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人物生平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年),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至十年(1743年-1745年),任沭阳知县。
乾隆十年,袁枚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亦作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1797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城中百步坡。
所见袁枚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的诗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偶作五绝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消夏诗》
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听诗叟》
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子不语袁枚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
《子不语》一书专记鬼神怪异之事,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书成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名与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业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清代文言笔记小说中最负盛名者首推蒲翁的《聊斋志异》,其次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再其次就要算袁枚的《子不语》了。三者鼎足,文章笔法各有千秋。大致《聊斋志异》寄托“孤愤”,爱憎分明,《阅微草堂笔记》劝善惩恶,强调因果,《子不语》则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的鬼神怪异之事或采自民间传说,或源于亲朋好友述闻,或直录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与世风的浇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子不语》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极为精辟:“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
《子不语》传世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
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其后有
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刻本、1914年上海锦江书局石印本、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等。
人物评价
通天老狐,醉辄露尾。(洪亮吉在《北江诗话》的评价)
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豪雄,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朱庭珍评述)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
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
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有极精到的概括,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