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日本方面并不承认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失败,但这场战役中国并没有输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而且也确实对日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所以说中国是战胜的一方也不为过。第一次长沙会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和薛岳的正确指挥脱不了关系,再者就是日本方面的错误指挥以及日军战斗力的下降和中国军民的合作抗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取得了国民党自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此次会战也是二期抗战胜利的前奏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士气,“我军愈战愈强,敌人愈战愈弱,我们到了转败为胜的阶段”。国民党在会战中获胜并不是偶然的,是与士兵的坚决抵抗和薛岳的灵活、恰当的指挥分不开的。
1、薛岳的主战与正确指挥。在长沙守与不守的问题上,薛岳坚持防守到底。长沙虽属战略要地,但限于地势,守之不易,故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在该城的弃守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蒋介石也有放弃长沙的打算。但薛岳主张坚守,他认为在湘北地区作战有三点优势:一、我军在湘北有15个军的兵力可参战,第5战区不需要参战,仅自己的9战区投入,兵力就足够对付;二、我军熟悉湘北的地形,可进可退,行动自由;三、湘北水多山多,敌人机械化兵团行动受限。1939年4月17日,薛岳在长沙第6次纪念周上作题为“化路为田,运粮上山”的演讲,谓:“择地而战,或许在学理上说得通的,但在事实上看来,蛮打却也是一种极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不打,敌人绝不会自动回到东京去的。我们牺牲,敌亦牺牲。如此死拼下去,敌人的兵器虽好,但是没有用兵器的人,最后胜利必然要落在我们手的”,坚决主张守卫长沙。 在
长沙会战开始之前,
薛岳根据地形制定了后退决战的“天炉战法”。在战争过程中,薛岳指挥所部运用快速机敏的运动的战术,适时调整战略,诱敌于险要之地以围歼,沉重打击日军。“湘北战役,与其谓为军事之胜利,不如谓为战略上之成功。”
2、日军指挥官战术失误,并为国民党军队所利用,也是国民党军队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战役,日本投入兵力达七个师团,大致粤汉正面三个师团,平江方面一个师团,赣北方面三个师团,战线自洞庭湖东,迄锦河流域,长达五百华里。日军仍采用一贯的“包围歼灭”战术。
日军战线的延长为薛岳所洞察,便以分段包围,各个击破相对,大败日军此次敌以七个师团的兵力,置配于长达五百里之战线,自不能收到策应联络的效果。而此战线的大部分地区,又均为险峻重叠之山岭,一切接济都极为困难,所以旬日之间,即以呼应不灵、接济困难而全线动摇。继以我军“各个击破”战略之压迫,遂不旋踵而总崩溃。
3、日军战斗力的下降和中国军民的合作抗战。在战斗力方面,日军已大不如前。日军所投兵力中有三个师团属于新编,战斗力尤为脆弱,多望风而溃。而自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残酷的战争中增强,一些高级将领把实际的作战经验,经过整理分析,作为训练新兵的课程。这样,老兵在战斗中得到锻炼,新兵在未上前线已明知日军的软肋。而且中国军队的力量一直在补充,兵员的训练持久而坚实,兵源也源源不断。
湘北战役中表现出来的军民合作精神,“已臻佳境,堪为全面抗战中之楷模”。在前线,乡民协助军队构筑工事、担任运输。日军入侵后,则如入荒檄,以致所掠食粮告罄,来源断绝,造成溃败结果。而日军的奸淫暴行也极深地刺激了当地民众,引起大规模的反抗。“军队所在地曾有数十家子女要求入伍杀敌,其同仇敌忾之情绪,是令人感动至深。”在长沙会战中,对于自动参战阵亡的民众,薛岳均令从优抚恤,“兹经查实在敌我激战时自动担任抗敌工作不幸阵亡者,以其忠党爱国,光荣殉难,至为悲哀,特令该县从优抚恤,以慰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