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飞将军”刘锦棠出生湖南湘乡,与父亲、叔父一样都是湘军名将。早年跟随叔父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战斗,后又跟随左宗棠同治回乱和新疆伯克胡里势力,在收复新疆的战役里战功卓著,清廷赐号“法福灵阿巴图鲁”,功勋卓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壮志未酬,于1894年8月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0年,刘松山在甘肃金积堡围攻乱匪回民马化龙部被击身亡。清廷根据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推荐,命刘锦棠接统他叔父留下的老湘军。这一年他才26岁。马化龙在刘锦棠的猛攻之下投降一年多以后,他又攻占西宁、肃州(今酒泉),被派署理甘肃西宁道。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厚荣参加湘军,在岳州(今岳阳)被太平军击毙。从“报其父仇”的目的出发他15岁时投入刘厚荣生前所部。此后随其叔父刘松山转战于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至道员,成为老湘军中后起的年青将领。次年初迫降乱匪匪首马化龙,占领金积堡。
平定西北回乱
承继危局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等地回民相继暴乱,屠杀老幼妇孺,屡败[2] 清军。1867年(同治六年),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兵镇压回民军。
1869年6月,清军兵锋直指甘肃义军的重要基地金积堡。左宗棠以刘松山老湘军为主力,对金积堡地区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回民军积极防御作战,清军粮运不继,进展缓慢。1870年2月14日,老湘军统领刘松山被乱匪击毙,清军士气大挫。为了应付危局,左宗棠起用当时任老湘军营务总理的刘锦棠代理统领。并提出了“坚守”与“退屯”两种方案供其选择。刘锦棠审时度势,认为“坚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继续进攻。他向左宗棠建议说:“吾军深入乏食,不力战,贼即乘我,灵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何维朴:《刘襄勤史传稿》,第3页),“必戳力致死,而后军可全。”(《清史稿·刘锦棠》第41册)这一意见得到了左宗棠的赞同。为了激励士气,刘锦棠召集部将鼓动说:我军功在垂成之际,不幸将亡师败。各位都是跟随我叔父多年的老将,难道忍心就此罢兵吗!统一将领们的思想后,他又将刘松山的灵柩放在军营之中,激发起大家的复仇之心,继续向金积堡地区进攻。
攻克金积堡
甘肃宁夏府吴忠县的金积堡位于灵州西南50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枕黄河。堡外有两个险要的地方,一是西面的峡口,它是黄河青铜峡的峡口,又是控制流经金积堡的秦渠和汉渠的进水口,二是东面的永宁洞,它是山水河通过秦渠涵洞的地方,也是控制秦、汉二渠的出水口。为了抢占有利地形,刘松山曾集中兵力攻下了这两个军事要点,但峡口不久又被乱匪夺回,清军陷入了将被回军水淹的不利境地。为了扭转这一态势,刘锦棠首先加强了粮道防护和对永宁洞的防守,接着率兵攻占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各堡寨,为攻取金积堡打开了通路。对刘锦棠的这些部署与战果,左宗棠很满意,上奏清廷,“荐其才可大用”。清廷立即下旨,加封刘锦棠三品卿衔,令其正式统领老湘军。
为了抵御刘锦棠的进攻,马化龙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墙,修堡建垒,使金积堡内外墙壁纵横,堡垒环列,渠水环复,易守难攻,还相继掘开了秦渠、板桥堰和山水河,使清军营地陷入一片水泊之中。面对这些困难,刘锦棠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往来于烂泥之中,率领老湘军逐次进攻,步步为营,苦战数月,终于攻占了金积堡外围各堡寨,开始转入对金积堡的进攻。金积堡修筑得十分坚固,堡墙高4丈,厚3丈,周长9里,堡中有堡,防守十分严密。刘锦棠则以深沟高垒围困。他令清军环堡挖了两道深1丈宽3丈的长壕,壕边筑起高约丈余的围墙,切断金积堡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还筑成几座炮台,居高临下,不断向堡中轰击。终于迫使马化龙于1871年1月6日到清营投降,遂占金积堡。3月2日,按照左宗棠的指令,刘锦棠处死了马化龙父子及1800多名回军将士。刘锦棠也因战功而得到了云骑尉的世职。
1871年夏,刘锦棠护送刘松山灵柩回湖南安葬,并在湖南招募士兵。
平定西宁
1872年,刘锦棠率领18营老湘军进攻马桂源和马本源领导的西宁回民军。由于回民军从湟中大峡口到小峡口的八十余里间设置堡垒、绵延不绝,作战难度极大。9至10月,刘锦棠率部斩关而进,前后两个多月,血战50余次,才攻占峡口隘路,兵临城下。11月19日,二马从西宁逃走;次日,刘锦棠率军进驻西宁。1873年3月,马桂源等人在兰州被处死。此后,刘锦棠又参与肃州之战。随着肃州被攻克,陕甘回乱平定。
平定新疆乱局
1873年10月底,刘锦棠又奉命率5营人马参加攻打肃州(今甘肃酒泉)。他利用义军降将喊话诱降,守城义军首领马文禄于11月4日开城缴械。左宗棠历数部将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军的战功,将刘锦棠排居第一。清廷依此擢升他署甘肃西宁道。
1875年,中亚地区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乘新疆动乱之机,率兵侵入天山南北,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的殖民统治。 1871年,沙俄又直接出兵强占了伊犁地区。1873年,原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叛国,率部投靠了阿古柏。面对外敌入侵和李鸿章等重臣主张放弃新疆的严峻形势,刘锦棠以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坚决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从1875年(光绪元年)春开始,刘锦棠驻扎凉州(今武威),积极整军备战,将55营老湘军精简成25营,并结合新疆的敌情与地理特点,进行了一年多的作战训练,为收复新疆准备了一支劲旅。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于9月24日向清廷推荐他认为“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的刘锦棠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很快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1876年4月26日,刘锦棠在肃州统率25营老湘军分批经过千里戈壁,向北疆进军。他依据左宗棠“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决定在“新谷遍野、有粮可因”的新秋之际发起北疆作战。7月下旬,会合先期进疆停驻于济木萨(今吉木萨尔)的金顺部39营人马,首先进占阜康,准备攻打古牧地(今米泉),撤除乌鲁木齐的屏障。
防守乌鲁本齐地区的有投降阿古柏的马人得、白彦虎等部2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驻守古牧地。从阜康到古牧地有两条道路,一是途经戈壁、缺乏水源、无敌军防守的大道,一是途经黄田,水源充足、但有重兵防守的小路。敌军意在迫使清军走大道,过戈壁,陷入人马渴乏的困境。刘锦棠将计就计,8月8日,派出部队掘井挖渠,开沟引水,摆出要走大道的架势。10日夜晚,突然率领精锐部队,从小路进击,当夜夺取黄田,第二天进围古牧地。他令炮队在城外修筑炮台,用开花大炮把城墙轰塌了几个缺口,令突击队从缺口抢攻入城,于17日占领古牧地,全歼守敌。
攻取古牧地时,刘锦棠从缴获的信中获悉乌鲁木齐防守乏人,南疆阿古柏韵援兵也难迅速到来。于是,立即决定乘虚蹈隙,除留两营兵力防守古牧地外,大队人马星夜向乌鲁木齐疾进。次日黎明,部队抵达乌鲁木齐外围,炮队在六道湾的山梁上架炮向城里射击。马人得、白彦虎没有料到清军如此神速,炮声一响,便弃城南逃。
收复乌鲁木齐之后,刘锦棠令金顺率部西攻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自率老湘军清剿残敌,准备南进。不料玛纳斯南城之敌负隅顽抗,金顺部清军久攻不克。刘锦棠又派罗长祜率领11营老湘军驰援,。这时大雪开始封山,刘锦棠遵照左宗棠的意见,进行整军备战,准备来年春天举兵南进。
阿古柏得知乌鲁木齐失守的消息后,从喀什噶尔(今喀什)赶到托克逊部署防御。他派心腹艾克木汗率步骑8500人和马人得、白彦虎残部,以及1万民团守吐鲁番,令其大总管爱伊德尔呼里率步骑4400人守达坂城,并在东西天山隘口之间筑起了一座新城;令其次子海古拉率步骑6000人守托克逊。三城互为犄角,妄图阻止清军南下。
1877年4月上旬,刘锦棠按照左宗棠三路并进的部署,与张曜,徐占彪约期进发。14日,刘锦棠率领31营人马(新补充了炮骑各3营),从乌鲁木齐南下,于16日夜晚包围达坂城,直至次日凌晨城中守敌才发现。天亮后,刘锦棠环城侦察敌情,坐骑中弹倒地,他易马而前。摸清城防概况后,命令各营环城挖壕筑垒,严密锁围。同时构筑炮台,准备强攻。当清军两次击退海古拉派来的援兵之后,爱伊德尔呼里盼援无望,便准备突围南逃。刘锦棠命令夜间遍燃火把,密切监视。 19日晚,城东炮台筑成,他当即下令以开花大炮向城内轰击。由于弹药库中炮爆炸,加之大风骤起,烈火燃遍全城。守敌惊溃,四散奔逃。刘锦棠一面指挥各营截击,一面发动喊话劝降。在军政攻势下,守敌头目纷纷投降,爱伊德尔呼里也被活捉,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于大批俘虏,刘锦棠遵左宗棠之嘱,实行宽待政策,凡是新疆平民,不论哪个民族,全部释放回家,并发给衣粮。其他俘虏,愿留者留,愿走者走。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爱伊德尔呼里主动给阿古柏写了劝降信。在整个进军南疆的过程中,刘锦棠始终实行了宽待俘虏的政策,对分化瓦解敌人起了重要作用。
攻占达坂城后,刘锦棠分派罗长祜率步骑6营与张曜、徐占彪两路人马于26日攻取了吐鲁番。自率骑兵于同日赶到托克逊,截住准备南逃的敌军。经过激战,除海古拉率2000多人逃脱之外,歼敌4000余人。至此,历时不到半月,胜利地结束了攻占三城的战役。
进军南疆
占领托克逊后,刘锦棠决定待秋粮采运充足之后再行南进。在此期间,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5月29日,阿古柏患中风而死,一说被部下打死)。海古拉携其尸南返时,被其长兄伯克胡里所杀。艾克木汗在库尔勒自称为“汗”,又被伯克胡里败于阿克苏,遂率残部逃入俄境。伯克胡里继承了阿古柏的汗位后,除留部分人马防守东四城外,自率主力退保西四城。
依据南疆八城的地理和敌军分布情况,刘锦棠把进军南疆的部队分成两个梯队:以老湘军为第一梯队,专门“主战”,以张曜部为第二梯队,“且战且防”。9月 27日,刘锦棠率领第一梯队32营先期出发,10月2日进抵曲惠。为了消灭逃至库尔勒观望动静的白彦虎,他兵分两路,令余虎恩,黄万鹏率马步14营,取道乌什塔拉,沿博斯腾湖南岸进攻库尔勒侧背;自率主力沿大路过开都河,从正面进捣库尔勒。9日,两路人马会师库尔勒时,白彦虎已西逃库车。针对白彦虎长于流窜的特点,刘锦棠断然决定亲率精骑1000、健卒1500先行追击,令罗长祜领大队人马随后跟进。在刘锦棠的带领下,先行部队从库尔勒启程后,三昼夜疾驰400多里,15日追到布古尔(今轮台)时,击溃敌骑千余。18日追到库车城外时,又毙敌千余。22日终于在铜厂和木杂喇特河(今木扎提河)追上逃敌,经过激战,消灭一部,余敌继续西逃。24日追到阿克苏城外时,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已自动占领该城“以待官军”。这时,白彦虎部经乌什逃向喀什噶尔,伯克胡里留守东四城的残部则逃向叶尔羌。对于刘锦棠指挥的这一阶段作战,左宗棠十分满意地赞扬说:“三旬之间,迅扫贼氛,穷追三千里,收复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决机神速,古近以来,实罕其比。”(《左文襄公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413页)
东四城克复之际,原来投降阿古柏的和阗头目尼牙斯反正,主动率兵围攻叶尔羌以策应清军。叛国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也反正,率领原部占据了喀什噶尔汉城,因力单难支,派人到阿克苏向刘锦棠乞援。在这种情况下,刘锦棠毅然决定改变原定首先攻占叶尔羌的计划,不待第二梯队抵达阿克苏,不顾长途追击作战的疲惫,马上进军喀什噶尔。他令余虎恩率5营人马取道巴尔楚克(今巴楚东)、玛纳尔巴什,进攻喀什噶尔;令黄万鹏率步骑9营取道布鲁特游牧地,疾指喀什噶尔,自率主力进驻巴尔楚克,居中策应。12月17日晚;余、黄两部兵临喀什噶尔城下,当晚将回城克复,伯克胡里和白彦虎分率残部逃入俄境。21日,刘锦棠进取叶尔羌,24日占领英吉沙尔,董福祥于次年1月2日进占和阗。一月之内,清军驰驱2000多里,夺取西四城,胜利收复了南疆。
捷报传到肃州大营,左宗棠情不自禁地称赞刘锦棠的指挥道:“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大军西征,如飞如翰,自秋徂冬,挈回疆全境还隶职方,即劳烈而论,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则实古今罕见之事。”(《左宗棠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420页)清廷也高度评价刘锦棠“智勇深沉,出奇制胜,用能功宣绝域,(《左文襄公全集·奏稿》五十二卷,第49页),将其晋为二等男爵,5月晋太常寺卿,8月授通政使司通政使。
新疆建省
刘锦棠也是主张新疆建省的。为了使行省制度早日在新疆实现,他比较了左宗棠和谭钟麟的两种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新疆设立巡抚,驻乌鲁木齐,受陕甘总督节制。下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分别辖治哈密至乌苏的天山山脉一带、焉耆至乌什的天山南麓一带、喀什噶尔至和田的昆仑山北麓一带;伊犁仍设将军,只管伊犁塔城边防,不再总统全疆军务。清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刘锦棠奉旨委任了各道、府、厅、州、县的各级官吏之后,于1884年被朝廷简派为第一任新疆巡抚,第二年迁入省会迪化(乌鲁木齐)视事。
新疆设立行省后刘锦棠曾说,每遇到一点问题就有人怀疑建省全局是否行得通;碰到一点困难就有人认为什么都不合适。这主要来自同级或下级的干扰。其实,他改变左宗棠在新疆单独设置总督的主张而仅设巡抚、仍受陕甘总督管辖,未尝不是考虑到与陕甘总督谭钟麟的关系问题。他建议保留伊犁将军不在伊犁塔城设道,未尝不是考虑到与伊犁将军金顺的关系问题。后来金顺去职,他就设置了伊塔道,将伊犁、塔城两处地方置于巡抚的管辖之下。虽然后来担任伊犁将军的人一再要求恢复过去的权限,但是始终未能如愿。刘锦棠治新时奠定的行政体制,直到清朝灭亡一直没有被改变过。
抱病而亡
这时的刘锦棠已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对升官晋爵不感兴趣,伊犁收复以后,多次以祖母老病和自己患脚疾为由,申请开缺回乡,但是,当一听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袭击谅山,威胁广西、云南的消息后,“不禁积愤填胸”,乃于1884年8月21日上了一道《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请旨率师东下,与之决战,以纡积愤”,并且表示,“臣之脚疾虽迄未痊,而当国家有急,当奋不顾身。”(《刘襄勤公奏稿》,卷七)他在奏折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只要坚决抵抗,无论陆战、海战,都有取胜把握,要求准其自募6000人东下赴越,抗击法寇。可惜清廷妥协方针已定,拒绝了刘锦棠的请求。9月13日,刘锦棠又上奏请战,再次要求奔赴抗法前线,并且说明并非邀功请赏,只是为了报效国家。清廷又未准允。
1890年2月6日,清廷晋刘锦棠为太子太保。5月,他回湘省亲。9月2日,刘锦棠从湖南上奏申请开缺养病。此后他一直在籍休养。1894年4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廷想起这位智勇双全的战将,7月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前往湘乡传旨,令其召集旧部速赴辽东。为了抗击日寇,刘锦棠抱病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忽患中风,左体偏瘫,8月去世。
刘锦棠几个孩子
可以推测当时刘锦棠家族的繁荣,但是之后的几十年,尤其是文革之后的那些年,故居一直淹没在草丛之中,也可以看出之后刘锦棠后人的衰落。历史的过往已经无法重现,尽管刘锦棠后人也难以再寻,但是刘锦棠留下的民族气节一直是激励湖湘人民前进的动力。
左宗棠刘锦棠矛盾
在西北时,刘锦棠和左宗棠曾发生过不睦,但作为和左宗棠脾气相投的爱国将领,刘锦棠在1871年七月接到左宗棠的情况通报:沙俄已经入侵黑龙江,北部边疆日趋紧张。而现在他们又在打西部边疆的注意。他们蓄谋已久了,必然会突然发动进攻寻求速战速决。我们不能不赶快准备。阁下的假期也快满了,希望招募几千乡勇。九月份西行助我。
刘锦棠接到信后,立刻按信行事。一点儿也没有一些人的挑唆所动容。刘锦棠在1867年1月跟随叔叔刘松山进驻西安,1870年刘松山战死。因为,“家族代(带)”的原因,刘松山留下的老湘军就只能由他的直系亲属或有亲缘关系的人继承,为此,刘锦棠就成了不二人选。刘锦棠在四年的西征中,一直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刘锦棠率领老湘军“全军带孝”急攻金积堡,最终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打败了马化龙。
其后,刘锦棠又消灭了马本源、马桂源兄弟在青海的势力。1873年刘锦棠又攻破了肃州马文禄部。可以说,刘锦棠部下的老湘军是左宗棠西征军中军事素质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当时,左宗棠的楚军本部总计两万多人,刘锦棠的老湘军有一万多人,金顺军有两万多人,皖军将近一万人,其它军合计四五万人。而左宗棠最依仗的就是刘锦棠的老湘军。然而,就是这样的人才,左宗棠仍然与之发生了摩擦。
1877年开始,左宗棠和刘锦棠的关系出现裂痕。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军饷问题。作为前线总指挥加后勤总指挥的左宗棠,对于刘锦棠部的军饷要求越来越不满,最终要求他要节省开支。在用人方面,左宗棠对刘锦棠的幕僚周汉很不满意,要求开除此人,但刘锦棠不为所动。二人的芥蒂由此而生。
当时,刘锦棠等将领当时对左宗棠一直不迅速解决伊犁问题,甚至对沙俄一战有些不满。左宗棠的考虑是沙俄是大国,陕甘以及新疆大部分不解决、不能自力更生的话,对沙俄一战的话再靠内陆困难太大。陕甘搞好了,成为对沙俄一战的后方基地是他的主要思路。作为刘锦棠的下属,周汉要比刘锦棠等人更为急于解决伊犁问题。因此,在工作上会多有被左宗棠愤怒的地方。
同时,左宗棠为了回汉日后和平,曾经采取了许多缓和双方矛盾的措施,因此,得罪了现在的陕甘青宁新疆五省、自治区的汉族当地官员以及极端民族主义者。周汉就是其中之一,他不顾左宗棠“禁止杀降”的命令,仍然杀降。因此,左宗棠有意将其轰回湖南。
1878年六月开始刘锦棠连续三次要求辞职带着队伍回家,其主因是刘锦棠认为左宗棠对老湘军军功封赏不公。特别是刘锦棠这么大的功劳其官衔仍然还是正三品。
左宗棠对此的回答是:第一,没有裁撤之心。第二,朝廷共欠老湘军58.5万两白银的俸禄,但这些都是曾国藩、沈葆桢时期的老账,我替他追不了。第三,自己没有压制刘锦棠之心。
凭心而论,左宗棠对于刘锦棠确实有些不公,然而,这却是左宗棠的用人之道。左宗棠用人,希望先给手下一些挫折,让其听令。其后,才进行大力保举。然而,左刘二人高就高在,不会因为个人或各自小集团的利益,而罔顾国家利益。这与左宗棠死后,楚系的一些其他将领在民族危亡面前,对李鸿章不进行帮助有着很大不同。
刘锦棠不养改嫁的母亲是怎么回事
刘锦棠的祖母陈氏是一位伟大而坚韧的妇女,她两个儿子战死在沙场,儿媳妇改嫁,自己将几个孙儿养大。1889年,已85岁的老祖母中风倒地,躺在病榻上念着孙儿的名字。刘锦棠上书引用
李密的《陈情表》,诚恳地请求朝廷准假探亲,这一次朝廷终于批准了。
刘锦棠少小从军,中年衣锦荣归,自然在故乡引起极大的轰动,他也成为刘氏家族的骄傲。刘锦棠的归来,给重病的祖母莫大的安慰,可是,他却不能去探望还健在的母亲。因为根据湘中一带的礼法,孝子不养下堂母。下堂即改嫁,乡俗认为丈夫死后,妻子撇下儿女改嫁,是对丈夫的不忠,对儿女不负责任,儿女哪怕再有出息,也不得供养母亲。身任封疆大吏的大英雄儿子回故乡了,与刘锦棠故居隔一条小河的母亲不能过来看儿子,儿子碍于礼法,也不能过去探望母亲,母子俩只能隔河相望。刘锦棠的父亲刘厚荣因为儿子的官位,被追封光禄大夫,而母亲彭氏因为改嫁,却不能得到任何诰封——儿子的富贵,刘家的显赫,已与她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能供养生母,不能去辽东抗击倭寇,也许是刘锦棠人生最遗憾的两件事。
人物评价
面对外国侵略者,刘锦棠所表现的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气概也是十分突出的。在英俄两国争霸中亚、觊觎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危急形势下,刘锦棠加强了在帕米尔的防务,增添了新的关卡,修筑了驿站和道路,委派当地首领为千户长、百户长,督率部民保家卫国。刘锦棠以武职出身而担当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抚,虽然任巡抚的时间不长,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从收复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内的一切军事活动和善后事宜,都是他一手经办的。这些历史功绩是无法抹煞的。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