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伊秉绶生于福建宁化,是乾隆年间进士,是清朝官员、书法家,与邓石如齐名。伊秉绶曾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在任期间以廉吏善而闻名,深得扬州百姓爱戴。他工书,在绘画、治印、诗作方面都有研究,尤其隶书最为出色,风格放纵飘逸、精秀古媚,自成高古博大气象。公元1815年,伊秉绶病逝,享年62岁。
人物生平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一日,伊秉绶生于宁化城关一个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
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著有《留春草堂集》。传世书迹甚富。《隶书五言联》,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纸本墨迹。隶书。凡上下联正文10字,款16字,共26字。纵178厘米,横33.3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伊秉绶15岁那年(乾隆三十四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伊秉绶从小聪颖好学,秉承家学渊源,饱读宋儒理学。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攻宋儒理学,并且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30岁那年(乾隆四十九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珪的府弟,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会试,伊秉绶参加会试,进士及第,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开始了亨通的仕途。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
乾隆五十七年,晋升为刑部主事,1798年(嘉庆三年)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
嘉庆四年升任刑部郎中。未几,伊秉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并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话。那时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氏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汀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1805年(嘉庆十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两江总督铁保荐举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宝应勘察灾情。不久,伊秉绶奉命出任扬州知府。他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深入民间,“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损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还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使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并且亲自查阅赈帐册,核发赈灾钱粮,严禁胥役克减,博得灾民的称赞。里下河灾民3万多人逃荒到府城,伊秉绶劝富商巨室捐输六万余金,在寺庙立棚厂,依据灾民人口赋米赈钱;又在每个村镇设办粥厂,救济贫困的灾民。有些灾民想杀耕牛为食。伊秉绶按牛估值当质以贷,招雇专人牧养,准许灾民来年春季取赎,以保证春耕生产。为了社会稳定,伊秉绶派兵剿灭北湖巨盗铁库子辈,打击“杖诡道”行骗的聂道和,使那些奸猾扰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严厉的惩治。所以,《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
1807年(嘉庆十二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两淮盐运史。任职刚满两个月,其父病故,便回汀州宁化奔丧。在老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伊秉绶丁忧三年,也许是感觉到仕途疲惫,又在宁化呆了五年。期间,他给父老乡亲留下了不少手迹,也做了不少好事。有一年,宁化城墙坍塌,他出千金维修。又一年,家乡遭遇饥荒,他不仅捐粮救灾,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说商家平价粜米。并捐义粮二百石,赈济灾民;他还倡修广济、龙门二桥,筹措钱银万两。归居家乡期间,于嘉庆十六年秋,他重访惠州。惠州百姓听说伊秉绶来访争相迎接。伊秉绶走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
1815年(嘉庆二十年)夏,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离开了宁化,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客居至9月。扬州的9月天气已渐转凉。他不慎染上秋寒,猝得肺炎,一病不起,于9月11日在扬州病逝。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
扬州百姓得知前任知府病逝后,把他供奉在三贤祠里,和扬州历史三位名贤太守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祯并祀。几十年前,汀州宁化人黄慎在这块土地上以诗书画赢得声名,几十年后,又一个汀州宁化人伊秉绶以他的勤勉和德政,在这里获得赞誉。
伊秉绶治理扬州虽然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把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名其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绝声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因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隶书作品
其隶书对联传世者甚多,如嘉庆三年( 1798 )书写的三言联“志于道,时乃功。”
除对联外,其传世的隶书作品还有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的《晋书刘毅传句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的《魏舒传语轴》,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节临汉衡方碑》。
伊秉绶书法
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
伊秉绶的隶书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从伊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这是伊氏的能耐。他的标志还体现一个“拙”字,用“成拙方为巧,入愚始见奇”这句话对应伊氏艺术再恰当不过了。这是艺术高层面的审美境界。
人物评价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
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州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
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
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
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
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