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起义的历史地位 清涧起义失败原因分析
非我族类 2018-01-25
清涧起义的历史地位
清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清涧起义虽然遭受失败,但它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经验,锻炼了骨干力量,锻炼了干部,教育了人民,对陕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清涧起义失败原因分析
清涧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早期武装革命斗争一样,由于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和战略战术等方面原因,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都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伟大壮举。
一、“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指导是清涧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省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错误决定和判断,是受时代局限无法避免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党从弱到强、由小变大的必经阶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精神,没有克服和纠正“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清涧起义的导火索是同情革命的国民党旅长石谦被害,其领导的第六旅内部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并提出了“为石旅长报仇”的口号。但此时革命形势已处低谷,省委利用这一情绪,在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发起了武装暴动。二是在处理李象九和唐澍之间矛盾的问题上,没有从实际出发作出果断决定。10月15日,起义部队攻下宜川,唐、李分歧激化,唐澍看到李象九执意死守,无奈17日离开宜川向省委汇报。到11月初,井岳秀调集6个营的兵力围攻宜川,宜川守军20多天坐以待毙,没有等到省委的明确指示,最终延误战机被迫突围,以损失90%的军事力量逃往韩城。不仅没有守住宜川保存实力,反而进一步掩盖了唐、李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三是错误估计了国民党的军事实力。根据省委指示,起义部队在韩城发动第二次起义,唐澍甩开李象九率部北上,又误信传言,错误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实力,盲目进攻宜川受挫,继而北撤延安、延川、安定、安塞、保安等地,沿途屡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损失惨重,最终于1928年1月临近寒冬之时,仅剩的29个人在弹尽粮绝之境,被迫解散于陕甘交界的豹子川。
二、未能充分发动群众是清涧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联合工农武装是清涧起义失败的关键因素。1928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陕西工作决议案》指出:清涧起义的失败在于“单纯的军事行动”。党的“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武装斗争的方略,但缺乏游击战争的经验和理论,更缺乏具体的战略战术,在领导开展武装斗争的具体实践中,没有制定明确的方针策略,更没有在旧部队改造、军民关系、联合工农等方面作出具体指示,全国革命整体处于武装斗争的初始阶段。清涧起义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也很难做出符合革命斗争需要的正确选择。韩城二次起义时,虽然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也提出“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口号,但在行军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并没有与地方党组织取得积极联系,也没有开展有效的思想宣传工作。由于没有发动群众,群众反而把武装斗争视为“闹土匪”,纷纷躲避逃跑,给部队造成了严重的补给困难。因此,清涧起义仅是依靠国民党军内部军事力量发动的一次武装暴动,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起义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孤军作战。
三、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清涧起义失败的主观原因
清涧起义是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但是在起义发展的过程中,以唐澍为代表的省委派遣来的领导者和以李象九为代表的军队中成长起来的领导者之间,因观点认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最终成为起义失败的重要因素。从石谦被害决定起义到韩城整兵再战宜川,唐、李二人关于部队的行动方向始终存在相左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四次分歧上,第一次是起义时的行动方向。李象九意欲开拔清涧后直取延安,唐澍认为要集结兵力固守宜川,因唐澍坚决执行省委决定,最后起义部队集中分散在清涧、延川、延长的兵力,形成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宜川为中心与井岳秀形成对抗。第二次分歧是延长处决齐梅卿。齐为投诚败将,亦是李象九同僚,唐澍认为齐率部投降动机不纯,日后恐为隐患,须整肃军纪以稳定队伍,而李象九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改造部队需要一个过程,极刑处决必导致军心涣散,但唐澍不听劝解,最终枪毙了齐梅卿。第三次分歧是会师宜川后关于部队的行动计划。唐澍认为,起义以来节节胜利、士气高涨,应集中兵力主动进攻延安,李象九认为应该坚守宜川整顿部队,最终因意见无法统一而错过战机,遭到国民党围攻,被迫溃败宜川南逃韩城。第四次分歧是关于韩城二次起义的行动方向。李象九主张东渡黄河,保存实力待时机东山再起,唐澍则要坚决北上开展游击战,收复宜川,最后唐、李“分家”,起义部队冒险进攻宜川,部队惨遭挫败,从此一蹶不振。四次分歧,唐、李二人观点始终没有统一,指导思想和行动计划飘忽不定,致使个人之间产生矛盾嫌隙,在起义部队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使起义部队不能形成强大合力,最终导致起义失败。
四、起义部队成分复杂是清涧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
起义官兵源于国民党军,虽然作为骨干力量的李象九和谢子长两个连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但党的基层组织并不稳固,部队的成分极为复杂,党员的革命意志不坚定,旧官兵的思想也没有来得及改造。宜川突围战中,国民党一方面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强攻宜川,另一方面用金钱和权力引诱起义官兵,在思想上瓦解起义部队,许多人意志不坚定,就投敌叛变。收编连长雷进财主动撤退放弃阵地,逃出城后又煽动叛变惑乱军心,最后虽被正法,但给部队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害。二次攻打宜川,一夜激战,近200人的部队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其中多数逃跑,不得已起义部队只能选择撤退。可见,旧习气对部队的影响很严重,战斗失利,生活艰苦,加之政治工作特别是党的领导工作比较薄弱,致使官兵思想混乱,非战斗减员严重,这是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清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