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姚鼐是清朝著名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著有《淮上有怀》《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等作品,担任过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职位,辞官后在多地书院讲课四十多年,最终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人物生平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高祖姚文然,
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自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乾隆四十四(1779)年,八十二岁的刘大櫆去世。姚鼐毫无疑义的成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共75卷,是古文辞赋选本,按照文章的应用分分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树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体现了姚鼐的文学主张。这本集子很受人们喜爱,至今有很大的影响。
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辞去官职。他希望腾出时间来提倡桐城派主张,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讲学生涯。姚鼐先后在江宁、扬州、徽州、安庆先后主持锺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士子得以及门为幸”。他的门下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以及刘开等,他们使桐城派声势更高。有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认为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此时的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无可撼动。
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在
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又呈一时之盛,一直延续到严复、
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姚鼐纪念馆
姚克强住在南京市秦淮区门东张家衙陶家巷5号,面对门东三条营历史街区的改造,他直言,搬迁手续都已经办好,“但我不敢离开”。姚克强自称是姚鼐的后裔。据文史专家考察,他所住的陶家巷5号就是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生前在南京所遗留的故居。不少市民建议,将这里打造成姚鼐纪念馆,不能再拆了。
记者在狭窄的天井里看到,古黄杨树依旧挺拔。树上挂起了一块南京园林部门颁发的红色标牌,上面写着“黄杨树,树龄200岁 编号787”。
姚克强告诉记者,全南京“长寿”的小叶黄杨不过七八棵,分布在总统府、毗卢寺、乌龙潭等地。但是他家的这棵树明显比碗口还粗,堪称南京小叶黄杨树之最,树龄自然也超过了200多岁。而此次挂牌也是在本报呼吁下才得以实现。
曾经的老街坊王书宽听说记者来采访,赶至姚克强家。他告诉记者,“南京是姚鼐第二故乡,秦淮河畔的名胜古迹多次出现在他的《惜抱轩诗文集》等文学作品中。”王书宽说,姚鼐故居藏于门东的消息被很多文史专家、学者知道后,大家都希望政府能修缮姚鼐老宅,修建“姚鼐纪念馆”,留下一代文翰在南京的足迹,为三条营历史街区增添文化魅力。“在桐城,姚鼐当年亲手种下的一棵古银杏树旁新建了9个旅游点,南京这里的古黄杨树旁,为什么不能打造有关姚鼐的旅游景点?”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