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欧·亨利(英语: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1862年9月11日威廉·西德尼·波特生于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他的父亲名叫阿尔格农·西德尼·波特(Algernon Sidney Porter ,1825年-1888年),是个医生,酗酒,生活无节制。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名叫玛丽·简·维吉尼亚·斯维姆·波特(Mary Jane Virginia Swaim Porter,1833年-1865年 )。
1865年,欧·亨利3岁时,威廉·波特的母亲因结核病而去世。这一年,他和他的父亲搬到他的祖母家里居住。他与兄弟被送往堂亲所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他后来由他的祖母和姑姑(Evelina Maria Porter)抚养长大,姑姑启发了他对文学的喜爱。年幼的欧·亨利很爱读书,他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
1876年,他从姑姑的私立学校毕业。然后他就进入高中读书,但是在1877年被迫辍学,到叔叔的药房里当学徒。这份工作让他觉得即伤自尊又无聊,但他却先后干了五年(他后来在监狱里当的就是药剂师,而“欧·亨利”这个笔名也与药剂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少年时的欧·亨利喜欢画画,且颇具天分,他年少时便一心想当画家。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男子学校就曾经表示,只要欧·亨利为其作画,学费和膳食费可免,但被他谢绝,因为欧·亨利的校服费和书本费仍无着落。南方生活对欧亨利的影响很大,比如短篇小说《都市生活》就是讲的南方的故事,而且欧·亨利40岁移居纽约后也染上了他父亲酗酒的恶习。
1882年3月,格林斯伯勒的一位名叫詹姆斯·K.霍尔(James K. Hall)的医生见他身体不好,便带他到得克萨斯州拉萨尔县的一个牧羊场做客。他希望能够使一直在咳嗽的身体康复。医生去那儿是为了看望自己的儿子。欧·亨利一去便喜欢上了西部牧场的生活,在那儿一住就是两年。在那儿,他有时帮忙做牧羊人、厨师、婴儿看护员。在那儿,他从一些移民那儿,学了一段时间的西班牙语和德语(西班牙语在他后来逃亡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流浪到了讲西班牙语的洪都拉斯)。
1884年,他和带他到拉萨尔县的医生的儿子理查德·霍尔(Richard Hall)来到了奥斯汀,住在一位同乡的家里,并在奥斯汀找到了工作。欧·亨利在那儿当过歌手、戏剧演员、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出纳员等,他的幽默细胞逐渐显露了出来,他很逗人喜爱,拿的工资也较高,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西部生活激发了他的幽默细胞,而且成为他后来的短篇小说的重要素材。他笔下对美国西部明显显露出好感,把他们写得善良、纯朴、勤劳、能干、勇敢、富于同情心,特别是重朋友义气。这些小说也很夸张幽默,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写西部的小说往往都是喜剧性小说和类似滑稽剧的小说。他在21岁这一年改变了志向,立志成为作家。
1885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阿索尔·埃斯蒂斯(Athol Estes)的17岁的姑娘,当时她还在中学念书。欧·亨利当时是吉他手和曼多林琴师。欧·亨利追求了她两年。1887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尔·埃斯蒂斯才念完中学的那天晚上,她瞒着父母与欧·亨利双双跑到奥斯汀的一位牧师家结婚,请他证婚。这位牧师虽没料到两位年轻人夜里跑来结婚,但见他们已经成人,便顺水推舟,给他们证了婚。于是,他便于1887年7月1日夜与阿索尔·埃斯蒂斯结了婚。婚后,阿索尔·埃斯蒂斯改名为阿索尔·波特(Athol Porter)。姑娘的母亲本希望她嫁个有钱人,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竟数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师。不过,这一次婚姻只持续了10年。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创作生涯
欧·亨利与妻子生活得很美满。新婚妻子鼓励欧·亨利写作,于是他结婚那一年就在《底特律自由报刊与真实》上发表了作品。欧·亨利成名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一心想当画家。到21岁,改变了主意,想想还是进行写作的好。”所以说,1887年欧·亨利发表作品,并非完全是受妻子的鼓动,其实早已存在内因。
1891年,他来到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当出纳员。他干这个工作心不在焉。
不止一个顾客反映,别人以为他是在埋头算钱,其实就是在作画(他虽然立志当作家,但并没有放弃当画家的梦想)。这份工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一笔通知放款》、《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等短篇小说里写的都是西部的银行里发生的故事。
1894年,欧·亨利花250美元买下了奥斯汀的一家周刊,将它更名为《滚石》(也可以说他创办了《滚石》杂志),使它成为一份幽默杂志。他既当编辑又当出版商,自己写文章,自己作画。也是1894年10月,联邦银行检查员发现欧·亨利的账目有问题,他只好辞职。这个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在《一笔通知放款》、《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等短篇小说里写的都是联邦银行检查员来查账,但账目里有问题。
编辑《滚石》一年后的1895年4月,它完全失败了,于是他将这份杂志物归了原主。接着,他们搬到了休斯顿,欧·亨利转到《休斯顿邮报》当记者和专栏作家,每个星期的工资仅为15美元,大约为两个年轻售货员的收入。
1896年2月,他受到了盗用公款的起诉,被传受审并被暂时关押。他的岳父将他保释出狱。本来他的案情并不严重,但他在传讯的前一天,1896年7月7日,逃到了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然后又逃到了洪都拉斯。他在特古西加尔巴的旅馆里呆了好几个月。他早年间学的西班牙语帮了他大忙,他在洪都拉斯开始写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Cabbages and Kings)。
1897年2月,他获悉身患结核病的妻子病危,便赶回了奥斯汀。他回国后随即被捕,但又很快再次被岳父保释出狱。7月25日,他的妻子阿索尔·波特(Athol Porter)死于结核病。
1898年2月,他被判有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3月25日,他开始在俄亥俄州
哥伦布的联邦监狱服刑。服刑期间,欧·亨利因为一技之长而当上了监狱的药剂师。也是在服刑期间,为了维持女儿和自己的生活,以及供女儿上学,他开始认真写作短篇小说。他之所以选择短篇小说,是因为短篇小说的写作时间不长,发表的地方也很多,可以很快拿到钱。这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从 William Sidney Porter 改为 William Sydney Poter,也许是逃亡的需要。他的女儿不知道他被判了刑,只知道“他在外地做生意”。她由外祖父母抚养,他们一家搬到了匹兹堡。
1899年12月,他以“欧·亨利”为笔名在《麦克卢尔》杂志圣诞专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诞袜》(Whistling Dick's Christmas Stocking)。“欧·亨利”(O.Henry)是法国优秀的药剂师艾蒂安·欧西安·亨利(Etienne-Ossian Henry)的名字的缩写。他把小说寄给他在新奥尔良的没有蹲监狱的朋友,他的朋友再转寄给杂志社,这样就没有人会怀疑真正的作者在监狱里了(用笔名也是为此目的)。此后,他的笔名开始为读者所关注。
1901年,服刑3年零3个月后,欧·亨利因在狱中表现良好而提前获释。7月24日,他在匹兹堡与女儿团聚。
1902年,他移居纽约,成了职业作家,创作了上百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他是为了离杂志社和出版商更近一些才这样做的。尽管他没有忘记早年的欢乐,他却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他不辞辛劳的日夜写作,大量优秀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他这时的写作速度非常快,极少修改。他为此曾说过:“一篇小说一旦开了头,我就非得一口气写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写不下去。”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的发表,他名利双收,有时也受到记者的采访。可他不仅挥霍无度,而且赌博,染上了他父亲的恶习——酗酒。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损伤。
1904年,他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Cabbages and Kings),这是一部结构松散的政治讽刺小说,有时也被视作短篇小说集。
1906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出版,其中包括《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警察与赞美诗》、《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二十年后》和《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名篇。欧·亨利这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以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了欧·亨利关心社会底层小人物,着重刻画微妙的感情的写作风格。与当时其他作家着重表现纽约等大城市的上层社会不同,欧·亨利一直着力于表现繁华都会里和西部乡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写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浪漫和冒险生活的追求。欧·亨利笔调幽默,善于使用双关语,而且小说的结尾都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内”,这就是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由于他写的都是平常生活,情节和文笔又吸引人,所以颇受欢迎。
1907年,他跟早年时代的恋人莎拉·林德赛·科尔曼(Sarah Lindsey Coleman)结婚。他们是在欧·亨利一次回乡期间重逢的。然而这次婚姻并未给欧·亨利带来任何幸福,反而带来更多的不和与不快。
1908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他的经济状况也开始不好,为了缓解生活压力,他不得不以很快的速度创作小说来换取稿费,这也导致了他的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他经常一周六天喝酒、赌博,第七天花一天来写一篇短篇小说,再交给杂志发表。他一周就能发表一篇短篇小说。这一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城市之声》.这一年,欧·亨利创作并发表了《最后一片叶子》,作品文字朴实,但感情浓郁,艺术性很高,给予人很大的感动,是他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整个世界都知道这篇小说。
1909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命运之路》,里面显出了他深受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影响,特别是短篇小说《命运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
1910年,他创作了也许是他最轻松幽默的作品《红毛酋长的赎金》,让人忍俊不禁。长年写作的劳累与无节制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婚姻的不幸,6月3日,他在写作他一生中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梦》时病倒了。6月5日,他死于肝硬化。《梦》是他最后一篇小说,未完,他原本想让它成为自己的转型之作(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结果未能如愿就病逝了。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欧·亨利像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水手,总能很自然地将他人生中的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如此贴近你的生活,让你以为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可是,在你忍不住对这种熟悉感到厌倦前,他又狠狠地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然后在你的目瞪口呆中扬长而去,只留下你独自思索,独自流泪,独自微笑。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契诃夫共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甚至坐过监狱,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以出人意料的结尾闻名,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就以他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来说说这种艺术。综观全文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再比如藤叶,老画家一直要画一副传世之作,面对邻居请求时冷漠无比,甚至让人讨厌,一副这个女人的死跟我有啥关系。然后当病人数着落叶等死时,一夜风雨过后仍然挺立的枯叶,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渐开始康复。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医学奇迹时,女主角几句话让剧情陡然而变。那片救了人的枯叶就是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半夜冒风雨画上去的,而在完成这幅传世之作后,老画家可能因为活下去的希望没了,在感染了肺结核后没有挺过来。突然整个充满寒意的社会关系变得暖暖的让人感动。而老画家通过一个画上去的枯叶完成了生命与希望的传承,这幅画更是无愧一开始提到的绝世之画。
二十年后欧·亨利
《二十年后》是作者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中威尔斯从一个迟钝的老实人成为一个干练的巡警,而鲍勃则从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成为一个不法之徒。
原文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杰米·威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杰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 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杰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杰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杰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杰米·威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西部待你怎么样?”
“顶刮刮,凡是我要的都给了我。你的变化很大啊,杰米,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长得这么高,好像高了两三英寸。”
“哦,我二十年以后长高了一些。”
“杰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杰米·威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圆滑的”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溜到我们这边来,跟我们通知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巡警威尔斯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杰米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又译《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作者是欧·亨利。
作者通过对穷苦朋友间友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舍己为人的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创造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讴歌了以
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体现了人们通过自己的深思而得到的重生。
内容简介:穷画家琼珊得了重病,在病房里看着窗外对面树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的凋谢代表自己的死亡,于是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医生认为再这样下去琼珊会死去。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艾讲述室友琼珊的事情后,夜里冒着暴雨,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拾对生命的希望,而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着实让我们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无私震撼了一次。
人物评价
正面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反面
有的外国评论家曾说过:“(欧·亨利的小说)不要真实性,没有道德意识,没有人生哲理。”——不过这种说法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也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写的浅薄。有人说:“在欧·亨利的所有小说中 ,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欧·亨利对自己的小说也不满意,一次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过:“我是个失败的人。我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老实说,我并不满意。我就害怕人们说我是什么‘名作家’。”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