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乌涌之战战况激烈:祥福率三省清兵血洒乌涌炮台
非我族类 2017-05-19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
鸟枪与最先进的滑膛枪之间的对阵
1841年2月26日,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后,即遣“摩底士底号”、“加略普号”等五艘战舰以及满载海军陆战队的“复仇神号”、“马达加斯加号”武装轮船,由荷伯特指挥,溯珠江而上,进攻广州。2月27日,英军抵达距广州城30公里的乌涌炮台对开的珠江水面。
乌涌炮台是土木结构的防御工事,沿马涌围南面一字排列,设有炮眼44个,架设大炮47门。而珠江上,有一条横江铁链,系着一艘架有10门大炮的沙船、一艘有34门大炮的“截杀号”兵船(用林则徐购买的洋船“甘米力治”号改装的)以及40艘水师船。主航道上浮着许多木排和满载沙石的沉船,用以封锁江面。
乌涌炮台原有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统率的广东、广西兵约700人驻守。之前,道光皇帝曾下旨抽调湖南、四川等地17000清兵到乌涌炮台加强守备。
湖南总兵祥福率领的湖南凤凰、永州、绥靖等清兵900人,于大战前一天率先赶到乌涌炮台。祥福率部从湖南日夜兼程赶往广州,用了整整47天。
琦善主政广州期间,为表示“和谈诚意”,撤除了珠江口许多防务。乌涌炮台虽有祥福率兵增援,防守兵力不算少,但交战双方的武器实力相差十分悬殊。英军战舰是大型的铁甲远洋舰队,七艘战舰共有大炮160多门,都是有效射程达1000-2000米的新式大炮,而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枪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枪。
清军用的大炮,只是射程几百米的国产土炮,步兵武器除鸟枪外,长矛、腰刀、弓箭等还在使用。而清军的水师船,也只是普通的木帆船。
祥福抵达乌涌炮台后,知道与英军硬碰火力是不行的,决定与英军打近身战。他连夜组织官兵和民夫,在小岛南面的滩头阵地上加挖了许多战壕,战壕内设有梯级,上下自如。他把不少步兵深藏于此。
第二天下午,英国舰队到达乌涌炮台前的珠江水面,派出“复仇神号”、“马达加斯加号”前来测量水深。
当船开到乌涌炮台的大炮射程内时,祥福毫不犹豫地命令开炮,几发炮弹打中“复仇神号”的蒸汽冷凝器。
英军马上调动“摩底士底号”、“加略普号”等五艘战舰开到离岸三四百米的地方,向乌涌炮台和“截杀号”兵船发射威力强大的圆弹、葡萄弹和火箭弹。
一轮火炮过后,乌涌炮台相当部分已被摧毁,岸上空无一人。于是,英军便放下舢舨数十只,载着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小岛南面滩头登陆。
埋伏在战壕的清兵突然跃起,向英军放枪的放枪,射箭的射箭,杀伤敌人不少。一些冲入战壕的英军,则被长矛、大刀刺死。英军的三次进攻被打退了。
湖南总兵祥福阵亡时仍抱着敌兵
正面攻击受阻,英军便偷偷派出一批士兵,在珠江北岸登陆,抄到乌涌炮台后面,并架起大炮对着炮台轰击。很快,炮台的大部分被摧毁了,“截杀号”兵船亦遭受重创。在腹背受敌的危急关头,琦善并没有发兵增援(此时锁拿琦善的文书未到广州)。
这时,突然刮起东南风,波涛汹涌,水位暴涨,仅剩下几个没有被摧毁的炮位均浸于水中,而炮架笨重,不能旋转,炮弹又因受潮打不响了。
这时,英军如潮水一样涌上岛,祥福只好率士兵与英军近身肉搏,一些士兵因畏惧而想退缩,被祥福刀劈了几个。“摩底士底号”的司令义律·宾汉事后写道:乌涌守军伤亡严重,是“因为他们没有讨饶”。
到最后,祥福率领士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涌河边。乌涌河宽约十米,原有一座木桥,连接小岛与珠江北岸。
但主管乌涌小粮台的后补知县瑞宝在战事开始后抢先过桥,过去后竟下令撤去桥板,撤退的清兵们只得涉水过河。而之前在珠江北岸登陆的英军见状,向正在过河的清兵发射了密集的子弹。
面对前堵后追的敌人,清兵退无可退,又回身与岛上的英军展开肉搏战。祥福与一名英军扭打在一起,在河里一齐溺毙。
2月28日,乌涌炮台终于失守。湖南总兵祥福,广东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及广西梧州协副将周枋等446名清兵阵亡。随后,英军又攻陷琶洲、猎德炮台,迅速进至广州城下。
乌涌一战,英军死亡200余人,而之前的虎门战役,英军仅受伤38人。乌涌战役中死亡的英军,大部分是近战时被清兵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