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长城抗战之古北口战役:时间最长、杀敌最多、战事最激烈

长城抗战之古北口战役:时间最长、杀敌最多、战事最激烈

非我族类 2018-01-09
\

 
  长城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杀敌最多、战事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是古北口战役。古北口战役历时75天,击毙敌人7000多人以上,当然中方军队也遭遇了重创,伤亡1.6万余人。另外,这场战斗一直影响着整场长城抗战的战局发展。那么,古北口战役的具体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
  古北口有“京师锁钥”之称,借燕山险峻作为屏障,是通往北京的要隘。而古北口长城以南不远就是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古北口离北京不过一百公里。
  日军攻陷承德的第二天,其第八师团便直奔古北口。
  古北口战役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是长城抗战中,坚持时间最长、杀伤敌人最多的一次战役。自1933年3月5日中日军队交战开始,至5月19日密云县城沦陷为止,共历时75天。
  中国军队第17军等部队,守住地势天险,英勇奋战,以伤亡1.6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7000多人以上,日本关东军主力第八师团遭受重创。
  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长城抗战虽不以古北口抗战为开始,但古北口战役的每一个阶段都影响着整个战局的发展,最后这一阶段的抗战也因古北口抗战停息而结束。
  1933年5月31日,《塘沽协定》签订,长城抗战结束。
  从车马成阵的“御道”到敌我搏杀的“战场”
  从北京城区出发,往东北方向122千米处,便是古北口镇。
  “我们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个镇子就相当于一个大景区,现在镇上主要以旅游业为主。抗战文化是我们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密云县古北口镇宣传科工作人员张力夫告诉记者。
  密云一带的山水,是京郊有名的景色。有清一代,皇室在长城外的承德修建热河行宫,也就是现在的避暑山庄。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乃至海外使节,每年都需要频繁往来于北京和承德之间,古北口成为重要的“御道”,车马成阵,华盖旌旗蔽日,络绎不绝。
  古北口保留有中国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现存的长城主要为明代修建。“古北口明长城以大关为中央要津,东连盘龙山、金山岭、司马台。往西边则是水上长城,潮河从旁绕过,接着就是卧虎山、小高楼、八道楼子,十分壮观。”长城学专家张保田向记者描述道。
  古道雄关的壮丽美景,在家国动乱无可奈何之时,也只能陷落敌手。长城抗战结束后,侵华日军为巩固伪满洲国边界,在整个冀东长城沿线制造了“千里无人区”。
  1942年,一位名叫雷烨的八路军战地记者在长城以北的村庄做调查,他在《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村庄》中写道:“一个赤膊瘦饿的壮年农民插嘴说:中国队伍再不开过来,我这条破裤子就穿不到明年了,十一年的罪我们受了,中国还要我们吗?”日军在长城以北,强迫村民集中到日军设定的“集团部落”里,所谓的“集家并村”,阻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日后,常有八路军部队越过长城,深入“无人区”打击日伪军。
  此前十年,古北口长城一带却是另一场生死搏杀的鏖战。
  南天门血战8天后,中国军队仅退守600米
  1933年3月5日,日军第八师团的先遣部队第16旅团和骑兵第3旅团就杀到了古北口外。中国守军107师,立刻迎击,当天击退日军200余人,击毁坦克2辆。“因日军来得突然,所以各部当天连夜冒着刺骨的严寒,挖开冻土,凿开岩石,连夜赶筑工事。古北口保卫战打响。”密云县党史办副主任李东明说。
  记者来到古北口长城脚下的长城抗战纪念馆,讲解员王玉莲告诉记者:“整个古北口长城抗战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北口保卫战、南天门阻击战和石匣一带的阻击战。”整个纪念馆形制如同一座城楼,灰色的墙砖筑起一道“城墙”,城墙正中分出两条上楼的甬道,纪念馆就在城墙台基之上。
  走进展览厅,王玉莲告诉记者,“墙上画像都是参加过长城抗战的国军将领,分别是徐庭瑶、杜聿明、戴安澜、关麟征、郑洞国、黄杰。而这里的布局设施是还原了当时的指挥所的场景。”
  1933年4月18日,日本侵略军调集重兵,进攻南天门八道楼子阵地。黄土梁、南天门、八道楼子三个阵地,炮火连天,日军狂轰乱炸几个昼夜未曾停息。此前,中日双方军队一直在南天门一线呈对峙状态。日军扬言,“一星期内攻下南天门华军阵地。”十七军军长徐庭瑶见事态紧急,亲自上前线督战。
  到了24日6时,日军1700余人向南天门再次发动进攻,守军与日军激战3小时,肉搏6次,几乎伤亡殆尽。直到26日,日军又发起第三次进攻。当天夜晚,由于军事防御工事在飞机大炮下尽毁,守军第83师才后退至南天门以南600米处的预备阵地。血战8天后,中国军队仅后撤数百米,出乎日军所料。
  绕厅一周,王玉莲走到一幅画像前说:“这是吴超徵,他就牺牲在古北口南天门。他的孙女多次来我们这里祭拜,第一次来时快天黑了,纪念馆就要关门了。她慌忙告诉我要祭拜她的爷爷,我说为抗日牺牲在我们这里的,不光是你的爷爷,也是我的爷爷。我每年过年,都来给他们送饺子。”
  几天内筹集500棺木,村民自费送烈士“回家”
  在纪念馆右侧的坡地上一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顺着石子路上行,穿过茂密松林,便可以望见公墓的方形围墙了。如今,公墓已经修葺一新。
  “以前,坟冢是用黄沙土堆积起来的,老百姓都叫做肉丘坟。”张力夫说。公墓的大门用青砖砌成,两楹用石灰涂成白色。白底的门联有一幅字体遒劲的挽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拾阶而上,跨过大门,抬头就是“铁血精神”四个大字。
  正对墓园大门的是一块2.5米的花岗岩石碑,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在1935年所立。石碑后一步之遥,便是一座隆起的巨大坟冢。现在,早已经不是土丘了,而是用灰色的大理石板筑起了一米多高的圆形台基,墓顶如穹顶般围拢聚合,与背后的蓝天苍山融为一体。
  1933年3月中旬,古北口当地村民在古北口附近找到了500多具第25师的官兵遗体。李东明说:“当地村民,各自筹钱,捐献木材,几天内就凑齐了500多口棺材。民众又出动100余辆马车将棺木运往通州火车站,再转送回25师官兵老家。”
  到5月下旬时,长城抗战已经结束,仍然有许多官兵的遗体被遗弃在荒山野地中。古北口令公庙的一个道士王乐如,发动群众上山收敛,共寻得官兵尸骨360具,安葬在古北口南门外。“当时修了一个直径18米,高8米的大坟冢,封土实在不够,村民就到山上背土下来。”李东明说。
  关将军“将军楼”前负伤,七勇士守帽儿山
  从阵亡将士墓地出来,往蟠龙山走,在山脚的路边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石碑。太阳下白色的碑石折射出耀眼的白光,正面碑文烫金,上书“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张力夫告诉记者:“这里叫帽儿山,当年日军为攻上帽儿山,在炮火猛攻下硬是将山头削下2米多,又组织步兵强攻,死伤100多人,后来发现只有7名中国守军。”
  1933年3月11日,日军占领了古北口制高点、盘龙山上的将军楼。25师师长关麟征感到形势紧迫,立即令73旅旅长杜聿明代他指挥古北口和战斗,他亲自率队想要夺回将军楼。关麟征被手榴弹创伤,负伤强攻,后夺下将军楼北侧的高地。
  12日,天刚拂晓,日军又向古北口守军发起进攻。守军顽强抵抗,日军第8师团的“骷髅敢死队”几乎被顽强的守军歼灭。到正午时分,日军用炮火封住了古北口通往龙儿峪的阵地道路,守军前后方失联。到下午15时,第25师已经再无法支撑,只能向南撤退。
  部队撤至帽儿山下时,被占领“将军楼”的日军发现。日军即用重炮轰击,并调来飞机反复轰炸和扫射,守军伤亡惨重。此时,又有大批日军从北面的龙儿峪涌来。
  25师145团的7名战士,坚守在帽儿山上并没有撤退,他们仅用机枪1挺,顽强阻击自龙儿峪方向追来的日军,一直战死在阵地。日军对这7名中国士兵十分敬佩,将他们葬在山前,树上木牌,题写“支那七勇士之墓”。
  八月的古北口长城,在烈日的炙烤下静默无声。当年受炮火猛击的将军楼还矗立在盘龙山山巅,顺着村民修建的小道可以一路攀登至底楼。因当年日军炮弹轰击,楼顶洞开,站在将军楼里可以看见头顶露出的残损墙砖。楼内墙壁上,有日军用刺刀刻下的一行字,“步兵四十联队占”。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