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保卫战
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失守后,天京的西面完全暴露在清军的面前,天京岌岌可危。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之所以战败不仅仅是因为其对手湘军的强悍,还因为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犯下的不少失误,这才致使数十万太平军被六七万湘军打得落花流水。
安庆保卫战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是在镇压农民革命中兴起的一支凶悍部队,它比清政府的绿营兵有战斗力;将领曾国藩、胡林翼在与太平军多年的较量中,总结了一套反客为主,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死死咬住太平天国的要害部位,以阵地战为主,步步逼进,避开太平军机动灵活、飘忽无常、速战速决的长处,而发挥了自己实力雄厚、装备较好的优势。主观上讲,太平天国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在保卫安庆的决策和指挥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第一,缺乏统一指挥。太平天国的后期,军事指挥系统很不健全,对于生死攸关的安庆保卫战,
洪秀全也好,洪仁玕也好,都没有也不可能通盘的筹划与指挥。从实际情况看,陈玉成始终担负前线实际指挥任务,但洪秀全并没有给他前线指挥的名义和权力。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战略行动,是陈玉成与
李秀成会商决定的, 由于双方没有统属关系, 因此出现南北两线谋而不合,各行其是的状况。西征失败后,陈玉成在解安庆之围的战斗中,除了自己的部队外,并不能直接指挥友邻部队及来援部队,每战均需与各部首领协商。这就难免地出现了一些部队不与合作,不听指挥的现象。如陈玉成约林绍璋前来练潭面议会剿瓜东河敌军一事,章王林绍璋却“忽云军事无定,粮草罄尽,官兵惶恐,欲移营鱼塘岗”为由拒不配合。l861年5月l3日,陈玉成写信给林绍璋,批评他“身居王位,如何酌议军饥反复无定……且殿下之兵,一战未开,即行自退,如误大事是殿下一人所误也,……即殿下欲移营鱼塘岗亦该先行文前来与兄酌议,如何轻举妄动,自惑军心。”(据1956年9月23日《浙江日报》副刊,原件见欧阳兆熊《辛酉出游日记》手稿。)“在战争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统一指挥。”安庆保卫战之所以出现没有前敌总指挥之怪现象,是因为洪秀全在杨韦事件后,猜忌心理日益发展,对谁也不信任,尽管要别人帮助他打仗,不得不委以重任,却又不给予足以担当重任的职权。
第二,协同作战不好。如果各将领能够以大局为重,同舟共济,协同作战,即使没有总指挥官,也能在召集人指挥下战而胜之。可惜,在安庆保卫战中,各将领都没有互相协作,造成失利,这主要是李秀成与陈玉成不和所致。李秀成因陈玉成先于自己封王而很有意见,暗中与之较劲,并常常借机抵毁之。在西征中,李秀成一度在鄂南赣北取得很大进展,在鄂赣之间已经开辟了一个相当大的临时根据地。如果李秀成能联合屯军黄州的赖文光南北夹击,完全有可能克复武昌。但他在鄂南扩充数十万起义群众后,见敌军
胡林翼增援,便不战而退,于7月中旬退回江西。后在安庆危急时,李秀成在兴国接到
陈玉成告急救援信,天京也令其北援,但李秀成置若罔闻,按兵不动。这都是李秀成较劲心理的反映。两大主将如此,其他将领不配合作战的事屡有发生。林绍璋不认真配合,造成援军失利。
第三,战术运用上的重大失误。一是,为一城一地的得失死打硬拼,以己之短,击人之长。陈玉成在“围魏救赵”失利之后,转而采取死打硬拼的战法。当时湘军深沟高垒,采用围城打援之法消灭太平军有生力量,近乎张网捕鱼。太平军被分割为二,城内守军不得不进行阵地防御,城外援军不得不进行阵地攻坚。此时,聪明的办法应当是,当机立断,组织退却,以便保存实力,待机破敌。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创造了一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善于打运动战,而没有本钱打阵地战。陈玉成曾用这套“绝活”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令敌闻风丧胆。如果他当时能保持冷静头脑, 改变打法,在安徽各地驰骋,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有效牵制围攻安庆之敌,则安庆存亡未可定论。可惜陈玉成只看到保卫安庆的重要性,却没有看到进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的危险性,而决计死打硬拼到底,结果陷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一代枭雄陈玉成竞如此执迷不悟,也可以说是农民领袖缺乏战略眼光的反映吧。
二是,逐次增兵,收效甚微。首先,太平天国每次动员的援军数量不少,但精兵不多。其次,几次增援安庆的军事行动,只是在一条路线上,结果让湘军以逸待劳,一一击破,五次增援被打败四次半。由于增兵受阻,安庆城内外的太平军在兵力、粮秣和武器装备上日益枯竭、士气沮丧、坐以待毙,而湘军则越战越勇,气焰嚣张,战局无法逆转。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最终败给了人数仅六、七万的湘军之手,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