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保卫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江阴保卫战作战计划泄露
山南慕北 2016-08-11
江阴保卫战
江阴保卫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将战火蔓延至华东地区,企图水陆并进袭取南京,迫使中国投降。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向世界,当时正在伦敦出席英王加冕大典的中国使团副团长、中国海军部长陈绍宽闻讯,立即中止对英国海军考察,急电蒋介石请求回国抗战。
7月29日,陈绍宽正在紧急备战,海军部走进一名不速之客,日本驻华使馆武官本田忠雄前来威胁:“如果中国海军保持中立,日本可以不攻击中国舰只;反之,如果中国海军违反中立,那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陈绍宽就收到过“日中海军维持亲善”的劝告。第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时,中国海军“保持镇静,听候命令”,见死不救未发一弹,引起各界公愤。
耻辱怎能重演?陈绍宽当即拒绝,但他心知对手不会善罢甘休,其实力远在中国海军之上——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不断壮大,至1905年战胜俄国跃升为太平洋海军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力迅速膨胀,1922年华盛顿会议,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国发展海军比例为5:5:3:1.75:1.75。然而1936年,在屡次三番提出调整吨位限制失败后,日本公然退出华盛顿条约,无限制扩充海军。
日本防卫厅披露:“1936年6月,日本海军拥有285艘舰艇,总吨位达115.3万余吨,还不包括许多炮艇、登陆艇及在建的舰艇,海军官兵总人数为12.6万人。”至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其海军实力已接近英美。
反观中国海军,自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始终没有振兴,仅有中小舰艇130艘,吨位合计6.8万吨,海军官兵2.5万人,而且中国舰艇普遍吨位小、质量差。
以弱敌强,注定是一场恶战!
江阴保卫战作战计划遭泄密
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吴淞口与南京市之中,大江万里奔腾至此骤然束紧,最狭处仅1.25公里,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1932年,国民党与日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将安亭太仓至长江划为停战线,禁止中国军队驻兵,吴淞炮台失去作用,江阴要塞便成长江的第一门户,也是拱卫南京的首道屏障。”年近古稀的徐泉法为江阴本地人,从事文史工作已逾30年,尤其专注研究长江几大要塞在抗战中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末,徐泉法第一次知道家乡曾承载的海军心酸往事——
1937年8月6日,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作出封锁长江、保卫南京决定,防御焦点就选在江阴要塞:一是破除灯塔、灯椿、灯船等标志,使日舰失去航行目标;二是自沉舰船堵塞航道,将舰炮移作炮台,配合沉船、布雷和岸炮构成阻塞线。
当时,长江流域武汉、九江、芜湖一带,有日本海军陆战队300余人、各式舰艇70余艘,包括一艘9000吨级巡洋舰。沉船塞江,一是隔断航线让日本军舰无法溯江而上,二是将长江内的日本军舰封锁在这一水域。
怎知,这个先发制敌的“瓮中捉鳖”计划,竟被国民政府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泄露给日本总领事。8月7日夜,满载日本陆军、海军陆战队和侨民的船队,在日舰护送下连夜冲过长江几大要塞。例如,原在武汉旧日租界的“大池洋行”撤退后,八路军驻汉办事处进驻,负责人之一李克农发现,摆在桌上的茶饭未及下咽就匆匆撤走,用手摸茶杯和饭碗犹有余温。
8月11日及12日两天,长江中游的日本舰船不断下驶。江阴要塞与海军部队则尚未得知封江的绝密指令,眼睁睁看着日舰仓皇撤离。至13日封江,参谋本部紧急从南京与江阴两面派队搜索江面,才发现日舰已全部逃脱,总数近20艘,包括旗舰“八重山”号。
功败垂成,扼腕叹息!