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湾海战主要指挥官 莱特湾海战栗田健男为什么临阵撤退
山南慕北 2016-09-01

莱特湾海战
莱特湾海战主要指挥官
盟军指挥官:威廉·哈尔西、 托马斯·金凯德
日军指挥官:栗田健男中将、 小泽治三郎中将
莱特湾海战栗田健男为什么临阵撤退
其一、状态不佳。他有患有登革热一直没好,中途落水又加重病情,加上3天3夜没有好好休息,无法作出清晰判断。
其二、情报和通信太差。他没有得到小泽诱敌成功的报告,也不知道南方部队的全灭。他完全不了解具体的战场局面,所以对敌人的空中打击有着过多的担心。
其三、日军的虚报战果。在和斯普拉格的战斗中,日军报告的战果是击沉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一方面这让栗田确定他攻击的是第3舰队,这意味着哈尔西就在附近,他进入莱特湾意味着失去退路。另一方面让他觉得不虚此行,战果已经足够。
其四、对补给部队的轻视。他认为时间过晚,麦克阿瑟的登陆基本结束,滩头阵地已经稳固,炮击威胁不大。这是一个军人常见的倾向,他们重视和敌实战部队的交战而轻视对补给部队的攻击。
其五、误报。在栗田准备进入莱特湾时,他得到一个报告,这个报告表示在北方100海里有敌人航母舰队活动。栗田于是被吸引过去了,结果这个消息完全是误报。
这些理由都很有道理,但是最关键的就是栗田健男中将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捷一号”计划的真谛:一次自杀性计划,而计划的全部目的就是摧毁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栗田舰队付出了重大牺牲来到莱特湾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是来确认麦克阿瑟滩头阵地是否稳固!他应该突入莱特湾去攻击麦克阿瑟的运输船,必要时不惜同归于尽。这就是整个计划赋予栗田的使命,也是栗田、小泽、西村和志摩舰队乃至整个日本联合舰队付出重大牺牲所要达到的目的。栗田完全无视整个日本海军以重大牺牲换来的机遇,而是自己作出判断:“牺牲整个第一游击舰队去攻击几艘可能卸完货的运输船是没有意义的”。栗田完全没有想过,如果他摧毁了莱特湾里的船只和美军沿岸临时搭建的机场,即使麦克阿瑟已经完成了登陆,美军庞大的登陆部队也会暂时陷入失去补给、增援以及空中掩护的被动局面。从而岛上的守军将有可能全歼美登陆部队,至少会给予美国人重大伤亡。
不过假想一下,如果栗田当时进入了莱特湾并且按计划重创了登陆部队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在随后赶到的哈尔西和金凯德的飞机和大炮的打击之下,栗田舰队所有的舰只一定都会在莱特湾被击沉,再加上美军登陆部队的损失,那么整个战役的伤亡人数至少将会增加5倍以上。但是这样大量的人员伤亡又会对战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就兵力而言,美国人可以轻易弥补这些损失,而日本人却将丧失全部的海战能力。就心态而言,美国人将会在硫磺岛战役前就认识到占领日本所需要付出的重大伤亡,但是这并不会使他们放弃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最多也只能让美国对苏联作出更大的让步以换取其对日作战,这样日本也许将会失去比北方四岛更多的领土。所以从整个战争的角度看的话,栗田的撤退大大减少了这场战役的伤亡,避免了许多完全不必要的牺牲。这种结果要比那些计划这场巨大的神风攻击的军国主义者所希望的要好得多。但是就军人而言,栗田中将自做主张地放弃计划是完全错误的,他应该做的就是执行命令。
客观的说,由于栗田并不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将领,尤其是在战争后期日本露出败相之后,他更不想“为国捐躯”了,从战后对他的采访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他与跟其他将领碰杯绝决抱着必死之心发起进攻的西村不同,他很清楚大本营制定的计划对他和舰队意味着什么。太平洋战争当时已进入最后阶段,日本海军乃至整个日本的失败不可挽回,且海陆两军关系糟糕,因此从作战一开始他考虑的就是如何减少伤亡,尽可能把人和船带回去,而不是不顾伤亡对美军进行打击。当他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并撤退时,舰队爆发出来的是“万岁!回家!”这样的态度,而不是“玉碎!”的声音。军队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受带有领军将领风格,因此他的舰队的态度一方面能反映出栗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这也能说明人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