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吴璘】吴玠吴璘_吴璘抗金

吴璘

人物简介   吴璘是南宋著名将领,其兄吴玠亦是南宋名将,兄弟二人有勇有谋,抵御西夏、抗击金兵,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等地。吴璘担任过奉国军节度使,封爵新安郡王,即使年迈亦奋起抗金,令人动容。公元1167年,吴璘逝世,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

人物生平
  少年征战
  吴璘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北宋末年,他跟随兄长吴玠攻城野战,抵御西夏,多次立下战功,累官至阁门宣赞舍人。
  绍兴元年(1131年),在箭箐关战役,吴璘切断金朝将领没立和乌鲁、折合的军队,使他们不能会合,金军被迫逃跑。在此战中,吴璘功劳最多,被提拔统制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东)军。当时吴玠在河池(今陕西凤县西南)驻军,吴璘专守和尚原。等到金朝大将完颜宗弼(兀术)大军进入,吴玠兄弟拼死守卫。金军布阵时分时合三十余次,吴璘都随机应变,金军到达神坌时,宋军伏兵四起,金军大败,完颜宗弼被流箭射中,惊慌逃跑。之后,张浚承制授吴璘为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康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
  绍兴三年(1133年),吴璘被任命为荣州(今四川荣县)防御使、秦州(今甘肃天水)知府,管辖阶州(今甘肃武都县)、文州(今甘肃文县)。这一年,吴玠在祖溪岭战败,吴璘此时仍然在和尚原防守,吴玠命令吴璘放弃和尚原,迁移到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以此来防备金军深入。
  绍兴四年(1134年),完颜宗弼、撤离喝果然率领十万大军到达仙人关,吴璘从武州(今甘肃武都县东南)、阶州前来援助。吴璘首先给吴玠写信,认为杀金坪地方宽阔,前面布阵散漫,需要后面布阵阻挡.便可一战取胜。吴玠听从他的建议,急忙修第二道防线。吴璘冒着重围征战,在仙人关和吴玠会师。金军果然奋力进攻第二道险要防线,宋军各位将领有的请求选择别的地形来把守,吴璘激昂地说:“我们的军队刚一交战就退下,这是不战就逃跑,我想金军很快就会离去,各位请坚持忍耐。”宋军鼓声震天、改变旗帜,和金军连续几天激战。金军大败,完颜宗弼、撤离喝从此多年不敢进犯四川。捷报传来,宋高宗任命吴璘为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熙州(今甘肃临洮)知府。
  抗击金军
  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新设置行营两护军,吴璘为行营右护军统制军马(《宋史》作左护军统制,此从《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次年,升为陕西诸路都统制。
  绍兴九年(1139年),吴璘被提拔为行营右护军都统制,节制阶、岷、文、龙四州。六月,吴玠逝世后,吴璘被拜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七月,被拜为秦凤路(今陕西风翔)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秦州。
  这时,金国废黜伪齐皇帝刘豫,商议归还南宋河南、陕西一带土地。高宗派楼炤出使陕西,命令三帅分别把守陕西,可斟酌事势所宜,自行处理,任命郭浩驻扎在都延(今陕西延安),杨政驻扎在熙河(今甘肃临洮),吴璘驻扎在秦凤,想把蜀口(位于川、陕交界处)的各部迁到陕西。吴璘说:“金人反复无常,不能相信他们,恐怕有别的变化。现在把军队都迁移到陕西,蜀口一带防备空虚,金军如果从南山截击我们陕西军队,径直奔向蜀口,我军不战就会屈服。应当靠山扎寨,控制险要地带,观望金军的情况,看见他们力量衰弱,再考虑向前推进。”楼炤同意吴璘的建议,命令吴璘和杨政两部驻扎在内地,以保卫四川;郭浩所部驻扎在延安,以守卫陕西。
  不久,胡世将以四川制置使之职暂管四川宣抚司事。朝廷在与金朝达成第一次和议后,想撤去仙人关的守备。吴璘拜见抵达河池的胡世将说:“金人大军驻扎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离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上)只有一桥之隔,金人骑兵奔驰,不过五天就可以到达蜀口。我军远在陕西,紧急情况下不能立即汇集援救,关隘不整修,后勤供应中断,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啊。我的家族不值抚恤,可国家该怎么办呢!”因此胡世将上奏建议说:“应当对金国更加巩固和议,对国内要加强防御。现在措置军队,应该使陕西、四川相连,近日士兵宫贺仔侦察了解到撒离喝曾密谋说:‘要进入四川并不难,只要放弃陕西不顾,三五年宋军必来占据,陕西山川道路我已全部了解,一旦出兵必然夺取四川。’敌情如此,万一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我们就应该做破坏敌人谋略的准备,仙人关不应立刻放弃防御,鱼关仓也应该积存粮食。”因此吴璘仅率领三队牙校奔赴秦州,留下大军守卫阶州、成州的山寨,告诫各将领不要撤离守备。胡世将不久正式被任命为宣抚使,在河池设置官署。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背盟入侵南宋,高宗命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撤离喝渡过黄河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直奔凤翔,陕西各军被隔在金军之后,陕西、四川宋军都大为震恐。这时,大将杨政在巩州(今甘肃陇西),郭浩在鄜延路,只有吴璘跟随胡世将在河池。胡世将急忙召集众将商量,而只有守卫泾原(今甘肃泾川)的田晟、杨政一起到达,参谋官孙渥认为河池不能坚守,想要退保仙人关,吴璘慷慨激昂反驳说:“用怯懦的话瓦解军心的人,可杀!我请求率领一百人,定能攻破金军。”胡世将为之感染(世将壮之),指着所住军帐说:“我一定战死在这里!”胡世将指挥布置各部,孙渥前往泾原,传令让田晟率领三千人出凤翔迎敌,郭浩则出奉天,杨政由赤谷返回河池。吴璘也派部将姚仲在石壁寨击败金军。高宗授吴璘为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金军徘徊不前,宋军各部得以全师而还。
  吴璘写信给金军将领约战,金将鹘眼郎君率领三千骑兵进攻吴璘军队,吴璘命令部将李师颜率领骁骑击退金军。鹘眼郎君逃入扶风(今陕西扶风),之后宋军又攻下扶风,俘获金朝三位将领及一百十七个女真人。完颜撤离喝大怒,亲自攻至百通坊,布阵二十里。吴璘派姚仲奋战,终于击破金军。战后,吴璘因功被授予镇西军节度使,升为侍卫步军都虞侯。
  绍兴十一年(1141年),吴璘和金统军胡盏在剡家湾交战,打败金军,收复秦州及陕西各州。
  当初,金将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驻于刘家圈。吴璘向胡世将请战,胡世将向他问计,吴璘说:“有一种新设立的叠阵战法,是用长枪在最前方,长枪士坐下就不能起来;其次是强弓,再次是强弩,使用这两种兵器的士兵跪膝等待;接着是神臂弓手。在与敌人相持百步内,那么神臂弓手先射箭;七十步时,强弓、强弩手也一齐射箭;就按这样顺序布阵。但凡这样布阵,用一排拒马为限,用铁钩连着拒马,等到拒马受损时就进行更换。替换时以击鼓为号令。骑兵分列于两侧,在前方掩护布阵;布阵结束,骑兵就退走。所以此法名为‘叠阵”’。众将开始时还私下议论说:“我军恐怕要被消灭在这里吗?”吴璘说:“这是古代布阵的一种,兵书中有记载,各位不了解。从车战中吸取经验的,都来源于此阵,士兵安心便能坚持到底,金军虽然精锐,也不能抵挡我们。”等到吴璘和胡盏、习不祝所部遭遇,他就采用这种布阵的方法。
  胡盏与习不祝久经战阵,首先占据险要地点防守,前临近高山,后控腊家城。他们认为宋军一定不敢轻易进攻。交战前一天,吴璘会集各位将领询问怎样进攻,姚仲说:“在山上战斗我们便会获胜,在山下便会失败。”吴璘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向金军请战。金军不以为然,反倒嘲笑宋军。吴璘在半夜时派遣姚仲和王彦衔枚(古代进军袭击敌人时,常令士兵衔在口中,以防喧哗)在山坡上截击,约定二位将领登上山岭后才发动进攻。二人到达山岭后,全军悄然无声,军队的行阵已经排列完毕,宋军上万火把同时点燃。金军惊慌失措说:“我们的行动失败了。”习不祝善于谋略,胡盏善于征战,二人意见不统一。吴璘首先派兵挑战,激出胡盏鏖战。吴璘使用叠阵法轮番休整、进攻,他身穿轻便的皮衣骑马指挥作战,宋兵都拼死奋战,金军大败。金军有一万人投降,胡盏逃到了腊家城,吴璘围城进攻。就在腊家城即将被攻时,朝廷却派驿使给吴璘送信,命令他班师回朝。次年,朝廷竟将吴氏兄弟百战而守的和尚原割让给金朝。
  大战告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吴璘入朝觐见,被高宗任命为检校少师及阶州、成州、岷州(今甘肃岷县)四州经略使,并获赐汉中的五十顷田地。
  绍兴十四年(1144年),朝廷把利州路(今陕西汉中)分为利州东、西两路,吴璘被授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在兴州(今陕西略阳)设置官署,管辖阶、成(今甘肃成县)、西和(今甘肃西和)、凤、文、龙(今四川平武)、兴等七州。当时“绍兴和议”已经完成,但吴璘治军训兵,仍如从前一样保持警戒。
  绍兴十七年(1147年),吴璘改任奉国军节度使,原任的行营右护军之职改为御前诸军都统制,其安抚使之职照旧。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吴璘因安定边境之功,被加授为少保。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吴璘兼领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改判兴州。自南渡(南宋建立)以来,还没有任命使相任都统制的例子,当时吴璘已授开府仪同三司(使相官衔)之官,所以被重新改派。
  力疾登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背弃盟约,率大军入侵南宋。高宗得讯后,拜吴璘为四川宣抚使。当年秋,完颜亮渡过淮河,命令金将徒单合喜为西路元帅,率兵扼驻大散关,派骑兵进攻黄牛堡。吴璘即刻带病乘肩舆赶往杀金坪,驻军于青野原,增调四川腹地各军分道前进,授给他们作战的方略。四川地区官阶最高的文臣、四川制置使王刚中前来与吴璘会合,一同商量计策。不久后,吴璘派人向契丹、西夏及山东、河北等地送去檄文,声讨金军的罪行,让他们举兵攻打。此后不久,吴璘兼任陕西、河东招讨使。但吴璘的病情加重,他只得暂返兴州,总领王之望五次派人驰马致信于朝廷执政,认为吴璘多病,为防不测,请调吴璘之侄、湖北京西制置使吴拱(当时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来四川,以协助西军作战。病重的吴璘不得已,只能扶疾登上仙人关,以指挥作战。
  转守为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璘指挥部将,以攻为守,发动对西线金军的主动攻势,主要如下:
  姚仲攻取巩州;
  王彦屯驻于商州(今陕西商县)、虢州(今陕西虢镇)、陕州(河南三门峡市旧陕县)、华州(今陕西华县);惠逢攻取熙河路。
  但宋军各路进展并不顺利,有的久攻不下,有的攻下后旋即又丢失,最终未获成功。金军据守大散关六十多天,与宋军形成对峙的僵局。姚仲舍弃巩县进攻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已有四十多天,仍未有成效。吴璘任命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府李师颜代替姚仲,派儿子吴挺辖军。吴挺在瓦亭击败金军。吴璘亲自率兵到达城下,守城金军听到下面呼唤“相公(指吴璘)来了”,都观望赞叹,不忍射箭。吴璘视察每屯的驻军,预先修治黄河战地,处决不听令的人,首先派几百骑兵和金军交战。金军一鸣鼓,其精兵便从空壁中跳出冲击宋军。吴璘事先已修好了战地防线,宋军纷纷以一当十。到晚上,吴璘忽然喊到“有的将领作战不力”,士兵听到后更加奋力拼搏,金军大败,逃回壁中。黎明,宋军再次出战,金军在壁中坚守不战。此时正赶上天下起大风雪,金军拔营溃逃,宋军用了八天攻下城。吴璘入城后,安抚百姓,使“市肆不惊”。城中父老乡亲围住他的马,叩拜不断。不久后,吴璘又回到河池。
  四月,原州(今甘肃平凉)遭到金军包围,吴璘命令姚仲率领德顺军的军队前往援助,吴璘亲自奔赴凤翔巡视军队。宋军各将虽然奋力拼杀,但金军进攻更加急切,且增兵至七万人。五月,姚仲率宋军和金军在原州的北岭激战,宋军战败。当初,姚仲从德顺军到达原州,经九龙泉登上北岭,命令所有的军队把弓拉满准备射击前进。姚仲以卢士敏所部为前阵,自己率领六千人在中间分为四排,其余军队在后阵。宋军根据地形情况排兵布阵,和金军激战,队伍合势又被冲开达到了数十次。这时宋军的辎重部队随之大乱,金军于是冲进队伍,宋军大溃,损失将领三十多人。开始时,吴璘率军出发,王之望就曾认为此次士气大不如前,并认为姚仲近年来遇事多不吉利,不能委以重责。等到姚仲到达原州时,吴璘也给姚仲写信,说如果原州之围不能立刻解除,就回到德顺军。吴璘的信还没到达,姚仲便战败,吴璘也无功而返。不久后,吴璘便夺去姚仲的兵权,将其囚禁在河池狱中。
  宋孝宗受禅即位后,赐信褒奖吴璘,令他兼任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璘猜测金军一定会再来争夺德顺军,立刻驰马奔赴城下,而金将完颜悉烈等十多万军队果然前来进攻。金万户豁豁又率领精兵从凤翔到达。吴璘在东山筑垒把守,金军奋力争夺,死伤过半,最终还是不能取胜。当时,主和派认为军队驻扎在外,离川口很远.担心金军偷袭,想放弃三路(指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地方。孝宗下诏命吴璘班师回河池。吴璘为避猜忌,仓促下令撤军,金军尾随其后进攻,宋军死伤惨重,三路又被金军占有。之后,吴璘被拜为少傅。
  隆兴二年(1164年)冬,金军入侵岷州,吴璘率兵到达祁山。金军闻讯后撤回,派使者告诉吴璘说:“两国(宋、金)已经讲和了。”这时朝廷诏书也已到达,吴璘于是撤离。
  入朝封王
  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沈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以来,他常常与吴璘意见不合,兵部侍郎胡铨也曾在奏章中攻击吴璘。在此情况下,吴璘抗章请求入朝觐见,孝宗赐亲笔信,表示同意。吴璘在入朝途中上表,请求辞去宣抚使之职并致仕,孝宗都不同意。
  乾道元年(1165年),吴璘抵达临安府,入宫觐见时,孝宗派宦官予以慰劳,并在偏殿召见他。随后,又允许吴璘去德寿宫朝见高宗。高宗看见吴璘,感叹地说:“朕与你,是一对老君臣啊,你可以经常到我这来。”吴璘叩头感谢。两宫(指高宗、孝宗)分别派来使者多次慰问吴璘,又命令皇太子拜见吴璘,封吴璘为新安郡王。过一些天后,诏书仍然任命吴璘为宣抚使,改判兴元府。吴璘即将返回四川时,两宫都设宴为他饯行,倍极荣宠。吴璘至德寿宫向高宗告别,感伤落泪。高宗也为之怅然,解下自己所佩带的刀赐给吴璘,说:“想起朕时,看一看这把刀就可以了。”吴璘到达汉中(今陕西汉中),修复褒城过去的塘堰,灌溉几千顷田亩,对百姓帮助很大。
  吴璘所部精锐,史称其“精兵为天下冠”。但他步入晚年后,“既老且病”,健康状况极差。乾道二年(1166年)时,朝廷采纳四川制置使汪应辰的建议,传密旨道:如果吴璘遭遇不测,由四川制置使司暂领其职任。
  病逝川蜀
  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十七日(6月6日),吴璘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孝宗为其辍朝两日,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还越级赐给置办丧事的钱财。
  宋宁宗时,吴璘之子、宝文阁待制吴摠请求以吴璘配享宋孝宗庙廷,但此议未获同意。
  开禧二年(1206年),吴璘之孙、太尉吴曦发动叛乱,最终被杀。他的党羽及妻儿、叔父、弟弟等都被处死,吴璘的后裔被朝廷迁往湖广、浙江一带,只有吴玠的子孙免于连坐,以供奉吴璘。
 
吴玠吴璘
  吴璘是吴玠的弟弟。他早年跟随兄长吴玠攻城野战,抵御西夏,多次立下战功。金朝大将完颜宗弼(兀术)大军进入,吴玠兄弟拼死守卫。吴玠逝世后,吴璘被拜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继续抵抗金兵。
  脱脱曾赞吴玠吴璘两兄弟“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蔡东藩也赞到“惟吴玠兄弟,保守陇蜀,迭建奇功,乃不与韩、岳并称,殊令后人无从索解”!
 
吴璘后人
  长子吴援
  次子吴掖
  三子吴扩
  四子吴揔
  五子吴挺官至兴州都统制、太尉。卒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武穆”。
  六子吴拭
  七子吴拯
  八子吴掞
  九子吴抦
  十子吴扬
  十一子吴揆
  幼子吴撙
 
吴璘抗金
  吴璘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与自己的兄长吴玠并肩作战,曾经多次打败金军的进攻,成功的守住了入川的门户,阻止了金军入川,可以说吴璘是南宋西部防线的重要守卫者在长期的对金作战中打出了自己的名望,扬名于世。吴璘一生之中都在南宋的西线为南宋守住了秦陇和巴蜀,下面总结一下吴璘成就。吴璘成就一:首先吴璘在对金作战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吴璘的一生之中战败的时候非常的少,吴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成功的守住了南宋的西大门,阻止了金军入川,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使得四川免于战争之苦,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吴璘的第一大成就就是成功扼守秦陇,防卫巴蜀。吴璘成就二:吴璘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南宋的边防事业之上,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图办事,采取了防御性的战略方针,金军进攻的时候与金军浴血奋战,金军没有来的时候就认真的治军治民,在南宋的边塞,积极的推行于民有利的政策,对边塞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比较有利的影响。比如吴璘在汉中的时候就修整恢复褒城过去的塘堰,灌溉几千顷田亩,造福当地的老百姓。吴璘成就三:吴璘享年66岁,在其漫长的一生中,除了抵御金军的进攻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之外,另外吴璘还总结自己的作战得失,写成了两篇《兵书》,但是不幸的是没有流传到现在。
 
人物评价
  杨存中:和尚原,陇右之藩要也。敌得之,则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则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臣若不言,非特负陛下,亦有愧于璘。(《宋史》引)
  吴挺:臣之先臣璘,奋身边部。自太上光尧皇帝朝都车之事,率先请行。肆我陛下即位,一心事君,匪躬宣力,积劳西南,洊被褒厚。(《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引)
  赵昚:惟汝父璘,勤劳王家,积四十年。英风义声,燀耀显明。九命二伯,淑旗绥章。高其名器、崇其物采矣。(《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引)
  王曮:王雄姿正志,刚毅静深,喜大节,略苛细,不严于刑而人自畏之。读史传晓大义,幕府文书,轻重之间,亦时自窜定。其爱君忧国之诚,得之于天,虽造次不能忘也。……其治军如其治家,而恩威兼之。……知人之明,尤为当世所重。……平居军旅之外,家事一不问舍,俸入不营一钱。……王每出师指麾诸将,风采凛然,不敢仰视。士宁死敌,无敢犯令,故用兵未尝败。尤长于持胜。(《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吕中:是时北方人乱,内有耶律之变,而我师之出,兴州路得十二郡,金州路得四郡。吴璘复大散关,入德顺军,父老拥拜,几不可行。(《大事记讲义》)
  脱脱:①吴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宋史》)②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宋史》)
  黄道周:吴璘玠弟,战功多利。散漫难攻,隘击容易。立第二关,以张形势。血战破之,窥蜀无计。金人败盟,众欲退避。璘怒斥之,战守两济。金屯刘园,璘请讨致。叠阵攻之,以强乘蔽。再战山上,敌忧败毙。势已垂危,班师诏至。秦桧为奸,复主和议。战胜转惊,败已成例。可惜英雄,空生其际。虽赠太师,不胜短气。(《广名将传》)
  朱轼:宋之南渡,巴蜀最为上游,所以藩蔽荆襄、控御关陇者也。二吴兄弟实经营之,始保和尚原,继守仙人关,设形势、据险阻,使金人不得轶越,而下流安矣。及和议既成,将遂分兵撤备,而璘与胡世将力陈其不可,终以保蜀。兄弟相继数十年,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贤于张俊、杨沂中辈远矣。(《史传三编》)
  蔡东藩:①一门竟出两名臣,伯仲同心拒敌人。莫怪蜀民崇食报,迄今庙貌尚如新。(《宋史演义》)②惟吴玠兄弟,保守陇蜀,迭建奇功,乃不与韩、岳并称,殊令后人无从索解。(《宋史演义》)③(李)显忠勇号无敌,尤一时干城选,而西北且有吴璘、王刚中等人,济以虞允文智勇兼优,俱足深恃,奈何内厕一史浩,外厕一邵宏渊,西北十三州三军,既得而复弃之,灵壁、虹县及宿州相继收复,淮西一带,将成而又隳之。(《宋史演义》)
  李震:①再次,陕西方面作战,由于胡世将对诸军抚御有力,指挥适切,及吴璘等诸将之勇敢善战,故颇能予金人以打击,逼使金人困顿于永兴凤翔之间,而一筹莫展。尤其世将一面保据蜀口,一面使郭浩等诸将在敌后展开攻势,此种战略指导,更足称道。总而言之,建炎以来,宋军之真能战胜攻取,而予金人以真正打击者,前有吴玠,后则世将及吴璘诸将也。(《中国历代战争史》)②尤其吴璘之在秦凤,看破金兵在陕西只有自守之力后,即发动广泛攻势,收复十余州之地,逼使金人困守泾渭之间,金人之所以终于言和,而不敢再起灭江南之念,璘与有力焉。吴璘固一善战之将,然川陕方面忠义军之善战,其功亦不可没也。(《中国历代战争史》)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