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有什么争议之处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有什么争议之处

山南慕北 2016-08-26
\

长平之战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长平之战有什么争议之处
  时间争议
  关于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有三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是3年,即前262年-前260年,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冯亭降赵开始的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
  第二种说法是半年,即前260年农历四月至九月,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前260年四月秦赵开战至九月赵括突围失败止;
  第三种说法是21个月,即前261年年初至前260年农历九月,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秦国攻占上党开始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
  各方说法论著如下:
  三年说
  杨宽先生在《历史教学》1983年第3期、1983年第11期先后著文《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认为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是三年。
  依据是《吕氏春秋·应言篇》“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口”等的记载,认为是役应从《史记·秦本纪》所说“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计起,即“上党降赵,秦因攻赵”,长平之战事实上已经爆发,而两军经历数载“相距”小打,终成短期大规模决战。
  杨宽还驳辩长平之战六个月之说,是论者惑于《史记·秦本纪》为了行文方便把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都记在战胜之年而形成的误解。
  半年说
  张景贤先生在《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1983年第11期先后著文《长平之战时间考辨》、《长平之战时间再辨》,认为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是半年。
  张景贤对史学界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的传统说法作出考辨,认为长平之战作为一次战争,“应该从秦、赵双方军队在长平开始接战作为战争的爆发,到分出胜负停止军事冲突而告结束”为战争持续时间,依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赵世家》等史料,是役实际上由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四月至九月,仅历时六个月。
  张景贤驳辩历时三年之说系把在此之前的由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韩一秦赵上党之战也合计于长平之战的范围之内,亦即将上党之战和长平之战两役混为一谈了。
  二十一月说
  1958年出版的,由齐思和等编著的《中外历史年表》前261年和前260年两条持此说法。
  人数争议
  长平之战的结局,传统说法是赵军全军覆没, 战殁者5万,投降被俘者40万,降卒全被秦军坑杀。但是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宋裕先生在《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著文《白起坑赵卒有“四十万”吗》,又于《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著文《长平之战的真象》。
  两文通过当时赵国可能有的人丁总数以及可能征发长平的兵力的一般考证推理,认为所谓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是夸大之辞;而从白起敢于用仅25000人去绝赵军后路、堵截援兵,以5000骑可分割穿插赵军中路看,赵军“四十万”是不可能的;是役前期廉颇屡败而改取守势,只能以赵兵力薄弱解释;又赵军几经突围不成,赵括赤膊上阵以至身亡,说明于时赵兵所剩已不多,“长平之战不过是一般的大战”。
  邵服民先生在《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著文《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亦认为秦“斩首虏四十五万”是可疑的;指出秦军是为攻韩薄弱地区上党而来,并非来打一场歼敌数十万人的会战,赵亦不会为此一役发空国之兵;赵军被分割为二,不能迂回腾挪,说明地形险要而狭小,实地考察省冤谷(谷口)虽比《寰宇记》所称“六十步”略大一些,但在此坑杀40万众绝难实施,“白起或未有杀降,……或杀降数目距四十万人相去甚远”。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