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林凤祥(1825—1855)太平军将领。壮族。农民出身。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任御林侍卫。1853年1月率军首登武昌城,封天官副丞相。建都天京后,与李开芳、罗大纲率军攻克扬州、镇江。同年5月与其他北伐主将,率精兵2万余人在扬州誓师北伐。1854年春因弹粮、寒衣不继,援军未至,遂南撤阜城、连镇,挖壕坚守,奋战9个月。次年3月连镇陷落,受伤被俘;4月在北京就义,后追封为求王。
人物生平
林凤祥于
道光五年(1825年)生于广西桂平,由于自幼丧母,其父怜爱未加检束,以致放荡不羁。少年之时,但遇不平事,就挺身相助。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打死县城劣绅,县令缉捕,其七叔林秀中卖猪4头给他作路费,奔走他乡。林凤祥遂混迹江湖,设肆卖卜,并得以结识洪秀全、杨秀清。
咸丰元年(1851年)参加洪秀全金田起义,为结拜的40个盟兄弟之一。
洪秀全永安建制,林凤祥受封司马。此后,林凤祥任开路先锋,率领太平军进攻桂林、长沙、武昌、镇江、南昌等,转战南北,独当一面,骁勇善战,功绩辉煌,累升至天官副丞相。
咸丰三年(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汉水陆东下,林凤祥率部从陆路进击,所向披靡。3月,率军先破南京仪凤门,旋攻占扬州,封靖胡侯。
是年5月,太平军北伐,林凤祥奉命与定胡候李开芳、平胡候吉文元统率2万余人从浦口(今属南京)出发,经安徽滁州北上。6月攻克河南重镇归德(今商丘),击溃清军5000余人,缴获大批铁炮、火药。因无船只,未能渡黄河北上,乃循黄河南岸西行,主力7月于巩县(今巩义)渡过黄河。
渡河之后包围怀庆(今沁阳),内攻坚城,外防清援军,与敌反复争夺,未能破城,延误战机。9月初撤围,从垣曲进入山西,破平阳(今临汾),抵洪洞,然后东插太行山,于9月底破临洺关(今河北永年县治),进入直隶(约今河北)境。清廷大震,于京师成立巡防处,调兵阻击北伐军北上。
林凤祥避实击虚,挥师于10月末进抵天津西杨柳青,于静海、独流镇扎营固守,以待援军。洪秀全、杨秀清得悉北伐军在天津受阻待援,于次年2月调集援军7500人,从安庆北上增援。林凤祥久等援兵不至,被迫自静海、独流镇南撤。
咸丰四年(1854年)5月5日,至东光县连镇,与李开芳商定分军。李开芳率精骑南下接应援军,驰抵山东高唐,方悉援军已在临清败没,乃据高唐作固守计。林凤祥则继续困守连镇,内缺粮草,外无援兵,以劣势兵力顽强抗击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军。咸丰五年(1855年)2月弃守西连镇,集中兵力守东连镇。
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将连镇层层包围,待至雨季到来,清军又引南运河水,将连镇淹泡,使北伐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可是林凤祥镇定自若,继续指挥突围作战,连僧格林沁也认为,北伐军“虽被围万分穷蹙,粮米断绝,以人为粮,或战或守,从容不迫,毫无溃乱情形”,充分显示出林凤祥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度。
咸丰五年(1855年)3月7日,在孤军奋战9个月后,连镇终被清军四路攻陷,林凤祥因重伤,偕部分将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绍垣出卖而被俘。由清恃郎瑞麟、总兵经文岱等槛送到北京,由大将军绵愉办理此案。在清廷严刑逼供下,林凤祥仅留下一份403字的《供词》,录下其身世及经历。最后被害于北京西市。行刑时(凌迟)林凤祥毫无惧色,“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时年三十一岁。
1863年洪秀全追封林凤祥为殿前夏季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林凤祥与李开芳
林凤祥、李开芳这两员太平天国历史上的猛将,不论在太平天国的建国初期,还是在从广西到金陵的进军途中,以及后来的北伐战争,都显示出他们猛打猛冲的军事才能。在太平天国进军阶段,林凤祥、李开芳和罗大纲三人是最能打仗的,李秀成称他们是带兵的将领,地位仅在诸王及秦日纲、胡以晃之下。林凤祥、李开芳的成长,主要是在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广西到湖南,他们都是打先锋的部队,儿乎是所向披靡,很少打过败仗。萧朝贵抄近路偷袭长沙时,林凤祥、李开芳是萧朝贵选中的战将,萧朝贵不幸户炮牺牲,林凤祥、李开节真接归石达开指挥。他们两人互相配合,十分默契,打起仗来比较顺利。在攻克岳州之后,太平军挥师武汉三镇,李开芳首先攻克汉阳,林凤祥首先轰塌武昌城墙。攻克南京战役也是他们两人首先破城而入。髓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镇江、扬州。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之后,洪秀全、杨秀清决定西征和北伐,林凤祥、李开芳被选派担任北伐军统帅。从浦口出师之后,经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进入直隶,一路横冲直撞,机动灵活,有如一股不可抗拒的铁流,奔流在北半个中国的土地上,但由于到了天津南边的静海、独流,决定驻扎待援。
咸丰四年(1854年)5月5日,至东光县连镇,与李开芳商定分军。李开芳率精骑南下接应援军,驰抵山东高唐,方悉援军已在临清败没,乃据高唐作固守计。林凤祥则继续困守连镇,内缺粮草,外无援兵,以劣势兵力顽强抗击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军。咸丰五年(1855年)2月弃守西连镇,集中兵力守东连镇。
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将连镇层层包围,待至雨季到来,清军又引南运河水,将连镇淹泡,使北伐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可是林凤祥镇定自若,继续指挥突围作战,连僧格林沁也认为,北伐军“虽被围万分穷蹙,粮米断绝,以人为粮,或战或守,从容不迫,毫无溃乱情形”,充分显示出林凤祥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度。
咸丰五年(1855年)3月7日,在孤军奋战9个月后,连镇终被清军四路攻陷,林凤祥因重伤,偕部分将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绍垣出卖而被俘。由清恃郎瑞麟、总兵经文岱等槛送到北京,由大将军绵愉办理此案。在清廷严刑逼供下,林凤祥仅留下一份403字的《供词》,录下其身世及经历。最后被害于北京西市。行刑时(凌迟)林凤祥毫无惧色,“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时年三十一岁。
开芳入守高唐州时,见僧格林沁兵到,知凤祥军已覆没,始决定突围。时战士尚存五百多人。二月初十夜(夏历正月二十九夜),开芳率领出东门,纵马向东南急驰,打算经济宁入江苏丰县,渡黄河南归。
第二开晨,驰到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带马队追到,步兵也跟着到来,把冯官屯围困,四面筑炮台,向村内轰击,房屋尽被击塌。太平军在村内掘挖土濠,盘旋三匝,可从地下通行,即在沟内掘窖潜藏,以避炮火。围濠之外,复挖小孔,战士伏在地下,向外瞭望,俟清军逼近,鸟枪打得到的地方,即向上开枪。清军伤亡累累。僧格林沁不敢进逼,他展转筹谋,因冯官屯旁旧有汉河,可通途运河,乃用水攻,引放运河以灌冯官屯。
太平军从屯内向西南面的清军礮台边开地道,打算轰开缺口突围。三月初八夜(夏历二月二十八夜),先向这一面佯作突围,与清军略一接触,即诈败退回。清军自以为防守严密,太平军不会再从这方面来突围了,不加警备。第二夜,太平军就在这裹放地雷把炮台前的濠墙炸塌,立刻冲出,斩杀清军。清军仓卒失措,四散逃命。时炮台外还有围濠一道,太平军正在赶急填濠,僧格林沁已闻警,飞调大军到,扼濠堵截。太平军苦战不能过濠,乃把炮台上的大炮和其他军器一起俘获,从容退回沟内。清帝
奕詝得败报,命军机大臣傅谕僧格林沁等叹息说:「甚至伤亡兵勇,遗失炮位,似此情形,……以万馀兵勇,围数百之贼,百计经营,迄无把握,朕心宝深焦灼」。
三月十三日(夏历三月初四日),清军引河工竣,第二天,放水淹浸,围堤以内,高处有水三、四尺,低处水深至五、六尺,太平军潜伏处,都有水三、四尺,火药、谷麦半被水浸。在水淹的第二天,太平军在西北面清军炮台附近埋的地雷,其火药袋、火药篓都被水漂出。从此地已遭水淹,不可能再用地雷轰塌围墙。三月二十九日(夏历三月二十日)以后,水势已经成围,难以飞渡重濠,但英勇的太平军决不在困难前低头,连夜向清军南北炮台进攻,企图突围,终因兵力太相悬殊,敌人又靠大水作围,都被阻截退回,僧格林沁要活捉开芳,假说爱他才干,望他来投。开芳正在无计可施,以为何不如将计就计,竟出下策,於四月二十一日(夏历四月十三日),先派心腹先锋黄近文带领将士一百四十多人,混入难民内,齐出诈降,在外接应。他看见僧格林沁把诈降的将士用小船渡出重濠,以为敌人中计,到二十四日(夏历十六日)晨,大风骤起,飞沙扬尘,瞬息不辨南北。他就写一封诈降信给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要他先缴械。开芳带领将士,全副武装,乘坐小船,伪作前来缴械。他以为僧格林沁受降不会作防备,又有黄近文等在外接应,天又大风蔽日,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一到濠边,就可以乘此脱逃。不料僧格林沁早已看出他的诈降,先把黄近文等都杀死,绝了接应,到要渡他出濠时,又暗派马步队万多人张左右翼包围着。开芳既入敌人彀中,和将士都在濠边被擒。
僧格林沁将李开芳及他的部下黄恣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槛送北京,其馀将士一百多人,都在冯官屯被杀牺牲。开芳在路绝食,槛送官员屡次婉劝,均拒不食。
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初五日(夏历四月二十七日),李开芳等七人在北京就义。敌人正绑黄懿端上身时,懿端飞脚把敌人踢死两个,踢伤两个,把敌人吓倒。到刑场时,观众万头攒拥,懿端高声对观众说:「自出天京,所向无敌,清妖不堪一击,灭亡就在眼前」。当敌人把开芳和懿端用寸磔酷刑凌迟处死时,他们都昂首扬眉,怒目四顾,表示蔑视敌人,英雄不屈的气概。癸开十三年,太平天国叙开芳功,追封靖王,子李永保袭爵。
人物评价
卢六、冯云山、萧朝贵、
林凤祥、
李开芳等一批批太平天国将领壮烈牺牲,最终使这次震荡全国、惊动世界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清王朝和帝国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告终,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
由汉、壮、瑶等族人民共同发动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历时14年之久,战斗遍及大半个中国的18个省,给予清王朝的封建统战和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以最沉重的打击;同时,其汉、壮、瑶等族人民团结奋斗、通力合作、并肩作战的革命精神,成为后来八桂各族人民合力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共同创造繁荣富强的广西和南宁的重要“精神基因”。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