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李流芳】李流芳山水画作品_李流芳书法

李流芳

人物简介   李流芳出生安徽歙县,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号慎娱居士、六浮等,被誉为“嘉定四先生”之一、“画中九友”之一。李流芳擅长山水画,曾学黄公望、吴镇等人,作品收录在《檀园集》;他的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草书和行书;此外在诗歌、小品、治印等发面都很有造诣,是一位诗书画印俱佳、诗书画三绝的人物。

人物生平
  万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于嘉定南翔一户官宦人家。原籍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南丰),祖父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伯父李汝节是嘉靖进士,官至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万历进士,四川参议。李流芳兄弟四人:长兄李元芳,诸生,诗人;仲兄李名芳万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县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
  李流芳青少年时,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己,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被放,坐帐论牍,病中的李流芳闻讯,扶枕浩叹:“不可为矣!”
  崇祯二年 (1629)闰四月三日李流芳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钱谦益作《李长蘅墓志铭》,程嘉燧书丹,宋珏篆盖,侯峒曾作《祭李长蘅先生文》。清嘉定诗人林大中有诗夸其“忆当晚明时,官途亦多术。高士多鄙之,坚卧独不出。诗笔能清真,画品亦超轶。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简质。孝廉忧国家,呕血遂以卒。”大书画家董其昌曰:“其人千古其艺千古!”
 
李流芳山水画作品
  他的绘画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珍藏,并入选《国宝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等绘画经典。
 
李流芳书法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
  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
  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
 
李流芳的故事
  一次,李流芳到杭州西湖边游玩。见西湖里长满了嫩绿的蓴菜,郁郁葱葱,人们倾城出动,从早到晚采摘蓴菜,然後千担万担地运往萧山,在湘湖中浸泡、清洗後再出售。据说,西湖的蓴菜要经过湘湖水浸洗,味美无比。他们一行人从未见过蓴菜,更未见过如此热闹、浩大的场面,非常惊奇,便买下许多蓴菜,回家烹调,并赋诗。
  当蓴菜羹端上桌时,人们都惊叹它的色泽,不忍下箸扰乱其形色。过了许久,终於抵挡不住诱惑,品尝起来。最後,李流芳表达了众人的心声,认为蓴菜可以与当时著名的黄芽菜、燕笋等媲美。李流芳的《蓴羹歌》描述了江浙人采食西湖蓴菜的场面和习俗,称赞了蓴羹色香味形的美妙,对後世人了解时代蓴菜的食用情况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