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北伐的后续 郑成功北伐时的两个致命错误
山南慕北 2016-08-23
郑成功北伐一共进行了三次,此次北伐不仅失败而且损失惨重。郑成功不得不退守厦门,继而收复台湾,希望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郑成功北伐的后续
郑军在南京城下战败后元气大伤,郑成功率领船队向东退去。以前占领的瓜洲、仪征、镇江等地也先后弃守。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二十八,清军在收复镇江之后就撤回了南京。八月初八,当郑军撤到崇明岛附近时,郑成功决定先夺取崇明县城作为根据地,再派人去厦门等地调取援兵,以图再攻江宁。但崇明之战中,郑军士气不高,不善攻城的弱点再次暴露。初九,郑军乘坐两千余艘船只抵达崇明,分二十路登岸。当时守城的清军只有绿营军三千人,他们施放火炮、弓箭,给郑军重大杀伤,还主动出击,缴获了郑军的多门红衣大炮。郑成功只好率船队离开崇明,从海上向南退去。九月初七,返回厦门。清军欲乘其喘息未定攻取厦门。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5月10日清军分二路进攻厦门。一路从同安渡海至厦门北部和西部滩头登陆,被击退。另一路主力从海澄发水师进攻厦门郑军水师。10日早上8时,清军水师300余艘船乘潮落顺流而下,向厦门港进击。郑军处于逆流迎战的不利局面。郑成功利用海潮和风向顺风全面出击,压制清军。等涨潮时郑军乘潮势合击,横攻焚杀。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在厦门的郑成功鉴于兵败南京的教训,让他充分意识到自己在陆战的短处,此后也不再把大陆视作进军的主要方向,为寻找更巩固的抗清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与金门、厦门隔海相望的台湾。而此时的满清政府又采取移民禁海的策略使得郑成功的地步十分窘迫。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东渡台湾,并在次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收复台湾。郑成功攻占台湾后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郑成功北伐时的两个致命错误
出师不利 郑成功船队溺死八千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集中主力在云贵一带围剿南明永历政权,东南一带防守较为空虚。郑成功料想江宁防御薄弱,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战机,全力进攻江宁,并于八月率船队由舟山北上。
然而,郑成功的船队长期活动于福建海域,对浙江海域并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测风云,船队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岛)海域时,遭到台风袭击。
从八月初九至十一,狂风暴雨一直没有停歇。
面对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预料的台风,郑成功的船队一下子陷入了绝境。舰船在巨大的风浪中不堪一击,有的直接葬身鱼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则在大陆海岸搁浅。郑军官兵和家眷伤亡惨重,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余人,其中甚至还有郑成功的妃嫔和3个儿子。
这次猛烈的台风阻止了郑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暂时化解了清军面临的危局。
再次北上 基本消灭了清军海上力量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十三,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从浙江沿海出发北上。此时,郑军共有大小舰船3000余艘,兵马10余万。他首先攻占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歼了清军定海水师,焚毁船只100余艘,基本消灭了清军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五月十九,郑军抵达吴淞口,郑成功派人秘密联络守卫此地的清朝苏松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马逢知。马逢知一直对清廷心怀不满,主要是因为清军的军制问题。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皇帝们最为信任的嫡系部队。绿营又称“绿旗”,清初时大多由原明朝降军改编而来。绿营的人数虽然远超过八旗,但得不到满清政府的真正信任。因此,在武器装备、军饷待遇、军官升迁等方面都不如八旗军。因此马逢知作战时消极怠工,只求保存实力。
六月初一,郑成功到达长江江阴水域,清军紧闭城门,不敢出战。郑成功越过江阴溯江而上。六月十六攻下瓜洲,六月廿二镇江知府戴可进开城投降。郑成功大军顺利打开了通往江宁城的锁钥。
攻占镇江之后,郑成功的部将甘辉建议立刻派兵从陆路抄近道日夜兼程直取江宁。当时清军刚刚大败,士气低落,江宁“城大兵单”,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但郑成功却认为江宁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对甘辉的建议不以为然,坚持以舰队为核心,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当时的郑成功并未意识到,稳扎稳打的战术并不适合从镇江到南京的水文条件。此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古时从镇江漕运至南京,在这段江面上常有运船翻覆。而郑军的海船体型庞大,运转笨重,在江面上逆水而行,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从岸上牵拉前进,速度极慢。从镇江到江宁的短短距离,他们足足用了10多天,攻取江宁的第一个战机就这样错过了。历史证明,郑成功成也水军,败也水军。
扎83座营寨,包围江宁城北和城西
六月廿六,郑成功军前锋进抵江宁城下。但直到七月初七,郑军主力才乘船到达江宁城北的观音门外。观音门坐落于燕子矶附近,是明代南京外郭18座城门之一,距离江宁主城尚有一段距离。初九,郑军船只进泊江宁城西北角的仪凤门外江边。初十,郑军大队人马上岸,在仪凤门外扎营。
很快,郑军相继在江宁内外城郭的观音、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神策、太平等门外扎营,共立83座营寨。在各处营寨都安设大炮,并准备了云梯、藤牌、竹筐、铁锹、凿子等攻城器械。
不难看出,以上7门外的郑军连营并没有对江宁城形成全面合围之势,顶多只是包围了江宁城的北面和西面,而江宁的东、南两个方向几乎没有郑军一兵一卒。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江宁城墙长达数十里,难以将其四面包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郑成功在作战中过于依赖水师和战船,即使上岸扎营也习惯于选择离水较近的区域,便于一旦不测向船上撤退。郑成功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在他看来,孤城指日可下,根本用不着将其围死,这为后来清军援兵顺利进城并展开反击埋下了隐患。
10多天不进攻,坐等江宁主动投降
郑军于七月初十扎营于仪凤门外,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并没有对江宁城发动进攻,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有多种说法,其中“郑成功中计说”流传很广。据有些史料记载,江宁城中的清军提督管效忠向郑成功写信诈降,他在信中说自己想弃暗投明,无奈清朝军法规定,将领守城不超过30天,妻儿老小都要被杀,希望郑成功体谅自己的难处。于是,郑成功便不再攻城,只等30天后对方主动来降。
实际上,郑成功之迟迟未发动攻势,恐怕还另有原因。因为史料记载,他曾反复对部下表示:从古到今,攻城战都是吃力不讨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江宁孤城绝援,不投降还有别的出路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役郑成功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没有迅速攻打江宁城,将其一举拿下;二是没有派兵占领江宁周边,未能切断清军所有增援的通道。江宁并没有被郑军彻底围死,城中与外界的联系始终畅通。
清军困于围城
清军江宁防卫指挥官喀喀木和郎廷佐等人知道,凭自己手下这点人马,根本无法与郑成功硬拼。因此,他们一面龟缩城中,一面派人前往北京、苏州、杭州等地紧急求援。求援信中除强调江宁的危机局面外,在向朝廷的报告中,还用夸张的笔调,将郑成功军的声势描述得十分吓人:敌军共有20余万人,战船上千艘,士兵都是铁衣铁甲,刀枪不入,似乎是无敌舰队。
家家户户紧闭门窗,有人饿死
北京的顺治皇帝接连收到瓜洲、镇江失守和江宁危急的报告。惊慌失措。一旦江宁再失,东南将不保。接下来,很可能整个长城以南的广大汉族地区都会反清。想到这里,顺治彻底乱了方寸,提出想回关外的东北老家避避风头,遭到他的母亲孝庄太后痛骂,说他抛弃基业,愧对列祖列宗。
七月初八,冷静下来的顺治派出安南将军达素、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官名)赖塔等人率八旗军由北京南下,前往江宁增援。又任命江西提督杨捷为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宁夏总兵刘芳名为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各率手下人马由江西、宁夏赶赴江宁。
但对江宁城中的清军来说,这些人马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真正能指望的,只有江南和浙江两地的清军。
在郑成功兵临城下的10多天,江宁城里空气紧张。八旗指挥官喀喀木担心城中的百姓为郑成功充当内应,想要大开杀戒,以绝后患。经两江总督郎廷佐劝阻,他才打消了这个疯狂的念头,江宁也避免了屠城惨剧。当时江宁城中家家户户紧闭门窗,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肃杀死寂。城中粮价飞涨,百姓们又不敢出门买米,甚至有人因此饿死在家中。
决战 清军分4路围攻幕府山数千郑军跳江逃生
郑成功意识到了局势的危险,他放弃攻城,将军队收缩于城北高地,准备依托幕府山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背靠江边的庞大舰队,抗击清军。
可是,由于刚打了败仗,郑军并没能在幕府山一带建立起完善的防御体系。各部彼此距离过大,既会留给对手以绕道偷袭的空间,也不利于及时增援。还未开打,就已难有胜算。
七月廿四,清军江宁最高指挥官喀喀木将八旗军和绿营军混合编队,陆上分为3路,水上另有1路,杀出城去,与郑军作最后决战。其具体进攻方向如下:
第1路清军,从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西北6个方向围攻幕府山郑军主力。
第2路清军,从西面攻击幕府山。
第3路清军,从北面进攻幕府山,并伺机焚毁长江上的郑军船只,切断其退回江边的通路。
第4路清军,从水路出发,由提督管效忠率领,攻击郑军江面上的船只。
清军首先以火炮轰击郑军营寨,紧接着便直接展开冲锋,骑兵也都下马步行作战。山上的郑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防御工事也未完善,很快就败下阵来。
不到半天时间,郑军多处营寨阵地相继被清军攻破,剩下的人马纷纷向江边溃散。郑军水师指挥黄安所部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掩护岸上逃来的败兵和随军家眷们撤退,先后从水中救起数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郑军士兵。激战中,郑军水师共损失了大小船只500多艘。但他们最终抵挡住清军的水上攻势,掩护残余陆军撤到船上,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当天夜里,郑成功下令全军退往镇江。江宁围攻战就这样以郑军的惨败告终。
经过七月廿三、廿四两天激战,郑成功军的前锋镇、左先锋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宣毅左镇、左武卫、左虎卫等陆军部队先后被重创或歼灭,其他部队也有多少不等的伤亡。以每个镇的人数为2500计算,郑军的损失至少在2万人以上。同时,还失去了提督、镇将等高级将领多人。可以说,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清军在江宁之战中获得全胜,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管效忠、梁化凤等清军将领都感慨,郑军是自己一生征战中遇到的最强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