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起义如何体现朱德的军事思想
非我族类 2017-10-20
一、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朱德军事思想的精髓
从军事斗争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这是朱德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军事领域的表现。朱德指出:“一切最好的战略战术,都是实事求是,合乎辩证法的”1928年1月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突出表现了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求实精神。
1.因地制宜,“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朱德历来强调:“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首先要知道事物是变动的,情况是迁移的,决不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部队”。在湘南起义中,朱德指挥红军作战从不使用死守硬抗的教条式的作战方式,而是善于根据作战时间、地点的变化,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采取运动战、游击战,避强击弱,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这种切合实际的作战原则,使得我军在湘南起义中尽管武器装备不如敌人的情况下,也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坪石大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战例。湘南起义军占领宜章后,给当地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驻防广东乐昌的国民党军独立第三师师长许克祥亲自率部直扑宜章,企图“剿灭”工农革命军。朱德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作战时间、地点的变换,率部主动撤出宜章城,避免与许克祥部的正面遭遇。国民党军占领宜章城后,便四面出击,寻求工农革命军主力决战。朱德利用国民党军兵力分散,首尾难以相顾的弱点,指挥工农革命军和农军武装,在岩泉地区击溃国民党军,并乘胜追击到乐昌县的坪石,歼许克祥师主力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
2.因情措法,“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人民军队的用兵方法是随机应变,变化无穷”。朱德一贯强调根据敌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战略战术,反对指挥作战墨守陈规。在湘南起义中,他所指挥的战斗都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敌情的变化,不断地创新战法。大铺桥战斗中所采取的“打虎牵羊”的作战方案,就是朱德“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军事思想的生动体现。坪石大捷后,湘南各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揭竿而起。朱德决定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北上,在大铺桥战斗中,朱德针对国民党第35军两个营兵力的构成情况,提出了“打虎牵羊”的作战方案。朱德认为,该敌当中有“虎”也有“羊”,对于顽固的反动军官这些“虎”要坚决地打,而对于那些不到二十岁,甚至是十六、七岁可以称之为“羊”的学生兵,尽管有较好的武器装备,但是没有打过仗,要耐心的说服教育。朱德对参加战斗的同志讲:“这六连人都是受过教育的青年—还受过一点军事训练!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送他们到宜章重新训练,然后要求他们加入我们的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分化瓦解敌人,是朱德“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军事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正确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是朱德军事思想的着眼点
正确处理军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贯穿作战指挥及一切军事活动中指挥员们关注的带根本性质的问题。“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目的,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任何军事行动都不可能脱离政治之外。朱德认为,“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是部队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只能都搞好,不能只搞好一个”。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对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关注。在湘南起义前期,朱德卓有成效的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起义军的无产阶级觉悟,为湘南起义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
1.统一思想认识,为湘南起义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它关系到我军的胜败和强弱。朱德在带领起义军向赣南转移的过程中,对开展政治工作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于巩固部队,保存革命的火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朱德同志领导南昌起义军余部进行整顿,冲破艰难险阻,为人民军队保存了革命火种。”在当时,由于南昌起义中军事上的失利导致起义军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得不到上级党组织的指导,部队思想一片混乱。如何消除军事上的失利给官兵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朱德在转战途中的当务之急。为扭转部队中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军人大会,从思想整顿入手说明了革命的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的胜利属于起义军,以鼓励士气和坚定信心。朱德在作政治动员时深刻指出,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一九一七年”,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朱德精辟的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展示了革命必将继续发展的前景,增强了部队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领导,为湘南起义确立了组织基础。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取得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也是区分我军与一切旧式军队最主要的标志。党员骨干的数量和质量是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朱德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工农红军只有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之下才能够完成它的历史的伟大任务”。粟裕回忆大余整编这段历史时说:“这一次整顿,重点是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经过这次整顿,重新登记了党、团员,调整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得应该把支部建在连上,但是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去。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这对于这支部队建设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措施。”在整顿党、团组织中,还选派了一些优秀的党员到基层担任指导员,从而加强了党对部队的全面领导。
3.严肃军纪,明确了任务,为湘南起义夯实了制度基础。严明的军纪是确保我军形成良好内外关系和高扬战斗意志的关键。朱德历来重视部队的纪律,在转战湘南的途中,他经常告诫起义军战士:“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没有纪律是不能生存的”通过在上堡的整训活动,严肃军纪,使每一个起义军战士都清楚战争的目的,明确起义军的性质是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同时,对官兵进行了自觉遵守纪律的教育,那时就规定了募款和缴获的物质要全部归公,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财物,改变了起义军单纯行军、打仗的任务。同时将军事任务与政治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到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进一步巩固军事胜利的成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湘南起义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坚持人民战争与巩固革命政权相结合是朱德军事思想的基本要义
开展人民战争是朱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革命斗争的一个带根本性的思想,也是我党群众路线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人民群众是我军开展军事斗争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源泉。
1.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创建根据地。朱德在率领起义军转战湘南的过程中,深刻分析了南昌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广泛的发动群众,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形成军事、政治、经济上的革命阵地,开展人民战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事关红军的发展壮大,有了稳固的根据地,红军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朱德指出:“中国红军是在土地革命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中生长和壮大的。它的主要组织成分是得到土地革命利益的雇农、贫农及中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解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只有在政治上获得解放,才能动员他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保卫根据地的革命战争中;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为革命战争提供更多地物质保障。在湘南起义的过程中,群众踊跃参军,起义军组建了三个农军师和两个独立团,力量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2.建立苏维埃政权,保障群众的权益。朱德曾指出:“红军是工农的军队,也可以说是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队。红军的军事任务是夺取政权,建立和巩固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权,使无产阶级及一切劳苦群众政治上经济上完全得到解放。”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红军的任务不单是打仗,还要组织、宣传和武装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政权建设对于实施工农武装割据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革命政权实行代表会议制度,对群众实行广大的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1928年2月1日,在取得坪石大捷后,朱德主持召开了特别会议,制定了湘南义的总方针,决定以武装斗争作保障,建立湘南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发动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宜章、郴州、永兴、资兴等七个县先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推翻了反动政权,巩固了湘南起义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湘南特委在三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永兴县太平寺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苏维埃政权组织。
湘南起义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它高举“八七”会议提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的旗帜,初步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为日后红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湘南起义中,朱德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革命形势,善于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战略战术,不断创造新的经验,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