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起义和以往的农民战争有何不同 捻军起义的经验有哪些
非我族类 2017-08-04
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和以往的农民战争
《山东军兴纪略》说: “间尝博观载籍,考之往古:盗贼之发,或困于饥寒,或迫于征敛,畏死幸生,铤险啸聚,少者数百,多者累千,负固山梁谿垘之间,摽掠数十里而已;其甚者,如前明流寇,众常数万,非一乡一邑之人,处无定巢,毕岁狂奔,无所留恋,加以天灾岁歉,千里篙蓬,择地焚屠,苟延喘息,并无室庐孥贿之乐也。今之皖匪不然,起于皖北颖(州)、寿(州)、蒙(城)、毫(州)之间,有庐旅,有妻孥,不饥寒而抗征税。国家因用兵粤匪,挞伐稍稽,遂乃子弟父兄相率为盗,私立名号,曰堂主,曰先锋,或数百人为一捻,数千人为一捻,故当时号曰捻匪。恒于春秋二时,援旗摩众,焚掠自近及远,负载而归。饱食歌呼,粮尽再出,有如贸易者。”
抛开这个反动文人对起义者的诬蔑和歪曲不说,从其中还是可以看出捻军起义的特点,即其与过去农民战争的区别是:它是有根据地的,是父子兄弟同乡亲友一齐参军的,它在春秋两季“装旗”出征,冬夏两季一般在家务农或休息,它处在半武装半农民的状态中,所谓“居则为民,出则为捻,若商贾之远行,时出时归”的说法,即由此而来。捻党仿佛民国初年河南的红枪会一样,是一种农民自发的自卫性组织,所不同的是他们初无武装,也没有地主分子参加,而是贫苦农民或游民的组织。这种组织各地称呼不同,但实质一样,象当时运河沿岸的“幅党”也是一样。捻党和幅党并无严密组织,也无一定隶属。他们离合无定,聚散不常,碰到官府压追加紧,就散伙成了普通百姓,压力一松,又复出而“打家劫舍”。他们破坏了地主豪绅的社会秩序,腐蚀着清朝的基层统治,所以,被骂成“红胡子”,意思就是土匪了。这是一种原始的农民运动,许多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不了解这种特点,把他们称作“秘密结社”,其实他们是公开的活动,不是秘密结社。天地会和白莲教都是秘密结社,尤其是白莲教,秘密组织几乎遍于全国,各有一定的地区、组织、教规和首领,捻党并无这种色采,它是地上的农民运动,并非地下的秘密组织,应该加以区别。
捻军起义的经验
捻军之所以能坚持长期的战争,客观上是由于1864年以前清廷把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只用一部分力量对付捻军和其他起义武装,使捻军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了比较有利的条件;主观上则是由于捻军本身具备不少优点和特点,并在斗争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具有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捻军的基本成员是身受封建主义剥削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而陷入苦难深渊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人民。他们对统治阶级怀有刻骨的仇恨,因而具有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在十余年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举家从军,“父兄死而子弟代”,英勇不屈,坚持斗争的动人事迹。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支持着广大捻军将士不畏险恶的环境,不顾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以刀矛等原始武器与装备洋枪洋炮的清军进行坚决的斗争。特别是太平天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能“披霜踏雪,万苦不辞”,继续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
(二)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捻军纪律严明,每到一地,非但不扰民害民,而且将地主豪绅的财物分给贫苦群众,所以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使自己得以“因地为粮”,“夜不扎营,散住村庄”。不仅如此,一些著名的战斗,如高楼寨、灞桥、罗家集之战,都是在人民群众支援配合下取得胜利的。清军则相反,“兵勇所到之处,肆行抢掠,民间被害甚深”①,因而激起人民的反对。一些地方甚至构筑堡寨,抗拒清军,使清军难于筹集粮食,影响行军作战。曾国藩、李鸿章等竭力推行“筑圩”、“查圩”和坚壁清野政策,千方百计隔绝捻军和人尺群众的联系,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捻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密切的。捻军之所以能坚持长期斗争,是与人民群众的支援分不开的。
(三)实行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方针
由于地域的接近和斗争的需要,自1857年开始,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等所部捻军与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军实行联合作战,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对捻军来说,当雉河集等地被清军占领后,由于得到太平军的支援,得以在淮河沿岸重新立定脚跟,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对太平军来说,捻军在淮河沿岸的活动,牵制了自淮北南下的清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北部屏障的作用,使太平军陈、李两部得以比较放手地分别对付由湖北东进的湘军和天京外围的清军。正是由于互相配合作战,使安徽战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在此期间,捻军还向太平军学习了构筑防御工事等方面的技术,提高了防御作战能力。清将胜保颇为惊奇地说:捻军“挖壕筑垒迥异从前,非有粤逆消息暗通,安能如此诡谲”。袁甲三也说:“数年以前之贼,不知沟垒可恃,专心以野战为强。自咸丰七年以后,皆知深沟高垒,以守为战,而攻剿愈觉费手。”太平军方面,陈玉成、李秀成部在安徽战场上,也注意运用捻军迂回运动战法,打了一些漂亮仗。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部,与赖文光、邱远才所率的西北太平军余部决定合为一体,组成一支统一的新捻军,这一决策也是非常适时和正确的。如果不实行整编,各自独立作战,将很难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
(四)实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捻军和太平军整编后,决定易步为骑,实行大规模的运动战,这是与敌情、地形和武器装备等条件相适应的。当时,清廷已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捻军,先是派遣僧格林沁的精锐骑兵,后又调集装备新式枪炮和数量上占优势的淮军和湘军,在豫、皖、苏、鲁、鄂等省的地方军配合下,实行合围兜剿。而捻军兵力少,武器装备低劣,又是孤军作战。如果实行阵地防御作战,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捻军领导者决定把部队全部改为骑兵,充分发挥骑兵在平原旷野地区纵横驰骋的特长,实行运动战,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避敌之长,补己之短,使清军的枪炮优势难以发挥,同时也弥补了捻军武器装备方面的劣势。实行运动战的结果,使捻军在战略被动中取得了战役战斗上的主动权。捻军的这一作战形式,与同时期的农民起义武装的偏重于城市攻防作战相比较,都要高出一筹。尽管后来东、西捻军先后遭到失败,但是,如果不实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而是实行堂堂正正的阵地战,无疑将会失败得更快。
关键词: 捻军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